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楼市疲软,存量客源相当于珍稀物种,各个新盘为了抢客,卷得相当厉害。
公办初中招生,同样如此。
跟一位初中校长聊天。谈到目前初中招生问题,这位校长很是气愤:
那些挂了集团品牌的新学校,个个都不讲无德,明里暗里到处搜罗优质生源。
听说有的学校从年前到年后,接收的简历就高达几千份。
还有的学校为了挖生源,不惜跑到别的学校地盘,开展各类活动。到别人嘴巴抢食,太不讲武德了!
校长还讲,现在不管教育部门有没有赋予自招权利,绝大多数稍微有些品牌的初中,都公开掐尖了。
不仅如此,在家长会上还要公开强调分班分层教学,甚至赤果果强调设重点班。
掐尖+重点班,成了大家抢食的标准动作。
掐得越狠,分班筛选越厉害,叠加背靠集团参天大树,越受家长欢迎。
如果只掐尖,不设重点班,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不掐尖,只设重点班,吸引力又降一层。
既不掐尖,又不分班,这类学校最惨,稍微好的学生基本跑光。
掐尖的江湖,也是有鄙视链的。
一个地方的优质生源极为有限。蛋糕就那么点,不是你想分就能分到。
一些学校凭借集团长期垄断优势,对头部优生具有绝对吸引力,掌握了蛋糕分配的绝对话语权。
这种学校根本不需要主动出击,都会有雪片般的简历源源不断砸过来。
这种学校对生源的要求,格外苛刻。除了分数,还要看各种杯。分数也是水涨船高。听说某校小升初,语数英三科非297分以上不要。
在我们这个行业,各校根据自身的江湖地位,每年的招生会天然形成一条食物链——
第一轮是头部几个学校,把头部生源撸个遍。
头部学校吃得差不多了,才轮到次一梯队学校撸。
到了第三梯队的学校,除了极个别优质的漏网之鱼,拿到的更多只是中等生源,少数中上。
至于第四梯队学校,就只有剩菜残羹了。
这个食物链不打破,生源的流向就基本不会有太大改变。
这对弱校,对没有自招权利的学校,显然相当不公平,招生工作非常被动。很多学校稍微冒出几个好生源,一不小心就被别的学校抢走。
我问,如何打破这种畸形的招生呢?
校长一脸无奈:这个问题无解。择优择校问题,上面三令五申喊了几十年了,但实质上根本解决不了。一些所谓名校,反而被赋予公开合法跨区域掐尖权。
另外,社会上对自主招生、分班教学中涉及到的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权的问题,也存在争议。
还有,各个地方教育部门以及教育集团本身也有政绩动机。所以这事儿,很难真正去解决。事实上地方也没有动力去解决。
这个问题既然解决不了,你要么加入,参与这个游戏,要么佛系躺平无所谓。
如果你很在意学校的口碑,又不玩这个游戏,学校要想出成绩,就相对困难很多,要花更多的精力。
特别是新学校,当其他新学校都不讲无德,各种小动作掐尖,还设重点班,你不跟进就会吃大亏。
因为家长普遍是功利性的,盲从的,当然从风险管理角度也是正常的趋利避害心理,无可指责。
比如某个外地品牌学校,虽然也有自招权利,本身学校也是九年一贯制,还有充足的宿位,师资也不错,管理也严,上上下下都很拼。
这个学校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不错。但是呢,毕竟是新学校刚开办没多久,很多家长的信心还不是很足。
尤其是,很多家长很关心学校是否设重点班。但恰恰学校明确公开声称不设重点班,这不给本来抱有希望的家长一盆冷水吗?
从市场的角度,这叫无视市场需求,拱手将客户赶走嘛。从管理上来讲,也可以算是策略失误。
对于新学校来讲,万事开头难,走好开头几步至关重要。顺势做出点动静,前期把基础扎牢,后面做大做强,形成良性循环,才会相对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