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我放弃事业是为家庭所做的重大牺牲,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我最想做的事。”——奥黛丽·赫本
一本记录关于奥黛丽·赫本食谱的书自从影片《罗马假日》中初步了解到奥黛丽·赫本,这位永恒之美的女神,其美貌与温荣融为一体,微笑中蕴含无尽魅力;演技精湛,时尚品味独特,也引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尚风潮。更难得的是她低调友善,工作敬业。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神奇女子,在事业处于高峰值时期,她却选择了息影。她认为她的生活不能只献给荧幕,需要有自由人生。
从一本来自作者卢卡·多蒂撰写的《奥黛丽·赫本之甜蜜的日常,美好的记忆》一书中更深入了解到,赫本在息影之后,回归家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的快乐日常。
这是一本由赫本的儿子,也就是本书作者,根据赫本的一本厨房日记,编撰赫本回归家庭生活的回忆录,其中附录许多赫本在厨房做饭、在花园侍弄花草、在陪伴孩子等等的珍贵照片以及她记录的日常食谱。
从这本书中,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位女神,不仅工作出色,退居家庭之后,以后用温暖感染身边所有人。在亲朋好友以及她孩子眼里,她都是那么温柔贤良。
也让我了解到原来遥不可及的名人,她们的生活日常如同我们一样,缺少不了油盐酱醋茶,少不了亲子互动,侍弄花草。
这样让我想起一句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节》:“食也,性也。”人总是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享受吃喝也好,喜欢繁华美好的事物也好,都只是人的天性罢了。
她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1967年,也正是她宣布与丈夫梅尔·费乐离婚,然后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家庭中,侍弄花草,做饭烹饪,与好友一起游玩。
随后,她结识了一位罗马精神科医生·多蒂,双双坠入爱河。紧接着在1969年,传来喜讯,她步入婚姻殿堂,第二年她的儿子卢卡·多蒂出生生,她便成为了一名罗马全职妈妈。
正如,她给自己的定义,从不是那个奥斯卡影后,而是一名家庭主妇,这是她向往的角色,比演绎任何角色都值得骄傲的。
“我是罗马的家庭主妇,不论你读到什么八卦,这都是我一心向往的角色。”
很多人不理解,在人生巅峰期为何要成为一名被生活琐事,被孩子困在家里的家庭主妇,要像保姆一般照顾孩子和丈夫的生活吗?
而奥黛丽赫本,不这么认为,她曾描述自己选择家庭主妇的想法:
“如果有人认为这生活枯燥乏味,那很可悲。但你不能光是买下公寓,摆设家具,然后置之不理。重要的是你挑选的花朵,你播放的音乐,你等待的笑容......我不希望我的丈夫和孩子回到家来,看到的是一个烦躁的女人。这个时代已经够让人心烦了,不是吗?”
奥黛丽赫本是热爱生活的,从她记录满满一本厨房日记来看,她会亲自下厨为自己和家人以及好友做一顿美食。
她喜欢享受着美食带来的愉悦,喜欢咬上一口冰激凌,冰镇的口感让人心满意足;喜欢拖着意大利面,在闲暇时,自己亲自做一顿意大利面,享受做饭的时光,忘却一切烦恼;喜欢吃巧克力,那是她年少时,对饥饿感深刻记忆,巧克力可以驱散悲伤,驱散她的心结。
一生在治愈童年的心酸她认为自己能生存下来是上天的恩赐,不能浪费,她勤奋工作,要夺回所失去的:家庭、家人、以及厨房的温暖所营造的安全感。
有过挨饿的经历,有过悲伤的童年,或许她想要抓住更多自己能抓住的机会,疗愈童年,给予自己的小家庭更多照顾,给予孩子更多安全感。
“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场所。”当她赚了钱,租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寓,她称之为“最大快乐”。
可见她对家庭的向往,有了小家可以和朋友聚会,可以自己做美食宴请宾客。
息影之后,她不在乎外界人怎么评价她,而是自己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照顾孩子、照顾花园、照顾她的小动物们,生活好不惬意。
她的家庭生活如同她的经历一般,总是不能平静,她与安德烈·多蒂一起维持了几年的婚姻,再次走到尽头。
为了孩子承受父母离婚的苦,她做出了一个决定,留在罗马,尽量不让孩子与前夫离开,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她与前夫住对门,只过一条马路,直至孩子成为少年,跟她到了瑞士读寄宿学校。
她是爱家人,爱孩子的,因为她曾被父亲抛弃过,曾经历过父母离婚对自己的伤害,所以她更在乎家庭。
她似乎用全部的精力来为自己的人生重新编织一个完美的家,终究事不遂人愿,总是有遗憾。即便后来遇到真心爱她的罗伯特,她再也不敢踏入婚姻。
对于苦难她深有体会,于是她用她的形象开启了她的新的事业,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正如,赫本所说:“我这一生都在为这份工作排练,如今我终于得到了这个角色。”
那些年挨饿的日子,已经刻到骨子里,“一个挨过饿的人永远不会因为牛排半生不熟就推掉它。”
当她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任命时,虽然她称自己没有多少经验,但却骄傲的说,“我身为人母,而且愿意旅行。”
她要帮助那些需要她的孩子们,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现在她有更多精力关心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