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人物》刘备枭雄的争议(4/4)

名著解读 2023-09-23 13:42:51

第二部分

作者方诗铭先生提到一个鲜明的观点,刘备其实是“枭雄”。这一部分,我们就看看,为什么说刘备是“枭雄”,为什么蜀汉集团最终会失败。

什么是枭雄呢?“枭”是一种恶鸟,相传这种鸟会吃掉自己的母亲;“雄”是强的意思。所以“枭雄”直接翻译过来说“恶鸟之强”。

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刘备才是“枭雄”呢?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吕布的部下曾劝告吕布:刘备生性反覆,难于驯养,不早点除掉他,就会被他反噬。作者认为,“反覆难养”就是对刘备“枭雄”这一政治特征的最好概括。

刘备先后投靠过很多人,比如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孙权、刘璋,但“反覆难养”这个特征始终伴随着他。

刘备最初在幽州的公孙瓒手下做事,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投靠了徐州的陶谦。结果刘备占据了徐州。《三国演义》给的解释是刘备有德、有功,民心所向。实际上是因为刘备拉拢了当地豪族。

后来,吕布占了徐州,刘备投奔曹操。曹操不仅款待他,而且当面称他,只有刘备与他本人才算得上“英雄”,甚至连袁绍也不放在眼里。曹操在赞誉他,刘备却在背后与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合谋,企图发动政变,除去曹操。

甚至到后期,刘备的创业已经小有成就,在荆州占据大片地方,但他“反覆难养”的性格仍然没有改变。刘备前往西南益州,割据益州的刘璋迎接刘备让他讨伐张鲁。结果,刘备却带兵返回成都,迫使刘璋开城出降,刘备鸠占鹊巢,自己当起了益州的一把手。

你看,在政治方面,刘备是个“枭雄”,生性反覆,难于驯养。其实,在军事方面,刘备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刘备占据徐州,是他事业的第一个小高峰,他本应该谨慎把握,好好经营。但他很快给就给自己挖了个坑。徐州的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是下邳。但这么重要的位置,刘备竟然同时让陶谦的旧部曹豹和张飞两个人管理,但他们性格不合,势同水火,没过多久俩人就发生矛盾,最后刘备失去了徐州这块宝贵的根据地。

之后的夷陵之战,更显示了刘备不仅才能有限而且意气用事。当时,曹丕获取了夷陵之战的布局图,曹丕就下定论,刘备不懂得兵法,必然大败。结果不幸被曹丕言中。

既然刘备身份低微,才能有限,为什么他还能建立蜀汉事业呢?

本书作者认为,刘备后来获得荆州、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完全是得益于诸葛亮《隆中对》的策划。

那我们就介绍一下刘备集团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虽然《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过度神化,但他的才能的确非常出众。诸葛亮最具战略眼光的事,是为刘备提出夺取天下的《隆中对》两步走战略: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第一步是要从刘表手里夺取荆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并联合孙权与曹操对抗。随后夺取西南地区的益州,这是成就霸业的关键。第二步则是等待有利时机,比如曹操之死可能引发的内部混乱局面,到时候刘备从荆、益两路出击,这样的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很有眼光呢?在东汉以前,由于南方开发程度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无论是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还是光武帝刘秀,他们统一全国的重中之重,都是把关中、华北平原这些地方拿下,统一南方就是捎带手的事情了。但是到东汉末年,南方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诸葛亮提出控制荆州、益州也能成就天下霸业,这个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既然诸葛亮那么有眼光,为什么非得跟朝三暮四的刘备呢?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属于荆州地界,按理说,诸葛亮才能那么高应该去辅佐荆州的实际统治者刘表。但刘表非常不擅于识人。荆州当地有位名士叫司马徽,人们把他推荐给刘表,结果刘表竟然只把他当成一个“小书生”。在乱世中要想称霸一方,识人是基本能力,所以,《后汉书》就把刘表称为“木偶”。

诸葛亮很清楚荆州在未来的战略地位,但荆州在刘表这个“木偶”手里,自己是不可能有前途的,所以诸葛亮要另找一个有潜力的人,这就是同在荆州的刘备。

既然刘备集团有诸葛亮的入伙,为什么蜀汉政权最后没有成功呢?

原因有很多,但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回到刘备“枭雄”的本质,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占据益州后中止了诸葛亮提出的同时控制荆州、益州的关键步骤,最终失败。

刘备跟诸葛亮的关系,并没有小说中那样亲密。刘备最初进入蜀地,带的是庞统,后来担任核心参谋的是法正。而庞统和法正都是认为荆州战乱不堪,难以经营。所以,刘备入蜀后,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保障益州权益上。

你或许会说,后来的夷陵之战难道不是刘备在借机夺回荆州,并争取天下吗?

这其实是刘备故作姿态。

守卫荆州的是关羽。由于关羽很早入伙,战功卓著,所以心高气傲。按理说,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放在他手里,并不是最合适的。但刘备并不打算好好经营荆州,所以才把荆州托付给关羽。

但荆州是从东吴嘴里抢来的,刘备让关羽一人守卫荆州,不是置兄弟于不顾吗?

章太炎对此有个推论: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关羽作为元老会对自家政权构成威胁,所以想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但关羽死后,刘备心生愧疚,为了洗清嫌疑,他不顾所有人反对要发兵攻打东吴。

这种说法是否可信,还需要学界进一步讨论。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身上鲜明的“枭雄”特征:一方面,他的军事能力不足,冒冒失失打了夷陵之战,不仅自己在白帝城病逝,蜀汉政权也失去了争夺荆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刘备缺少远见卓识,奔波大半生,占据益州后,他更乐于偏安一方,争夺天下的雄心就丧失了。所以刘备不可能是三国争霸最终获胜的一方,也不可能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结语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词“英雄”。人们常说,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什么才是“英雄”呢?

三国时代有部作品叫《人物志》。其中对“英雄”有个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简单说,英雄就是文武都出众的人。而获得“英雄”这个评价的,只有曹操。同时代的李瓒评价他“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许劭给曹操的评语是“乱世之英雄”。

那后来曹操为什么变成人们口中“乱世之奸雄”呢?

或许是因为,曹操面对乱世给出的解决方案古人不愿接受。由于清除宦官、权臣后,东汉王朝并没有恢复秩序,所以曹操着手重建一套统治秩序。曹操做得也确实很有成效,打败袁绍后,他为北方带来了相对的稳定。但在古人看来,只有忠于朝廷才是对的,所以,刘备这位“枭雄”打着汉室宗亲的幌子,反而收获了后世的点赞。

0 阅读:23

名著解读

简介:带你了解和理解名著,更有效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