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她”与古罗马的“她”,审美原来这么像

华舆 2024-06-19 09:20:22

当西汉玉舞人,与罗马美女舞者浮雕联袂;当辛追夫人的曲裾式素纱单衣,首次“遇见”伊西丝女神的斯托拉薄纱长裙……一场古罗马与汉代美女的“相遇”就此展开。

6月15日上午,“彼美人兮——两汉罗马女性文物”展在湖南博物院拉开大幕。展览再现两千年前东西方文化中绚丽多彩的女性叙事,通过东西方文物对话的方式,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们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不论东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展览中,马王堆曲裾式素纱单衣的出现引人瞩目。这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也是首次出现于公开展览中。

与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49克重的直裾素纱单衣相比,这件曲裾式素纱单衣整体尺寸更大。曲裾式素纱单衣的衣长为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尽管尺寸较大,却比直裾素纱单衣更轻了1克。此外,由于两件衣服在墓中受浸受染的程度不同,曲裾式素纱单衣整体颜色更浅淡,更显飘若无物,增添了一份古典的优雅与神秘。

▲曲裾素纱单衣(真品)。(图片来自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除了珍贵文物首次亮相,此次展览还设计了不少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场景。展厅入口不远,两面古罗马和汉代女性梳妆用的青铜镜映入眼帘。

其中,罗马铜镜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背面绘有母狼乳婴的图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罗马文化的象征,也讨论了母性与文明诞生的关系。

汉代铜镜则展现了云气与铭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于古代女性而言,对镜梳妆是每天的必修课。可以说,古人有多爱美,就有多爱照镜子。所以我们特意在展览入口设置这两面铜镜,展示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湖南博物院、展览中方策展人许宁宁解释。

此外,宴乐之乐也是东西方女子们共通的爱好。

▲舞者浮雕。(图片来自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汉代沿袭了先秦时期“以乐侑食”的传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喜爱歌舞。玉舞人配饰和舞蹈俑将汉代美妙的舞姿凝固在一个瞬间,是汉代舞蹈艺术翘袖折腰、婀娜多姿的生动写照。

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宴会不仅是一场社交活动,也是展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机会。宴会期间,音乐、舞蹈和演讲等都可以为宴会增添娱乐和享受的氛围。在罗马舞者浮雕作品中,舞者在微醺状态下,手持铙钹,忘情起舞,沉醉在娱乐嬉戏的忘我快乐中。

不论东西,花好月圆人皆向往

除了爱美,对爱情的向往,对恋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人的祈愿,也是女性内心世界中最真实的情感独白。走近她们,会发现那细腻如水的思绪,炽热如火的情感以及温柔善良的美。

▲草叶纹“久不相见长毋相忘”铭文铜镜。(图片来自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铜镜在古代不仅是实用性的爱美必需品,也是承载情感寄托的装饰品。正如这面草叶纹铜镜背后铸刻“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八字铭文,睹镜念亲人,铭文寄相思。以镜自喻依托相思之辞,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珍视和对伴侣忠诚的期许。

此外还有出土于马王堆3号墓的“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对鸟菱形纹绮丝绵袍残片。这是目前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用织机织入的成句文字,而“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这八个字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句流行吉祥语,表达了汉代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和期望以及对亲人的祝福。

▲女神伊西丝大理石雕像。(图片来自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女神伊西丝,在古埃及神话中是掌管婚姻与生育的女神,之后影响到古罗马地区,成为完美女性的典范。从雕像上可以看出她内穿丝质斯托拉长裙,外披华丽的帕拉披巾,俨然一位衣着富贵的罗马贵族女性形象,同时也体现出古罗马人心中对伊西丝女神的想象和描绘,以及对于婚姻及爱情的向往。

此外,还有罗马珍品“描绘珀耳修斯和安德罗墨达的彩绘石膏壁画”,这是自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入藏以来首次对外展出。“这幅半月形壁画来自公元4世纪后半叶,描绘了英雄救美的神话故事。”罗马文化遗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克劳迪奥·帕里西·普雷西切表示。

不论东西,女子可顶半边天

在东西方帝国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环境下,罗马与汉代女性不再囿于家庭琐事,而是积极投身社会生产与生活,展现着别样的风采。

上层贵族女性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跻身于女性弱势的政治领域,拨动历史的转盘。例如雕像莉薇娅,她是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的妻子,也是罗马帝国的首位皇后。尽管罗马传统赋予女性的政治角色有限,莉薇娅却以其智慧、魅力和政治手腕对帝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罗马帝国早期最有权力的女性,多次以实际执政的身份主宰帝国政治,她也是奥古斯都的忠实顾问,成为罗马女性的典范之一。

▲描绘亚马逊女战士的石棺。(图片来自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而亚马逊女战士的石棺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亚马逊女战士与希腊人的战斗场景,她们手持兵器捍卫自己的国家与信仰。据了解,亚马逊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性部落,发源于小亚细亚的峡谷和森林之中,亚马逊女战士则是部落里擅长战斗的女骑士,她们肌肉发达,精于骑射。

平民女性则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在织机上的一经一纬随着丝路走向经天纬地,医学、手工业、商业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定格永恒的女性背影。

▲采桑画像石砖。(图片来自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中,男耕女织一直是最基本的生产组织方式。男耕是指耕作、播种、薅秧、刈获、舂米等重体力、需男子从事的生产劳作,女织则是指采桑养蚕纺织等女子从事的生产劳动。展览中展出的采桑画像石砖就描绘了两汉时期女性采桑时的劳动景象。

不论东西,也不论古今,女子能顶半边天都是不变的真理。

透过一件件文物,不仅能深入洞察彼时女性在“家庭”这一单位中看似渺小却格外伟大的力量,以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匠心创造;也能看见东西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多元角色和贡献;还能感受她们对美好生活永恒不变的纯真向往。(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网、华声在线、红网等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