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学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新增这俩本科专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7 19:30:18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熊俐嘉做客新华网2024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的招生政策与教学特色等相关情况。

Q1:能否请您介绍一下,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1、学校新增两个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本科培养专业。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增中国古典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两个本科培养专业,分别按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招生。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设立首个“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中国古典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继承并精通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古代经典,掌握中国传统学术路径,具备世界人文学术视野,善于从大人文的视角从事古代中国研究的学生。

面向未来技术趋势,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该专业以信息资源管理、统计学、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为优势,培养掌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能力和数据驱动型决策支持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

2、新设法学—劳动关系(全球劳动治理)拔尖创新实验班。法学院与劳动人事学院联合设置法学—劳动关系(全球劳动治理)拔尖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劳动治理能力的前沿型、复合型人才,以“劳动关系+法学”交叉学科技能模块一体化培养为教学特色,以打造全球劳动治理领域的“人才摇篮”为发展方向。

3、计划新设理科试验班类(物理学严济慈菁英班)。

2024年学校正在筹备开设“严济慈物理学菁英班”。该班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创建的物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旨在选拔造就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未来领军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与中科院物理所教师、教学科研资源共享,通过暑期科研实践、优秀学生奖学金、物理学前沿讲座、科创计划、本科毕设等形式开展合作,并提供经费支持。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验条件得天独厚,并具有高频次的国际专家讲座,拓展国际视野,快速进入科技前沿。

Q2: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重点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实力顶尖,是文科生的顶级殿堂、理科生的绝佳选择。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4个学科获评A,其中9个获评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科建设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顶尖学科数量再次增加,总体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学校“一流大学”9个评价要素全部成绩优异,14个“一流学科”全部继续入选第二轮建设名单。

Q3:能否请您给广大考生科普一下,志愿填报时要注意什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是坚守初心,填报志愿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未来人生的抉择。面对复杂选择,更应坚守本心,追求热爱与兴趣,寻找与自我气质契合的学府与专业。高考分数只是起点,不是衡量未来价值的唯一标尺,切勿陷入“高分即好专业”的误区。

二是用好官方信息。每年,各省考试院都会印发志愿填报读本,既有各高校招生专业,也有往年录取分数情况。今年,大部分省份都会提供官方的志愿填报模拟系统,考生输入自己的高考信息,就能按去年各高校的录取情况推荐考生可以选择的高校和专业范围。因此,考生和家长要多关注省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信息,使用好官方免费平台。当然,中国人民大学的信息,我们也持续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人大阳光招生”和招办网站推送,包括招生专业、实验班、就业、学院介绍等等详细信息,全方位、成体系介绍人大。

三是联系招生组。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31个高考招生省份,都分别组建了招生组。每个省招生组都有多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经验,持续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线上咨询服务,高考出分到志愿填报结束,还会赶赴各省向考生和家长提供面对面指导。欢迎各位考生和家长及时联系招生组面对面咨询,各招生组行程和志愿填报期间的联系电话,将在高考出分前后,在人大阳光招生微信公众号和招办网站发布,请及时关注查看。

Q4:能否请您介绍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及跨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以学为中心,为交叉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多条赛道,提供了全面的平台和路径保障。

首先,搭建了学院、书院双院协同的发展平台。学校实行全员书院制,六大书院以学部为单位设立,学部内部夯实部类课程基础,实行大类培养。人大的书院是新型书院体系,不仅强调学部内横向的交融,更创新开展书院内纵向的本硕博协同。传统上,大学里的学科是人文社科理工独立的各个学科单元;现在,我们强调文理工交叉;而通过新型书院,我们进一步实现了本研贯通,本硕博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学为中心,交互式研讨式学习成长。

其次,学校系统性开设了多个交叉复合实验班。学校目前面向本科生开设了19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6个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3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其中,有16个双主学位项目、PPE实验班、计算机图灵实验班、全球首个中意美管理学三学位项目将在2024年通过高考直接招生,涵盖12种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每年超1/3学生入选。

此外,除了定制化的交叉复合培养方案,学校还为本科生提供充分、多元、自主的交叉复合探索空间。学校十余个学院本科阶段不分专业,学院内学生无时点专业选择,毕业前根据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认定本科专业。全校各专业辅修无门槛,“专业教育”模块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习,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毕业前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申请认证辅修第二学士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

Q5:学校里有哪些备受学生喜爱“火爆”的课程,能否请您给大家介绍下?

前段时间我们推出了一个关于“相对论”的电影版科普视频《时间是什么》,这是两位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的一份课堂作业。这门课就是校内非常火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现代物理学”,是物理学系面向非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课堂内容灵活多样,采用共性+前沿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前沿模块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课堂讲授内容,其余课程内容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通过演示和讨论覆盖。

在人大,还有“人文物理通识与探索性实验”“大学(文科生)化学实验”“新文科人工智能导论”“数字人文导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理工科类通识课程,面向全校非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

学校的讲座资源更为丰富,每周的“开言”系列讲座,聚焦研究能力提升,探究学术奥秘;“AI在人大,智启未来——人工智能通识讲座”也面向全校学生每周开讲;“中西文明互鉴”“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等等书院、学院优质讲座为同学们开拓广阔的学术视野。

Q6:大学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经过大学期间的成长与历练,最终步入社会,那么中国人民大学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历时三年打造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该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胜任力为专业牵引,借助数智化技术赋能,提供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学术领军、全球治理等人才全周期发展样板路径。与之匹配,学校将胜任力体系贯通课程、实训、服务等模块,形成了涵盖学生在校胜任力培养与毕业后持续关爱的服务。

比如职业测评模块,可以帮助同学们明确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备战求职的关键时刻,AI面试模拟、智能简历修改等功能,能够提升毕业生的的求职效率和成功率。

Q7:贵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源源不断地培养优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内生动力。人大毕业生整体呈现就业竞争力强、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高的特点。超80%前往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就业,超20%前往长三角、近10%前往粤港澳大湾区。本科毕业生以升学深造为主要去向。

国内升学的本科毕业生中,80%以上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读研深造,国内顶尖名校升学率100%;境外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近70%赴世界排名前50境外高校深造,超70%赴境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竞争力级别A类高校深造。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