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阵子没有谈金融问题,正好,今天把近来中美两国和欧洲的金融现象,以及各自央行的金融政策作一番整理、分析。
前几天,美国联储会对美国联邦利率政策做出了决议,当前的利率政策不变,仍然维持联邦利率在5.25%~5.5%之间。但是,欧盟在美联储会议之前,却和美国利率政策分道扬镳,降息25个基点,也就是0.25%。
1 美国盟友背叛?
然而,美西方阵营中,拔得第一个降息头衔的是加拿大。加拿大于本月5日降息,还早了欧盟一天,是G7国家中第一个采取降息措施的国家。
至此,美西方阵营中,仍然“顽固”坚持不降息的国家只有美英两国。不过,英国央行也可能在几天后做出新的利率政策。
至于日本,日本情况特殊,由于日本多年来长期采取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政策,日本央行反而于今年3月的时候宣布加息。这是日本央行从2007年以来,第一次加息。日本利率已经够低了,降息与否无关大局。
至于韩国,由于韩国在美西方阵营中的影响力小,我们不去评估。五眼联盟中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为经济体量小,我们也不去考虑。
很显然的,美西方阵营在利率政策上出现分歧。过去,这些美西方阵国家几乎都是跟从美国的利率政策,美国加息,这些国家才会加息,美国展开降息,这些国家也会跟着美国降息。
主要的原因是:
一,过去,美国经济体量庞大,又是全球的金融帝国,主导全球金融秩序,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国,当然是唯美国的利率政策马首是瞻。
二,在这之前,如果美联储不加息,这些国家谁敢加息?这些国家都需要争取美国的市场,彼此之间也相互竞争,加息不利于产品出口,因此都要跟着美国的利率政策走。
一些国家还希望借由降息,来压低汇率,让汇率贬值,好增加出口。要是美国不降息,谁敢降息?
当美国加息的时候,那就意味了一波金融收割的潮汐来临,美国开始进行收割,这时候谁敢降息?谁降息了,那就等着被美国大收割。
讲难听一点,日本、欧盟和英国,都是美国的跟屁虫,得要跟着美国。讲得更实际一点,实话实说,不仅仅是美国的盟国需要跟着美国,许多非美国盟友的国家,也要跟着美国的利率政策走,只是跟着美国加息或降息的脚步快一点,或慢一点的差别。
除非是遇到了高通货膨胀,或是自家货币遭逢贬值的压力,谁敢随意加息?
而美国不降息,你率先降息,那就得遭逢被收割的风险,等于是把脖子伸出去,让人家砍。
但是,这一次却明显出现分歧。难道是这些美国的盟国不再听美国的话,或是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中美两国在金融方面的最终摊牌,什么时候会出现?
2 为什么美国还不降息?
从2023年年初的时候,美国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以及众多的金融分析师都做出预测,美国经济走势会因为美联储这一轮加息过猛,因而导致经济疲软,甚至走向衰退。这些分析师、投行纷纷做出预测,美联储会于2023年年尾,或2024年的时候,翻转利率政策,开始降息。
就连美联储也从去年年中以来,反反复复,对于加息与否莫衷一是,几乎每个月都会更换一套说词,一会儿说通货膨胀仍然处于高位,还没有达到2%的通胀目标,不能降低利率;过了一个月又说,美国经济前景 不确定性增高,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考虑降息。
最终在1月5日的时候,美联储变来变去的说法遭逢碰撞,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于5日公开声称,美国已经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困扰,并且完成经济软着陆。虽然耶伦在发表看法的时候,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戴了一顶高帽子,对美联储推崇备至。
声称这是几十年未曾有过的现象,为了对抗通货膨胀,在一轮猛烈加息之后,美国并没有出现经济滞涨或是衰退。
那时候杨风说,这是耶伦和鲍威尔之间的争斗,也是美国财经界两派剧烈斗争的结果。一派希望降息,并且一直为此吹风;另一派希望保持利率,甚至再加息一次,好完成金融收割。
有关这一点,我们之前谈过,今天不再重复。
但是,上星期的美联储会议,委员们却罕见的一致同意维持利率政策不变,没有异声,这是非常少见的现象。对于经济问题的看法,许多所谓的经济专家们,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很难让大家的看法一致。
更别说一月初的时候,耶伦和鲍威尔还公开斗法,美国财经界最重要的两大官员,斗得世人尽知。
妙,就妙在这里;玄,也玄在这里。简单说,是拜登政府或民主党成功整合了美国财经界,至少在美国今年总统大选之前,不同意见的双方阵营,取得一致的默契,不会在现阶段降息。
而现阶段有多长呢?根据美联储会议中进行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今年会降息一次。
因此,美联储不是不降息,也不是没有考虑到美国企业界因为利率高企,导致借贷成本增高的问题,以及拜登政府需要继续发债,好维持美国政府的运作。
但是,美联储和美国财经界有更高的目标,更高的指导方针,那就是政权重于一切,拜登在总统大选中胜选高于一切。
此外,拜登政府还想再试一次,试试看能不能在最后这几个月,再加把力,把一些国家给拉下来。也就是说,再加把劲, 把一些国家的金融、汇率给拉爆了,成功收割一些国家。
当然,最终的目标,最大的目标是成功收割中国。
所以,这是拜登政府最后的拼搏,否则,在没有成功完成金融收割之下,拜登政府咽不下这口气。
拜登政府总算还有一点本事,成功整合了美国财经界,尤其是弭平了财政部长耶伦和鲍威尔之间的争议。
3 暂时性的意见整合
但是,这只是暂时性的整合,暂时性的意见一致。如果美联储今年会降息一次,最好的时间点应该是在总统大选投票日之前宣布降息,催生出最大的效果。
