这部破纪录的限制片,爆火了

语桐妈妈 2023-03-02 20:52:37

几乎是前后脚,两部港片破了记录。

《毒舌律师》1亿200万票房打破了香港地区港片票房记录。

《正义回廊》4200万票房打破了港产三级片影史票房记录。

出人意料的两个奇迹,让港片市场焕发出久违的生机。

尤其,《正义回廊》以16项提名领跑第41届金像奖,可谓名利双收。

此情此景,作为监制的翁子光很难不激动,为了一位新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求了能求的所有投资。

最后,咬牙赌上了自己的公司,还有买房的钱,为《正义回廊》“花了我一辈子都没花过的钱。”

好在,天随人愿,《正义回廊》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

谈《正义回廊》很难不提到翁子光导演的《踏血寻梅》。

不单是因为同样有翁子光的参与,更在于两部电影一样,看似讲的是案,实则讲的是人。

《踏血寻梅》里,与其说郭富城饰演的臧sir是负责“少女碎尸案”的警察,不如说他是香港的“拾荒者”。

他捡拾着死者王佳梅和凶手丁子聪掉落的“人生碎片”,一点点拼凑出两个孤独边缘人的一生。

最后明白,原来这桩命案不过是两个最害怕成为人的人,杀死了彼此。

某种程度上来说,《正义回廊》也是如此。

它看似讲的是香港昭著的“逆子弑亲案”,实则讲的是判决这起案件的所有人。

电影改编自2013年发生的真实命案,一男子伙同朋友杀了自己父母。

警方一番调查才发现,贼喊捉贼,他就是凶手。

《正义回廊》无意为凶手辩解什么,它只是冷静地旁观,克制地呈现,看一桩凶案的发生与消散。

片中,弑亲的张显宗早早就暴露了自己。

聊天室嚣张自曝,坦然接受警察登门,审讯室事无巨细地袒露,整个过程,他镇定如常,没有一丝挣扎。

这很难让人联想到之前的他,报警求助,媒体采访,大众面前一副神伤落寞的孝子模样。

两副面孔下,人们疑惑他扭曲的心理和乖张的行为。

到底,为什么?

答案如此荒唐,为了被看见。

最明显不过的一个细节,寻亲采访后,张显宗要求再录制一遍,因为他漏了一句话。

节目拒绝了他,他生气,不是因为寻亲无能,而是失去了一个表现的机会。

身材矮小样貌丑陋的张显宗自小被欺凌,被辱骂,从未体会过赞同肯定,自卑滋养出的自负与自大在不动声色间慢慢畸生。

电影对他这种性格进行了抽象化地呈现。

他扮成自己最崇拜的希特勒的样子,周围的人都成了他的下属犯人,他肆无忌惮地训骂,疯癫狂妄地高歌。

这些暴戾的想象才让他感受到活着的瞬间。

“我根本感觉不到什么是开心,我什么也感受不到。”

麻木的张显宗在割裂的想象和现实中出走,愤怒由此诞生。

问到弑亲的理由,他只说:“反正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做人。”

他将自己的一切不幸归咎于他人,是哥哥抢走了他的房子,是父亲夺走了他的梦想……

因为从小到大萦绕的“失去感”,让他一直理直气壮的感到被亏欠。

他抱怨自己的人生总是“差两步”,因为那“两步”自己才活成了失败的模样。

但很多时候那是他自己应该迈出的两步,他却偏执地认定该由别人帮他完成。

《正义回廊》里,张显宗只是冷冽残酷的“果”,而法庭戏上的各方才是隐隐作祟的“因”。

警察搜罗物证,不在意,不用心,错失重要物证。

面对嫌犯,使尽一切恶劣手段逼供。

上司害怕牵扯到自己,下属懦弱不敢声张,警局上下默不作声,囫囵办事。

律师辩护也各为私利,不为公义。

从犯唐文奇的律师,“尊贵资深大律师”,一个名声赫赫的律师,为了输赢无所不用其极。

张显宗的律师更是精明又促狭,他丝毫不管张显宗的诉求,只是嘲讽打击。

哪怕他深知如何能赢下官司,明白案件之中疑点重重,他依然漠然不管,绝不多一丝用心。

他在一开始就在心里为张显宗判了罪,于是,只按部就班地服从程序步骤,不多一点辩护。

不止是他,所有律师皆是如此。

法庭之下,主犯律师、从犯律师,控方律师之间毫不避让,互相熟络,约饭奉承。

私下里,或许稍有间隙与对策,但那也是为了利益,只有利益。

他们请各种专家走上证人席来验证张显宗和唐文奇的精神状态。

形形色色的专家轮番上阵,每一个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专家这个名头在那些巧言令色间变得廉价又可笑。

