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9月11日李安辉发表恶评毛主席词《沁园春.雪》以来,网络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除李安辉以外,还有一些人也趁机掺和,以各种理由试图贬低《沁园春.雪》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李安辉评价为如果放在两宋期间是“不入流”,的“下品”“下下品”。其他一些不安好心的人则随声附和,以无论谁的作品都可以评论作掩护,心眼里就是有一种不服的意思。
对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只要你真正全面理解,就不能不服这首词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这里我们仅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整首词的创作风格独特,为古今绝唱。这首词以“雪”为创作题材,千百年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写法。
自唐以来,通常来说,写雪就要写梅花,以雪衬托人品的高洁。或以雪这个意象,表达出一种悲愁寒冷的凄苦。说白了,古人笔下的雪,往往是蕴含自己的孤傲、清冷的性情的。
而毛主席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套路,为写雪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词人笔下的“北国风光”,写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于天公试比高。”赋予了群山、高原以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历代文人所不能及的独特构思。
古代文人们看到的只是寒、清、白。比如,唐代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被誉为写雪的经典诗作。表现的只是一种遭受打击后不屈而又孤寂的情趣。
还有如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然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明丽画面,但还是逃脱不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离愁别绪。
唯有毛主席笔下的雪给人一种蓬勃生机,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抒发了词人敢于藐视一切的冲天豪气。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这首词大气磅礴,无人能及。毛主席这首词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古代帝王,也没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词,或者说是没有人敢这样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豪气冲天的词句,谁人敢写?就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够带来杀身之祸。有谁敢越这个“雷池”?
然毛主席是什么人?他有再造华夏之功。面对当时西方入侵和国内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带领团队,果敢地破解千年大变局。这个历史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其功绩直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所以,他在词的下阕点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自然显得正常不过了。换任何人都干不了,都觉得别扭。让苏轼来写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特别是后面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题的是人民群众。毛主席说过,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不用说,这里的“风流人物”就是指人民群众,并不是什么吹自己的牛。这样一股天地一新,改天换地的豪迈扑面而来。
所以,《沁园春·雪》对任何其它词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前无古人的绝世佳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还没有形成碾压之势,还未功成名就。
这首词是作于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35年11月才到陕北,红二、红四方面军还没见影子。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被逼得满地跑了二五千里,刚刚喘了口气而已。这样的情境下,主席能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冲天豪气,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然,这也是与他的科学预判是分不开的。
再说这首词的公开发表,是1945年年8月与国民党重庆谈判期间,面对的是国共两党的尖锐对立,而当时国共两党无论从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相差悬殊。在这样的情境下,发表这首词。说明了什么?
不是吹自己的牛,也不是胜利后志得意满的居高临下,得意洋洋。说是逆境中的乐观豪迈?这种事情不是闹着玩的,说是逆境中的“大言”,是绝对的历史上的独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大言”,竟然后面没有打脸,还真的实现了,还升华了。(这就使他点评秦皇汉武越来越觉得自然)。
从当时红军长征结束的逆境中翻盘,到完成共产党的一统天下,让世界无不刮目相看。并且开启了第三世界解放运动的大潮。
后来还给了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以重重的还击。
再回过头来看,当时主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不正体现了他敢于同一切强敌一比高下的冲天豪气。这样的胆略和气魄,谁人能比?
词、人、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古今中外第一词,千古绝唱,不虚吧。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看了恼羞成怒。但最后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把蒋介石八百万美式装备的正规军打得落花流水。
下面再附上原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天读罢这首词,不能不为主席的胆略和气魄所折服。
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