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是11月5日,因此,最佳的时间点是9月中旬的美联储会议,距离投票日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
这表示,拜登政府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必须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两个重要目标。
一,拉爆一些国家的汇率,打下这些国家的金融,完成收割。
二,保持美国股市在高位,然后在9月宣布降息后,促使股市再出现一波小高潮,再度创出高点。如此,拜登这一届政府在股市的表现将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一方面让投资大众满意,让股民高兴。另一方面也可以夸耀拜登在经济上的成就。
199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民主党的比尔‧克林顿成功赢得大选连任,依靠的就是在经济增长上的表现,股市也节节上升。因此,拜登想要借由这个模式,再次打败共和党的特朗普,成功赢得连任。
不过,不是我要泼冷水,拜登政府这番计划的难度相当高。
第一,从现在到9月份的美联储会议,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要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拉爆一些国家的经济和金融,虽然并非不可能,但不容易。
从美联储于2022年3月加息以来,两年时间过去了,期间除了斯里兰卡政府宣布破产,埃及货币于三月初暴跌40%外,没有什么国家被美国成功收割,尤其是一些稍微有点经济规模的国家,就连中南美洲国家也没有。
这就让美国尴尬了,无法成功完成金融收割,美国就无法转嫁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机。也就是说,美国这两年运起吸星大法,进行金融收割的最终结果,将会遭受反噬,引爆自己的经济风波,导致金融危机。
第二,除非拜登政府能够让特朗普直接入狱,否则,拜登打赢选战的机会不高。
事实上,拜登这一届政府已经“成功”定了特朗普的罪,五月下旬,特朗普在“封口费案”的34项罪名全部成立。这届政府创下美国有史以来的记录,对前总统定罪,而且是早不定罪,晚不定罪,偏偏选择这个时间点。
但是,如果这届政府无法让特朗普直接入狱,要打赢选战的机会还是不高。
4 美方出师未捷
那么,拜登政府要维持股市在高档,甚至再创下新高有没有可能呢?
这方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要拜登政府能够控制经济数据,然后在最后几个月不让经济出现大问题,这是有可能的。
请注意一下顺序,先要能够控制经济数据,然后寄望于全球经济不在这时候出现黑天鹅事件,然后在9月的时候宣布降息,还真的有可能让美国股市维持在高位,甚至再创下新高。
很不幸的,拜登政府这番精密的计划,可能会遭遇“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窘况,反倒使拜登泪满襟”啊!
这不,就在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不变之前,加拿大、欧盟率先发难,不听话,在降息方面先跑了,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传出动摇的情形。
可能有人说,加拿大和欧盟降息,岂不是让美国更容易收割吗?
如果是在一年前或半年前进行降息,的确有可能会被收割得更多,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首先是,美国虽然保持高利率,但已经力不从心了,能够再吸金的效果有限,想要再进行收割就难了。这就是为什么加拿大和欧盟选择这个时间点,而不是半年前或一年前降息。
其次,欧盟和加拿大想要保住本国经济,刺激经济增长,因而宣布降息。如果投资人认为,加拿大和欧盟降息将能够有效刺激经济,资金反而会从美国流出,进入这些国家。
特别是,如果这些资金预期,美联储会在不久的将来也宣布降息,投资者就不会担心资金流出美国的问题。
这些资金背后的投资者是非常聪明的,是俗称的聪明钱。2年前这些资金离开自己的国家,进入美国寻求更高的资金回报,也寻求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如今这两个目的达到了,当然要为下一步资金的去处考虑。
如果投资者也“预期”,美国几个月后也会“跟着”降息,那还担心什么呢?还不如及早布局,趁着欧元和加币汇率低的时候回流本国。
因此,在这样的考虑下,欧盟和加拿大选择降息,不会让资金又“大量”地跑到美国去,除非美联储再次加息,否则资金的流向对欧盟和加拿大的影响有限。
5 要预防人为的黑天鹅
最后重点,美联储暂时不降息的决定,意味了美国这一波金融收割将延长,等于是延长赛事。
按照前面的分析,除非美国在这三个月期间,再搞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国际大事,例如战争,否则最佳的状况是维持美国股市在高位,或是再创下新高。
如果美国想要借由高利率再次进行收割,成功的机会将大幅降低。这时候的美国,成功控制经济数据的机会,比拉爆其他国家的汇率和经济要容易。
真正要预防的是,人为制造的黑天鹅事件,也就是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战争。
当然,什么是人为制造的黑天鹅?你知,我知,美国也知!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别动不动就拿战争来吓唬人,好像美国逢打必赢一样,美国都死到临头连吃饭也没钱了,还战争黑天鹅,你别让我笑到喷饭[哭着笑]
欧盟,加拿大,都降息,去美国抢钱,看美国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