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UFO也能赖到中国头上?去年4月底,美国举办了一场听证会。听证会上美国声明,在近期国内发生的各种UFO异常现象,并非来自外星人,很可能和中国有关。
发表此番言论的是美国成立于2022年的“全域异常现象解决办公室(AARO)”,这是一个专门研究UFO等异常现象的机构。不过要说起来,AARO的此番言论倒也不是完全信口胡诌,出现在美国的“UFO”还真和中国有点联系。
气球事件引发甩锅2023年初,一只中国的气象气球因强风偏离航道,意外进入美国领空。
这种气象气球是一种科研工具。上面配备了各种设备,主要用来测量大气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回地面。。
全球每天有近900个地点释放这种气象气球,为天气预报和相关气候研究提供关键信息。然而,美国政府却将这只普通的科研气球描述为间谍工具,并派出了战机将其击落,随即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
击落气象气球后,美国并未停止对中国的指责。在接下来的8天时间里,美国就像是患上了“应激障碍”一般,接连又击落了三个“UFO”,不过后来白宫又声称,被击落的三个UFO并未发现和中国有关的迹象。
但在4月底的听证会上,AARO却又发表言论甩锅起了中国,声称某些“UFO目击事件”可能和中国有关,中国会用无人机等设备伪装成“UFO”,用于收集美国的情报。
说来,美国这种做法也算是“以己度人”了。在冷战期间,美国曾经发起了“GENETRIX计划”,向苏联领空放飞了上百个间谍气球,以收集相关军事情报。这些气球搭载摄像设备,飞行高度超过15000米,能够轻松避开对方的防空系统,获取关键情报。
显然,美国对气球的军事用途非常熟悉,也因此将中国的气象气球也当成了间谍工具来指责,属实是有点搞笑了。
美国对UFO的研究说起研究“不明飞行物(UFO)”,美国在这方面可是专家。
1947年,飞行员阿诺德在飞掠华盛顿州雷尼尔山的上空时,看到了一系列快速移动的光点。阿诺德描述说,这些物体的移动就像“盘子掠过水面一样”,这一叙述也被认为是“飞碟”一词的起源,而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现代UFO学”的开端。
同年,罗斯威尔事件更是引发全球轰动。美国空军宣称,在新墨西哥州发现了坠毁的飞碟残骸,这一消息迅速引爆了媒体。但没多久,军方又矢口否认此前的说法,声称坠毁的是气象气球。
但公众的好奇心已被点燃,各种阴谋论和“UFO目击”报告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美国启动了一系列研究项目。最早的是1947年的“优先件-211A”计划,又称“号志计划”。
1948年1月,美国空军的一架P-51侦察机,在追击UFO时导致了坠毁,这引起了国防部的关注。“号志计划”进而发展成“迹象计划”。1952年,该计划又更名为“蓝皮书计划”。
计划起初交由航空技术情报中心负责,后来移交给了外国技术局,主要负责调查和评估美国境内以及其他国家的UFO报告。
1964年,新墨西哥州索科洛镇,一名州警报告称,他看到了一个圆盘形飞行物降落在荒野上,并从中走出了两个身着白衣,体型矮小的奇异人形生物。尽管官方最终未能调查出确凿证据证实此事件,但却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UFO的兴趣。
科学理性和复魅思潮为了安抚民众对探索UFO的“热情”,1966年,美国空军请到了物理学家爱德华·康顿,开启了一项“科罗拉多计划”。
1969年,康顿发布了一份1500页的报告,总结了近二十年的UFO研究。给出的结论是, 几乎所有的UFO目击事件基本上都可以用自然现象或已知科学理论所解释,只有少部分无法解释。这一报告发布后,UFO研究在官方层面基本停滞。
70年代后期,科学界对UFO的态度也由好奇逐渐转向了理性分析。科学家们普遍对UFO持怀疑态度,认为此类事件很大一部分都属于人们的误解,或是气象气球,或是飞行器,或是某些自然现象被误认为UFO。
90年代,随着科幻影视剧《X档案》和《黑衣人》等作品的流行,使UFO重新成为了热门话题,公众对UFO的兴趣再度高涨,各种目击报告也随之增多。
用社会学的研究来讲,这种现象叫做“复魅思潮”,指的是回归知识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尽管科学在短时间内能够压制人们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好奇,但这种思想是根植在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需求,总有一天会再次回归。
2016年,希拉里在竞选总统时宣称,如果她成功当选,将会向公众揭开“51区”以及各种“UFO事件”的真相,这也可看作是一种 “复魅思潮”的回归吧。
结尾UFO现象从未真正远离公众视野。从早期的热潮,到中期的冷淡,再到如今的复苏,UFO始终以其神秘和未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尽管科学界对UFO现象多持怀疑态度,但这种未知的力量总能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和探索欲。
说来“UFO学”并不像一门科学,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永恒追求和想象。不过自从能拍照的智能机出现后,有关UFO的报告倒是越来越少了。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