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妈妈问我怎么让厌学的孩子能去学校?怎么能让孩子不整天在家发脾气和找事?
听到妈妈这样问,我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三个问题: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要求高不高?是不是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父母对孩子是不是很纵容,孩子只要磨一下,就立马退步?
父母对孩子是不是包办太多,对孩子是不是照顾太好?
一沟通,果然是父母对孩子又溺爱又注重学习,对孩子既包办太多又常态化指责。
在父母冰与火的家庭教育模式中,一边是总是提及学习和成绩的重要性,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就废了。
在父母这样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影响下,也会导致孩子把学习成绩好变成了衡量自己是否有用唯一的标准。
当孩子没有一个好成绩时,就会顿感自己没有一点用,什么都做不好。也会特别在意同学的看法和老师的评价,慢慢就变得玻璃心了。
十分的敏感,哪怕是别人一句无意的话,都会让孩子七想八想,是不是嫌弃我?是不是看不起我?是不是在嘲讽我?
慢慢的,就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玻璃心,甚至会有点被迫害妄想症。
别人一句无意的话,孩子都会觉得是针对自己,就会难过,煎熬和纠结。
慢慢的就变成情绪内耗和情绪压抑了,担心和恐惧以及过度在意外部的评价成了孩子的全部心理世界,这时自然是没有力量和心劲学习的。
可是,越没有心劲学习,越跟不上学习,成绩越差,慢慢的就变成一个死结和恶性循环了。
于是,厌学和休学就接踵而来,父母焦虑,孩子狂怒。
因为对自己还有要求,因为觉得考不上好的大学就变成了废物,而孩子又不想自己变废,却又没有一点心劲去努力,很自然就沉浸了游戏的世界以及在循环的纠结中,卷不起,躺不平。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更多原因是父母的引导和应对出了问题:
首先,是父母眼里只有学习,把成绩当成唯一成功的评判标准。
因为父母懂得知识的可贵,也深知没有知识所受的人间疾苦,所以对孩子从小就灌输一个理念:好成绩才有好人生,没有好成绩人生就废掉了。
在父母的念叨下,孩子也会有这样的价值观,并拿成绩来衡量自己。
可是越是在乎成绩,也越容易得不到好成绩。
当孩子没有一个好成绩时,孩子的自信就挫败得体无完肤了,孩子会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就会对别人的否认或不认同而耿耿于怀。
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特别要面子,当被否认或听一些不入耳的话时,孩子很容易陷入情绪内耗。
想变好,想取得好成绩,但又担心和忧虑太多,于是就选择了逃避上学,反正不上学就不必证明自己是个废物。
把成绩当成唯一成功的标准,只会无数次的翻车和画地为牢。
其次,父母的爱没有原则和底线,对孩子没有规则意识。
父母对孩子要求高的同时,再伴随着对孩子溺爱,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错误的方式。
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有了情绪,回家后会心情不好,也会把怨气发在父母身上,还会变得法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
比如说玩一会游戏,结果玩一会就变成了一天,父母只是气愤但也不敢多说。下一次孩子说再玩一会,父母虽然不情愿,但又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结果又变成了玩好几天。
如此几次,孩子还是会变的法要玩游戏,而父母每次都拗不过孩子,最终就变成了黑白颠倒和压根管不了和不敢管。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了,也是灾难。因为孩子会得寸进尺的提要求,而父母会一次又一次没有原则地答应。
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底线的回应孩子,这是溺爱,是纵容,是父母一次次拿着爱孩子,想让孩子开心而陷入无规则状态。
所以,孩子变得任性,变得暴躁,变得变本加厉是再正常不过的。
最后,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对孩子回应过度,导致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和自我承担的能力。
很多父母特别爱孩子,就想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导致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愿意做,什么也不想做。
父母为孩子多做一点,也没什么。可是在父母大包大揽之中,孩子丧失了行动力和独立性,也失去了承担责任的能力。
孩子反正会想,有我父母在,他们会搞定的。当父母过于勤快时,孩子就变得无能了。
孩子的所有问题呈现都是父母家庭教育的投射,改变孩子是不可能的,但父母先孩子一步改变,然后影响孩子变化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