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柬埔寨吴哥古迹内的班德普瑞寺(Banteay Prei) ,工人们在清理倒塌大门的瓦砾时,意外发现了一尊有700年历史的砂岩门守护者雕像。
吴哥古迹(Angkor)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
现存吴哥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
在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时,吴哥曾是柬埔寨的王都,最盛时人口达数十万。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
考古学家推测,这座被称为“dvarapala”的雕像可能是在寺庙上部结构倒塌时被掩埋的。尽管雕像遭到了一些损坏,但发现时仍然近乎完整。
守卫雕像是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常见的建筑特色。
这些雕像通常被描绘成手持狼牙棒等武器守卫圣地或王宫的战士。
这座雕像高5英尺,已碎成六块,部分护卫棍已丢失。它属于巴戎风格,这种风格与宁静、微笑温和的梵天面容相关,是吴哥最后建造的寺庙中所采用的风格。
国家考古局(AN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雕像位于寺庙第二道门的东侧,埋在地下约80厘米(约31英寸)处,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距离班德普瑞寺最近的重要寺庙是圣剑寺,位于吴哥主要寺庙群以北五英里处。
阇耶跋摩七世国王于 1200 年代末或 1300 年代初修建了圣剑寺和班蒂普雷寺,以纪念他的父亲。
吴哥窟遗产工作人员表示:“这尊雕像现在存放在西努哈克-吴哥博物馆。它将被保存下来并进一步研究。”
今年早些时候,新华社报道称,考古学家在公园内的塔布茏寺进行发掘时发现了 100 多尊佛像。
这些佛像的姿势各异,有些盘腿而坐,有些站立,大小各异。
它们与守护者雕像一样,都是 12 世纪末和 13 世纪初以巴戎寺风格创作的。
吴哥窟自 1992 年起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
此次新发现无疑为这一著名景点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