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晏驾前询问朱棣行踪的举动未必是易储,而有可能是一张大网

史海撷英 2024-06-13 17:25:48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皇太孙朱允炆跪在皇宫西内之中一脸阴沉。他那已经七十一岁高龄的皇祖父朱元璋,虽然已经气息奄奄,但还是问了一句让他大惊失色的话:“第四子来未?”

第四子不可能来了,因为朱允炆已经派人去淮安向自己的这位四叔燕王朱棣假传圣旨,让他速回北平。皇太孙殿下捏紧了拳头,看着御榻之上的皇祖父,心中闪过一丝狠意。就在此时大雨倾盆,而朱元璋也就此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

对于《太祖实录》的这段记载,同情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南文人暴跳如雷,认为这一定是朱棣篡位后编造的内容。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眼看见这句话,都会认为朱元璋在晏驾前有意传位给燕王。

然而实际上朱棣这一次的南下十分凶险,要不是朱允炆及其智囊团看不清朱元璋的真实意图,日后的永乐大帝估计就要交待在了南京城中。

改立储君?不可能

为了更好地判断朱元璋的意图,首先要确认他老人家会不会在最后一刻改立储君,毕竟此时的朱允炆做皇太孙也已经做了快六年时间。

朱标

用蓝玉案铺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大明王朝的首任皇太子朱标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当年八月十一日祔葬于孝陵之东,谥曰懿文。

自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起,大小政事就要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再向朱元璋奏闻。换句话说,朱标做了大明王朝十五年的常务副皇帝。这样一位深孚众望的储君突然薨逝,江山应该交给谁?朱元璋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余,还必须对这个难题进行破局。

懿文皇太子共五子,长子朱雄英早已夭折,次子朱允炆十六岁,第三子朱允熥十五岁,第四子朱允熞八岁,第五子朱允熙尚未满周岁。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他不知道驾崩会在哪一天来临,江山交到年轻的皇孙手上,能行吗?

如果不传孙,那就只能传子了。按照伦序,自然应该将嫡次子秦王朱樉立为皇太子。然而秦王本人虽然此时就在南京,但他的身份是待罪之身。他在封国西安闹得天怒人怨,朱元璋甚至有直接将其削爵废为庶人的打算。立这么一个废物做储君,断然不行。

可是立秦王算得上是立长。若是跳过他立老三晋王朱棡,或者老四燕王朱棣,算什么?立贤?晋王和燕王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更何况还有武昌的楚王、成都的蜀王、荆州的湘王,也都是能文能武的贤王。这要是开了立贤的口子,以后大明王朝的储位之争就别想太平了。

朱重八

所以经过了近半年的纠结,朱元璋在九月十二日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一时间也是让人颇感震惊,这里原因有二:其一、朱允熥乃太子正妃常氏所生,算是朱标的元嫡。而朱允炆出生之时,其母吕氏只是太子侧妃。虽说常氏去世后,吕氏被册封为太子继妃,但朱允炆的身份显然比不上弟弟朱允熥。其二、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国第二武臣开平忠武王常遇春,本身就在军中有极强的根基。同时他的舅公凉国公蓝玉、舅舅开国公常升也都是炙手可热的武勋贵族。至于朱允炆,他外公吕本不过是个太常司卿而已。

然而最终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因为他不想江山落到蓝玉这样的强大外戚手上。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株连数万人的蓝玉案爆发了。包括蓝玉、常升在内的绝大多数武勋都被清洗。朱允炆通向皇帝宝座的红毯是用开国武勋的鲜血染成的。

亲王戍边

在洪武三年(1370年)第一次封建诸王的时候,朱元璋就给儿子们定下了一个“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的基调。亲王们星罗棋布在大明的边境线上,承担起了为国戍边的重担。

朱重八

而在册立皇太孙之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了亲王的兵权。蓝玉案之后,朱元璋正式给予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别节制山西都司和北平都司军事的大军。而且所有的军中机务必须一式两份,一份上报朝廷,一份留存在亲王手中:“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

此外秦王对于陕西都司,蜀王对于四川都司,辽王对于辽东都司,楚王对于湖广都司,都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在朱标薨逝后,朱元璋殚精竭虑,勉强打造了一个外有诸亲王,内有皇太孙的局面。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各方平衡的结果,即使是朱元璋本人也不会再去将它打破,朱允炆的储君之位固若金汤。

以身破局的晋恭王

然而万事皆有变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十二日,皇第三子晋王朱棡突然薨逝,年仅四十一岁。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第三子晋王朱棡接连走在朱元璋前面,对这位一代雄主的打击无疑十分巨大。

朱棡

正如朱标之薨会引发蝴蝶效应一样,朱棡的薨逝,意义同样非同小可。在几位戍边亲王之中,身份最为贵重,实力最为强大的,无疑就是晋王和燕王。朱棡一向深受朱元璋喜爱,当年处置蓝党之时,这位晋王殿下在山西可没少帮着杀人。

