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廷铨与博山豆腐箱

观世传真侠 2024-06-04 21:00:18

(张洪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刘安。”算起来,豆腐的发明已经2000余年了。两千多年来始终得到人们的喜爱。

关于豆腐的制作。明初苏平描写的细致而出神: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

山东的豆腐有两个地方时值得一提的,一个是泰安、济宁一带的滑豆腐。那豆腐又软又滑,刚放到嘴里,便下了肚,又滑又香。在济宁火车站汽车站之类的公共场所,卖家把豆腐放在一块半尺左右的窄版上,上面再抹一层红红的辣椒,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另一个就是博山的硬豆腐,小时候,我在农村做过豆腐,但博山那么硬的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至今是个谜。相传一个老汉赶集买豆腐,不小心,推动车子滚下山沟去了。老汉不甘心,找到沟里,小推车磕烂了,豆腐却好好的。

软豆腐有软豆腐的吃法,硬豆腐有硬豆腐的妙处。博山豆腐箱子就是用硬豆腐做出来的。

豆腐箱是山东省博山传统名吃。又名山东豆腐箱,齐国豆腐箱。

满汉全席中就有豆腐箱子的身影。满汉全席第五道“九白宴”有热炒四品:野鸭桃仁丁、爆炒鱿鱼、箱子豆腐、酥炸金糕。据说“箱子豆腐”就是“豆腐箱子”。

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曾“临幸”博山,招待用膳时,上有豆腐箱这道菜,乾隆食后赞不绝口。这种说法,在博山民间广为流传。一代帝师《琉璃志》的作者孙廷铨,做过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康熙年间又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门庭显赫,家里厨师手段高明。

据说,乾隆南巡途中,特意到博山瞻仰孙廷铨的故居,接待皇帝,那时要费些心思的,厨师一夜没有睡好,才把菜谱弄好,菜谱里就有个豆腐箱子。没想到,皇帝对这桌子菜还满意,特别是那豆腐箱子,皇帝更是喜欢。

孙廷铨做过三部尚书,天南海北的大菜都品尝过的,辞官回家后,把宫廷菜和博山菜结合起来,难免出些新奇的菜,这也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豆腐箱子的制作,并不复杂,先将豆腐切成六分方丁,寸二长方块,用花生油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在豆腐块的一面切开一块皮(一侧不切断,起箱盖作用),挖出内里豆腐,再填上调好的馅料,盖好“箱盖”。

馅料有多种多样,有三鲜馅(海米、虾仁、猪肉)、蟹黄馅、鸡肉馅等。猪肉馅、什锦馅或素馅用的较多。

猪肉馅制作方法是把海米、木耳用温水泡好,把猪肉、海米、木耳、葱、姜、肉分别切成末,勺内放香油,烧开后投葱、姜、肉煸炒至八成熟,加酱油、海米、木耳、盐炒匀入盘内,加砂仁面或胡椒面拌匀,填入豆腐箱内。

盖好盖放入盘内,成塔形,上笼蒸约5分钟取出。另勺放香油,开后加葱、姜、蒜末一煸,烹醋,投木耳、青菜、水笋和酱油、汁汤,汤开后调出粉,汤浓后浇在豆腐箱上。

这样做出的豆腐箱,口感细腻,浓香满口,皮韧馅嫩,回味无穷。其香其美,是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只有亲口品尝才能感受到这道美食的无比妙趣,它给人的是色香味意形全方位的享受与快感。

美食的真趣在于它并不取决烹饪材料是否名贵,也不取决于制作过程是否繁复,常常最平凡的烹饪材料、最简单的制作过程,却能做出最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