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滥用日本元素遭下架,剧组“没文化”真可怕

鲁文说星座 2022-07-27 13:28:48

(视觉中国 / 图)

近日,古装剧《我叫刘金凤》因滥用日本元素,被网友诟病“以倭代华”。在争议声中,《我叫刘金凤》全网下架。

尽管这是一部架空古装剧,剧中的服化道也未免过于胡来。剧中的角色头戴垂缨冠,身上穿的是狩衣,脚下踏的是木屐,吃的是寿司,就连放置寿司的盒子也是日本的漆器盒……

国产古装剧里像《我叫刘金凤》这么极端的案例是少数,但市面上的很多古装剧里或多或少都出现日本文化的元素,只是观众并不了解,或者用得多了观众也习以为常了。

这样的情形正在发生改变。日前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指出:“古装剧美术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的建筑、服装、服饰、化妆等基本风格样貌,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在一些网友眼里,古装剧的服化道——尤其是架空剧的服化道没必要太较真,真是如此吗?古装剧里缘何日本元素泛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规避误用风险?

服化道很重要

认为服化道不重要、无所谓的,自然是无稽之谈。一个基本常识是:服化道很重要。

服,即角色的服饰。化,即角色的造型与妆容。道,与剧情、人物和影视场景有关联的一切物体的总称。道具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于环境造型,叫陈设道具,大到古代宫殿、城门、长廊、客栈、桌椅,小到书画、窗帘、幔帐。一种是用于人物造型,也叫戏用道具,比如佩戴的首饰、使用的武器、吃穿用度等。

服化道是影视剧的实物补充,它是把剧本中的文字想象转化为具体的真实存在,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空间创造。

服化道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带有重要的历史信息,毕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妆容、不同的宫殿、不同的器皿。因此,服化道直接影响了影视剧“典型环境”塑造的成败,也是影视剧“真实感”的关键来源。

如果是严肃的历史剧,那么服化道就必须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固然无法100%还原出来,但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出错。比如不能把日本独有的服饰套在中国古人身上,宋朝才有的物件不能出现在以唐朝为背景的剧集里。

那么有人会说,我搞架空呢,是不是什么元素都可以借鉴?的确,架空背景里所有的古代元素都可以“为我所用”。

但最重要的一个底线是,“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不用的同时,还偏偏扎堆到别人的文化里去攫取各种元素,甚至像《我是刘金凤》那样直接复制黏贴,会在潜移默化中形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以为我们的文化就是那样的),并遗忘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色。

滥用的发生

古装剧滥用外国元素的情形是如何发生的?

很难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上,古装剧里出现日本元素,并非是这些年的现象,而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存在了。

譬如1995年老版的《三国演义》,豆瓣评分高达9.5,但经过专业人士的辨认,剧中出现了“日本盔甲才有的栴檀板鸠尾板等结构,服装上也出现了与日本阵羽织极为相似的结构”。2005年备受好评的《汉武大帝》,豆瓣评分9.2,剧中的女性角色借鉴日本艺伎的妆容……

这一情形的发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更多是“无心之失”。

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剧筹拍时处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蜜月期,当时国内的盔甲复原工作做得还不够完善,剧组工作人员可参照的样本很少,干脆从日本“拿来主义”。

《汉武大帝》也是这一情形,化装师刘晓东解释,“就化装问题,剧组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商榷。日本文化其实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非我们去模仿。只是汉代的传统后来没有被传继下来,所以观众会对它感到陌生”。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代以来,1990年代古装剧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已经不存在了,比如国内的文物复原工作很完善,基本上是想要拍哪个年代,都有服化道可以对照。

在此背景下,古装剧对外国元素的滥用反而愈演愈烈,包括一些备受好评的古装剧,也存在一些日本元素。

比如落下帷幕的《梦华录》,就出现不少“唐破风”屋顶的建筑。“破风”就是日语的“山墙”,叫“唐破风”是因为这个结构是日本在唐代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屋顶形式,但中国从没有唐破风的案例。除此,剧中还出现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日本神社、石灯笼等。

滥用的发生,最常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历史、对文化的无知。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文化交流。比如唐破风、枯山水、石灯笼等建筑特色,如今在中国的一些现代园林里也很常见。

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这很正常,然而,这些文化出现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剧集里,就显得很不正常了。这是对历史的“改写”,也会影响观众对历史、对自身文化的认知。

如今国内不少影视城,古代的场景本身就充斥着不少日本元素,既因为无知,也有成本方面的考量。比如园林建造时,日本的枯山水成本最低,不用像中国古代园林那样有山有水有布局。影视城本身不讲究,这就导致一些剧组在取景拍摄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直接把影视城拿过来做背景,造成了“以讹传讹”。

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就是古装剧粗制滥造,整个就是胡来,也不会在服化道上花费多少成本,直接把别人的抄袭过来,或者通过电商淘一些“伪古风”的旧衣裳……客观上加剧了古代背景中外国元素的滥用。

避免文化的无知

《我是刘金凤》的下架,掀开国产古装剧“文化无知”的一幕,后续的古装剧创作必须对此高度警觉。那么,该如何提升古装剧的服化道水平?

其一,所有的影视工作者,无论是服化道从业者,还是编剧、导演、制片人,都应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多的苦功,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从中汲取精华,不断提升自身的文艺素养。

其二,服化道从业者,要真正热爱传统文化,要有严谨、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与工作态度。

一些古装剧之所以封神,对服化道的认真考据是原因之一。譬如87版《红楼梦》,为了设计好服饰,当时剧组请来了好几位泰斗级学者作为顾问团,其中就包括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

造型师杨树云当年把《红楼梦》读了七遍,成了半个红学专家,《红楼梦》拍了三年,他也跟着研究了三年,才让其中的造型成了经典。现在还有多少古装剧有这样的创作态度?

再则,当前整个影视行业服化道方面的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缺乏系统性、稳定性的培养机制,人才出现断层。影视工业也需要有“蓝翔技校”,要加强对服化道等技术人才的培养,让影视生产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工业化。

总之,我们有必要在整个文化领域——包括影视文化,构建独属于我们的文化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久久为功。

就目前看来,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1 阅读:100
评论列表
  • 2022-07-27 18:09

    干的漂亮,有可能牵扯一些精日分子。

    为你钟情 回复:
    有些人就是要用日本元素,有些人是找相似点,都是故意的

鲁文说星座

简介:多媒体经营会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