现在晋王薨逝了,马皇后所生的五位嫡子之中,只剩下了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周王是一位医学家以及植物学家,无心于政治。实力既强,野心又大的燕王一旦没有了晋王的制衡,皇太孙还能安然继位吗?朱元璋不敢确定。

围剿燕藩的口袋阵

四月初九日,老皇帝开始出招。他以秋天虏骑将南下侵扰大宁以及开平为由,调动北平、山西和辽东三都司的精锐边军云集到燕王麾下:“可西凉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须十五万,布阵而待令。”

这些人之中,无论是庄德、刘真还是郭英,都是日后朱允炆用来清剿燕王的主力。换句话说,这些人绝非朱棣的心腹,朱元璋让他们合兵一处,显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五月初八日,史书上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上不豫”。也意味着朱元璋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四天后,洪武朝后期最受信任的左都督杨文赶赴北平,奉旨接管北平都司及行都司兵权。而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也接到敕书,让他选拣精锐,随辽王至开平一线屯驻。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给了燕王一道敕书,要求他总率诸王以及杨文、郭英等人“用防边患”。而据推测,朱元璋就在这道敕书之中召朱棣南下:“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

朱棣

经过分析,这一次朱元璋调动郭英、杨文乃至宋晟、庄德等大将,实际上就是针对燕王护卫布下了一个严密的口袋阵。但是朱棣非但没有领悟到危险性,反而一时头脑发昏,兴冲冲就直奔南京而来。可能在他离开北平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这次老爹会不会改立自己为储君。

朱允炆的昏招

从当年马皇后崩逝时候的记载来看,朱棣从接到讣报到赶到南京,总共耗时十六天。换句话说,朱棣如果五月二十九日接到敕书,那么在朱元璋驾崩的当天,他应该已经抵达南京。但是,朱棣毕竟也是一代枭雄,在南下途中不断思考之后,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次南京之行的凶险程度,所以他停在了淮安。

淮安被称为中国运河之都,也是重要的漕运中转站。过了淮安,渡过淮河,前面就是长江,过了长江就是南京。朱棣一定知道了朱元璋病重的消息,所以他待在淮安进行观望,一旦风头不对可以立刻调头北上。而一旦渡过淮河,再想逃跑就没那么容易了。

朱允炆

然而朱棣的到来,让朱允炆及其智囊团慌作一团。他们不敢冒险让朱棣进京,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暗势力会支持这位燕王殿下。另外根据《李朝恭靖王实录》,当时朱允炆要求朱棣单骑入京,更是给了对方一个溜之大吉的绝好借口:“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回。还兴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

为了扶朱允炆上马再送一程,朱元璋可谓耗尽了所有的心血。为了消除朱允熥的威胁,他铲除了蓝玉等大批勋贵。为了避免亲王们和他们的老岳父勾连,他赐死了冯胜、傅友德、王弼等名将。甚至在晋王薨逝​后,为了防止燕王独大,他还打算对儿子下手。可以很负责任地指出,朱元璋召朱棣回南京,根本就不是打算传位给他。虽然虎毒不食子,朱棣未必会死,但一定会被软禁在京师。当然燕藩也不必削除,可以由燕世子朱高炽监国。当初周王被贬去云南,就是由周世子监国。

甚至于五月二十三日的时候,朱元璋还给嗣封晋王朱济熺传了一道圣旨,里面只讲了一个五代十国中后唐皇帝李存勖的故事。李存勖也是晋王出身,还曾经杀掉了意图谋反的四叔李克宁,朱元璋的意思还用猜吗?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燕王到底没有过淮安,日后终于夺了侄儿的皇帝宝座。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06-25 05:37

    狗屁不通。没听过要防人造反,反令其“总率诸王以及杨文、郭英等人”,加强其兵权的。 并且,朱元璋是暴卒。当天发病当晚死。早上还如常上朝理政,白天还烧香卜测问事。晚上人就不行了。按国榷记载,上吐下泻,形销骨立,躺床上闭不上眼,等老四来。 所以会有人说是被毒死的。 而且,朱元璋一生极重亲族,他侄子叛逃都没杀,那会为孙子杀儿子。还TM根本没发生的事。 退一万步讲,就算怕儿子造反,真想杀他,一道旨,一杯毒酒就能办的事,犯得上专门调儿子进京来杀?他下敕令时,可没想过自己这么快会死。 最后,朱元璋调朱棣回京的目的,朱允炆不比你清楚的多?一帮子玩惯了阴谋权斗的当事人,还会不如你清楚? 可以这么讲,若实情真是明实录所写,那么朱允炆毒杀朱元璋,谋朝篡位还真就是坐实了。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