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突然宣布要提高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高达36.3%,此举明显有针对性。
然而,欧盟似乎碰到了硬茬,不到三天,中国便连续发动两个重大举措。到底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这对欧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贸易战再度爆发
本月20日,欧盟突然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更高关税,影响到了众多中国出口企业,比亚迪的关税增加了17%,吉利增加了19.3%,上汽的增幅更是高达36.3%。
在欧盟宣布关税之前,中国已经强烈反对了这一决策,但欧盟似乎对此置若罔闻,背后甚至得到了冯德莱恩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支持。尽管欧盟代表了整个欧洲的市场,但显然并非所有成员国都支持这一决策,以德国为首,考虑到中国是其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在这次投票中选择了弃权,保持中立。
另一个导致德国强烈反应的原因是,这一决策直接影响到了德国的经济利益。德国拥有如大众、宝马、奔驰等高端汽车工业。根据欧盟的反补贴政策调查,调整后,德国制造商若要将中国车辆销往欧盟市场,最少需支付21.3%的反补贴税。
欧盟的决定甚至不惜牺牲内部的利益,尽管德国一直试图在关税问题上与欧盟周旋,但显然没有得到欧盟的支持,不只是德国,其他欧洲汽车制造商也显示出抵触情绪。自从6月12日欧盟宣布要加征关税以来,整个汽车行业的股价已经下跌了26%,这表明欧盟的做法已经把自家企业推上了火线。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特别是高端汽车制造商,最担心的是激怒中国,招致报复,因为中国是他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然而,在欧盟的这系列操作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许多汽车制造商因反补贴政策而损失惨重。
唯独特斯拉表现不同,从中国到欧洲的出口关税从之前的20.8%降至9%,这一举动的意图显而易见。很多人不禁感叹,欧盟此举是为了迎合美国,不惜牺牲自身利益。欧盟的行为虽然容易理解,自从今年上半年耶伦访华后,关于关税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初见端倪。
耶伦对华访问,意在破冰
今年上半年,耶伦的中国之行声势浩大,虽意图缓和中美关系,却毫不客气地对中国的多个产业发表了意见,尤其关注的是产能过剩问题。
会议中,耶伦多次提及产能过剩的问题,她认为中国在电动车产业的过剩正是欧盟最新提高关税的原因之一。
耶伦指出,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其他国家的相同产业造成了阻碍,她还暗示这影响到了特斯拉,因为特斯拉的股价近期大幅下跌。然而,在商业竞争中,各企业应依靠自身实力竞争,特斯拉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理应检讨自身问题,美国的这种做法显得有些过度。
显然,美国此举背后的动机不单纯,特斯拉仅是其用来发起讨论的例子。美国此举是因为看中了电动汽车背后的巨大利益。随着中国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销售额持续攀升,美国对此感到不满,随后便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了100%的关税,美国的意图是不惜一切代价削弱中国的竞争力。
从欧洲的行动看,美国显然不是孤军奋战。欧洲增收关税的决定与美国的行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对特斯拉的税收减免,明显偏向美国。
但欧洲这种做法也是有其原因的,考虑到美国的货币政策给欧洲造成的压力,增收关税不仅增加了欧洲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是对美国的一种讨好,实现了两全其美。然而,欧洲的这一决定显然没有考虑到长远后果,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当欧洲不顾中国的反对坚持增税时,已经与中国结下不解之仇。
两项措施,对欧盟形成巨大压力
欧洲宣布关税政策不到72小时,中国就连续采取了两项强硬措施,对欧洲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
中国在欧洲宣布征税的第二天就宣布对欧盟乳制品实施反补贴税,涉及多个乳制品生产国,其中爱尔兰受影响最大,其奶制品出口到中国的比例达到62%。与中国合作多年的爱尔兰明白这一政策不是针对其本国,爱尔兰乳制品协会的主席甚至表示正在考虑要求欧盟赔偿损失。
23日,中国又一次加码,商务部提出的一项关于增税大排量汽车的建议受到关注。这一提议一经采纳,将对欧洲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
每年从欧洲到中国的大排量车辆销售额远超中国对欧出口,业界专家已经建议增加25%的关税,可以说,中国的这两项举措对欧洲形成了沉重打击。
相比之下,尽管中国也受到欧洲增税的影响,但更糟糕的是欧洲自身,他们现在处于非常棘手的境地,一方面不愿放弃对美国的支持和眼前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无法得罪中国。不过,欧洲现在意识到这一点还为时不晚,中国意识到欧洲的做法有其无奈,希望欧洲能够及时回头,否则自己的内部矛盾足以将其淹没。
从目前欧盟企业和一些国家的反应来看,欧盟这一策略明显是错误的,如果欧盟继续固执己见,未来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互相伤害呗
这些都是明棋,大家都知道,人家也会制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就受不了就不会发起了。还有暗招、狠招、阴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