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写回乡,为什么贺知章满心得意而宋之问充满怯意?背后都是人品

尔诗林 2024-02-16 05:53:28

花间一壶茶,可以养精神。借我诗一首,聊以慰风尘。

大家好!欢迎来到【辰茗诗话】空间,共同小憩诗茗驿站。

中国人家乡观念浓烈,古往今来,每个羁客游子,谁没有在半夜里梦回故乡的经历?每个独在异乡的异客,谁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如果有人来做统计,那么唐诗里关于思乡怀亲的题材,肯定不会掉下前三之列。

既然游子们都这么思乡,那么回归故里自然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了。

只不过一旦真的回到故乡,每个人的心态又会是千差万别了。

虽然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是能带着塞满钞票的荷包回家,自然会多几分得意;相反,带着干瘪的荷包回到家乡,心里肯定会多了几分怯意,甚至多少会怕见到熟人的。

一千多年前,有两个非常非常著名的诗人,他们就分别把这两种回乡的心情,用诗歌给记录下来,只不过他们得意和怯意的原因不是有钱没钱,而是由于他们迥异的人品使然。

他们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贺知章和宋之问。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贺知章和宋之问同为初唐诗人,两人生肖年相近,宋之问比贺知章大三岁。

若论才华学识,宋之问和贺知章都是当时的鼎顶级人物。

宋之问二十岁便进士及第,贺知章则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善写五言排律,被誉为初唐之冠,有人说如果评定“初唐五杰”,那么第五个非宋之问莫属。

然而,说到人品,两人则是天壤之别。

贺知章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教养的人物。他的人品不仅在当时备受广泛赞誉,就是在后代也备受推崇。

至于宋之问的人品差到什么程度,从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做人不能太宋之问”可见一斑。

贺知章作为四朝元老,身居高位,却从不贪污受贿,人品正直清廉,美名尤佳。对待君王和百官,他总是直言规劝,从不虚伪奉承。

反观宋之问,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趋炎附势之徒,他为了往上爬,对武则天极尽谄媚之能事,甚至赤裸裸地向武则天献诗求欢,不被接受后,又转而求其次去献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为了讨得他们的欢心,甚至不惜于去为他们端夜壶。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他性格放旷,清流风谈,杜甫写《饮中八仙》他排第一,他第一次见李白便留下“金龟换酒”的千古美谈。

反观宋之问,为了把外甥刘希夷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据为己有,居然可以杀死自己的外甥。

贺知章在政治上光明磊落,对待对手,他不会在背后耍手段使绊子,而是用自身的品德和才华去赢得尊重。

反观宋之问,为了表功献投名状,不惜出卖对自己有恩的朋友,用恩人的性命换取自己的前途。

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贺知章高尚的品德给他赢得功德圆满的人生,宋之问恶贯满盈的行为则最后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经上表奏明皇上,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家乡绍兴,离京前唐玄宗以御制诗相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

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镜湖还是自己孩童时的镜湖,湖上荡漾的清波还是自己儿时的清波,但物是人非,转眼间自己已是个耄耋老头,家乡的儿童天真地问他是何处来的客人。

贺知章有感而发,于是有了上面两首《回乡偶书》流传千年。

再说宋之问,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他这样的人。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张易之兄弟被处死,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

第二年,”慕念昔荣”的宋之问秘密从泷州逃回洛阳,途中渡过汉江时感慨之下写了上面这首《渡汉江》。

了解了贺知章和宋之问作诗的背景,也就理解了他们得意和怯意的原因了。

0 阅读:4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