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军挥师入侵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之初,表面上看势如破竹,但很多西方军事专家却从一开始就看出端倪,认为乌军此举无异于自杀性行动,并断言俄乌库尔斯克一战,将会成为“乌克兰军事力量的终结”。事实证明,这些西方军事专家的判断是相对正确的,因为乌克兰正咽下他们疯狂行径的苦果。
美国中情局前情报分析师约翰逊日前告诉媒体,乌军在库尔斯克的部队已被分割成几个部分,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相支援和协同。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乌军必败”。果不其然,据财联社报道,俄国防部最新发布的消息称,部分乌军正在撤出库尔斯克地区,可能将被部署到其他方向。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8月23日发布的消息,三周以来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行动中,俄军累计消灭乌军5137人,摧毁了主战坦克69辆、装甲车200辆,多管火箭炮11套,其中包括3套美制“海马斯”火箭炮系统。
从俄军这份战报上看,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员和装备。乌克兰武装部队进入俄罗斯本土大约有12000人,如果损失5137人,占比损失人数就接近了一半,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算得上是惨重损失。
显然,乌军在突击库尔斯克初期,凭借其突然性把俄军打个措手不及。但等到俄军反应过来并投入重兵展开反击,乌军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尽管基辅的高官仍高调渲染乌军在库尔斯克的“胜利”,但这却难以掩盖乌军被迫开始撤军的事实。
与俄罗斯相比,乌克兰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尽管乌克兰获得西方大量的军事援助,但战争潜力差距过大等因素,是乌军无法在突袭库尔斯克后巩固战果的主要原因。而基辅高层急功近利的错误决策,加上西方金主对乌军作战决策随时的干预,让他们最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
基辅决策层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他们贸然发动对库尔斯克的大规模袭击,当中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乌军在顿巴斯战场上屡屡吃败仗,不只是乌内部士气低迷,西方也对他们大失所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基辅急需用一场哪怕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胜利”,来鼓舞乌军民的士气,同时也向西方证明乌克兰现在“还行”。
另外,乌军在顿巴斯前线已无法抗住俄军的进攻压力,再这样打下去,整个顿巴斯地区最终全落入俄罗斯手里,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基辅方面希望借助此次对库尔斯克的袭击,迫使俄罗斯调回在乌军队主力,以此来减轻顿巴斯前线乌军的防御压力,并寻找机会发动反攻,用胜利来向西方“邀功”,以换取他们更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不过,乌克兰失策了,俄军不但在库尔斯克发起反攻驱赶入侵乌军,同时在顿巴斯方向也没有停止攻势,继续在该地区攻城掠地。所以,现在轮到乌克兰手忙脚乱了。据海外网报道,乌政府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们已从顿涅茨克的乌军控制的红军城,强制疏散14个定居点的民众。原因很简单,乌军可能准备从这些定居点撤退。
一名乌军指挥官告诉媒体,乌军部队“极度缺乏兵力、装备和弹药”。显然,就顿巴斯地区乌军目前的这种状态,是很难抵御俄军攻势的。所以,他们紧急强制疏散红军城定居点民众,应该是打算要放弃这个“大型交通枢纽”。而乌克兰突然宣布从库尔斯克地区撤出部分兵力,看来是要放弃其控制的上千平方公里土地,准备回防顿巴斯地区,寻求建立更坚固的防线,抵御俄军新一波的攻势。
所以说,乌克兰方面做出突击库尔斯克地区的决策,之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显然就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事实证明,俄军并没有如他们预期那样回防,反而趁着乌军在顿巴斯兵力空虚之际发动猛攻,进而迫使乌方不得不放弃对库尔斯克的进攻,部署到其他方向应对俄军的攻势。
显然,俄乌库尔斯克攻防战可能很快会结束,而乌克兰为了在这片俄罗斯土地上插了几面国旗,竖立几块路牌,最终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在库尔斯克损兵折将,同时还导致乌军在整体战局上陷于更为被动的局面,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压垮乌克兰抵抗意志的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