坐在听审席的媒体同样也是可笑。

为了第一手资料,在案件未判决前跑去探望张显宗,采访之中,问题问的冒犯又随意,写的细节报道煽动又夸张。

张显宗在他们眼中,好似不是一个人,一个杀人犯,而是急不可耐的爆文线和舆论点。

审判结束,媒体如秃鹫扑咬上去,新人记者茫然发问:“我们为什么还要跟下去?”

这一切还有意义吗?

它真正的意义,每个人真的做到了吗?

警察,律师,专家,记者……这些社会的精英阶级,在这桩案子里全部功利地去评判去榨取。

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职务不加掩饰的伪善,将普通人的一切视为工具和踏脚石。

失去了精英的中间身份的制衡,社会的公义天平倾轧在了普通人的身上。

而那不平之中错出来的“两步”均摊在每个“张显宗”身上。

有时会想,如果张显宗成功参加了那次面试?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哪怕只是一次短暂的认可。

证人席上,亲哥表姐接受问询。

在他们的片语之中,张显宗的崩溃过往被轻轻带出。

在讲述张显宗的过去时,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愧疚遮掩不住。

他们比谁都知道张显宗的痛苦,但是都选择了忽视、漠视、轻视。

在“寻亲”的那段时间里,张显宗才久违地感受到了温情。

可他回馈这段温情的方式,只能是告知他们真相。

如此,最后的温情也一并消失了。

张显宗不是没有过后悔,但他只敢在陌生的小记者面前如释重负地说:

“如果能重来,我想我不一定会这么做。”

只有律师的一段发言终于替张显宗道出了几分委屈:

“管教这把尺,无论是长或短,软或硬,有个量度标准一定要坚持到底,就是爱。没有这个量度标准作基础,这一把尺只会教出愤怒的下一代。鸡蛋与高墙,鸡蛋从来都是脆的,怎想到高墙全部在家里面?”

片中,陪审团的讨论颇有《十二怒汉》的味道。

九人之间分歧多多,矛盾对立,有蛮横粗暴的生意人,有倚老卖老的老人,有只知玩乐的年轻人……

他们对公民义务或是不在乎,或是不信任,对一切社会事件更是漠不关心。

哪怕他们在法庭之上近距离地观看着审判,但总觉得那是离他们太远的事。

讨论之中,他们观点偏狭,理由简单,如儿戏一般地随意地裁决人的命运。

在娱乐至死的媒体和遮掩不明的规则下,公民已经被驯化的失去了判断的能力。

再加上,精英阶级给予的资料又是片面的,残缺的,虚假的。

公民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当理性退化,就只能依靠感性。

就比如片中后半段的重点:

从犯唐文奇到底是否参与了凶案。

证人席上唐文奇一副慌张又怯懦的样子,学着警察的恶态,用五岁孩童的样子胡乱地自辩。

他亲姐更是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每一句都在诉说弟弟的可怜与无知。

姐弟俩的一番发言,说的法庭上人人为之动容。

只有律师席的几人听的嘴角勾出一抹冷笑。

这冷笑中,多少是轻蔑姐弟俩的手段,多少是嘲讽陪审团的悲悯,无人可知。

反正真相重不重要已经无人在意了。

哪怕这案中疑点多到不用细想,随便拎出一个就可以推翻唐文奇的证词。

只因他比张显宗智商低,只因他有过自杀过往,只因他有家人维护……

但没有人肯多一点的质疑,他到底是不是装傻扮弱?

只是几句证言,他就成为了张显宗的又一个“受害者”。

真相到底是什么?

电影到结束也不肯给予一个确定的回答。

它只是呈现那些被忽略的疑点,在时间的推迟下变成垃圾,以及匆匆而过的人践踏着过往继续前进。

“逆子弑亲案”成为了尘封的都市奇谈,一切好像都回到了过去。

那一刻,我想起了日本的短篇科幻《喂-出来》。

地上突然冒出的大洞,人们从恐惧地投入一颗小石子,到之后狂热地投入更多的垃圾,欣喜于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了。

无人在意有颗小石头从天上掉落。

而张显宗就是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

0 阅读:254

语桐妈妈

简介:学习交流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