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先后进了三次荣国府。第一次是家穷过不下去了到贾府打秋风,那回凤姐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够她在乡下一年的费用了。
第二次是刘姥姥感激贾府的帮助,将自己田里新收的瓜果送来给贾府的人尝鲜,这一次王夫人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贾府的其他人也给了刘姥姥不少的衣物和食物。
第三次是贾府落难,刘姥姥进府探望恩人,并拯救了凤姐的女儿巧姐。
王夫人跟刘姥姥说,以后别再投亲靠友了,这是发生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当时刘姥姥得了贾母的眼缘,在贾府又吃又喝的住了几天,各人也送了刘姥姥一些东西。刘姥姥回去前,平儿替她打点好这些东西,告知她里面的钱银,有凤姐给的八两,还有王夫人给的一百两,并转告王夫人的话说,这些银两让她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了。
刘姥姥看着那一堆堆的东西,自然感激不尽,嘴里一直念着佛,只是王夫人的话,可能多少有点伤了她的自尊。刘姥姥虽然是乡下的贫穷农妇,但她还是懂得羞耻的,上门求人是迫不得已,但被人直接的说“求亲靠友”,心里还是有点难堪的。
王夫人既然那么大方的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为何又要这样说,故意让刘姥姥难堪呢?其实王夫人能大手笔的拿出这么多银子给刘姥姥,说明还是有点善心的,不过王夫人是真的不会说话。她估计心里是这么想的,嘴里也就这么说了。
本来王夫人能体谅刘姥姥生计艰难,给她本钱发家,这是好事,可是“求亲靠友”这几个字,虽是实情,王夫人却不应该说出来,当面揭人的短。谁知王夫人偏偏不懂说话,就像贾母说她“木头似的”,就算没有坏心肠,也说不出几句让人欢喜的话。
这次王夫人给了一百两,凤姐也给了八两银子,凤姐给的数额不多,一是王夫人已给这么多也够刘姥姥一家用上好几年了,二是凤姐给多了抢了王夫人的风头,王夫人面上不好看。虽然金额少,但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而且凤姐说的话让人听了心里舒服。她说“都是些个随常的东西,是好是歹,也是亲戚的意思,别嫌弃,上城一次总不能让乡邻看热闹。”
凤姐的话就很对刘姥姥的胃口,刘姥姥不是不要脸的人,恰恰相反,她很要脸面,纵然是个穷人,却极有风骨。她也不断表示“自己又吃又拿,很不好意思,怪臊得,不应该,让姑奶奶们破费了”。
刘姥姥自然知道,贾府的东西都是好东西,钱也不少,但是怎么说话,才能让双方都高兴这可是一门技术。听凤姐那么一说,就透着亲热,让人舒心,而王夫人虽然给了钱,做了善事,却因话语不当有点伤了点亲戚的情面。
不过王夫人会说这样的话,她不会说话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她觉得刘姥姥丢了她的面子,她是真不希望刘姥姥以后再来贾府。
王夫人是王家的小姐,也是贾府的媳妇,她上有婆婆,下有一干晚辈,中间有专爱挑刺的邢夫人,底下还有众多的丫头婆子,王夫人在这些人面前必须要保持端庄高贵的形象。众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她要在这么多前面维持自己的形象也不容易,稍有不慎便会落人口实。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王夫人避而不见,让凤姐看着办。第二次进府,刘姥姥却投了贾母的缘,王夫人不得不见一下,可是刘姥姥为了讨贾母欢喜,不惜装疯卖傻,大家都很开心的大笑,但王夫人的心中却是矛盾的,因为这装疯卖傻的刘姥姥是她王家的穷亲戚。
其实刘姥姥也算不上是王家真正的亲戚,只是祖辈时认下连的宗,如今却跑到她婆家来打秋风,她的脸面上多少有点过不去。王夫人为了不丢王家的脸面,便大手一挥,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
而为了杜绝后患,王夫人让平儿传话,告诉刘姥姥以后别再求亲靠友了,至少不要再求到自己头上,让自己下不了台。刘姥姥不来,王夫人的形象就一直都在,是众人眼中端庄高贵、善良慈悲,怜贫惜老的贵妇人,好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