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对于CXO行业来说,市场最焦虑的,就是在地缘政治的困扰下,出现“逆国际化”的趋势。那么,这个情况发生了吗?
恰逢半年报节点,企业财报给了我们一个观察窗口。基于药明康德等企业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分工不变,趋势依旧。
药明康德半年报显示,国际合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手订单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亿规模,达到431亿元,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33.2%,远超市场预期。
不仅是药明康德,目前已披露半年报预告的凯莱英和康龙化成,基本也都印证这一点。
而从BioCentury的行业调查也能看出,贸然中美脱钩将给药企带来供应链风险,甚至造成产能替换挤兑危机。正因此,透过半年报看,国际制药行业的专业分工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立足未来,这一趋势也不会为外力所改变。核心在于,CXO作为全球专业分工的产物,价值在于在能否“多、快、好、省”地助推客户完成新药的上市。
国内CXO的崛起逻辑正在于此。依靠国内工程师红利和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发展起来的CXO行业,为全球创新药研发效率的提升添砖加瓦。在这一逻辑之下,药明康德为代表的中国CXO产能,很难被轻易取代。
尽管《经济学人》报道称,一些制药商正在寻找来自印度的替代供应商。在中国之外,印度是同类服务的主要来源,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也存在质量标准过于宽松等令医药界担忧的问题。
除了合规问题,高端产能稀缺,大规模产品响应、交付能力不足,也极大限制着印度CXO产业的发展。
对比之下,国内CXO产业已经在发展中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并在全球比较中脱颖而出。这种体系性的优势一旦建立就很难被颠覆,因此,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国内CXO行业,会不断拓宽自身的护城河。
换句话说,尽管面临着国际局势的困扰,但只要全球医药产业继续以创新为核心,国内CXO企业的日子不会太差。
至于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确会给行业带来波动,但并不会改变行业发展趋势,影响最终格局。
/ 01 / 审计数据背后的繁荣
不久前,有海外机构通过小规模调查,指出美国生科公司对中国公司合作信心下降。不可否认,地缘因素确实造成了部分企业的担忧和观望态度。
但是,总体而言,基于国内CXO企业的业务表现和业绩数据来看,国际分工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首先,国际合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例如,在2023年,药明康德接受了来自全球客户、监管机构和独立第三方的质量审计共计748次,以及来自全球客户的83次信息安全审计。这意味着,药明康德平均每天接受超过2次有关新药研项目的质量审计、每月超过7次信息安全审计。
在日常CXO合作中,制药企业客户通常会通过合格供应商资格认定、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审计等形式,参与CXO服务过程。上述这组数字,反映了药明康德业务的繁荣程度。
虽然这次在半年报中药明康德并未更新该部分数据,可能需要等待年报时再整体对比下24年的情况,但另一组数据也一样透露了忙碌的景象。上半年,在维持现有超过6000家庞大活跃客户基础上,公司新增客户超过500家,日均将近3家。而进一步探究,能够最终确定为客户,在此之前尚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客户发布请求提议书,供应商参与竞标,在确认合作关系后才能开始进行工作。
这说明,地缘因素对国内CXO企业所造成影响,并没有市场情绪那么大。
从BioCentury的行业调查也能看出,尽管不少受访者认为,供应链中建立冗余是有意义的,这样能够避免依赖任何特定国家。但令90%以上受访者不安的是,产能替换挤兑问题。
一方面,若是将中国CDMO转移至其他地方,将大大减慢他们的药物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当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事后,将没有足够的非中国产能,这最终会对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造成毁灭打击。
换言之,贸然中美脱钩给药企带来供应链风险,甚至造成产能替换挤兑危机。
其次,另一核心指标,新签约订单方面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截至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余额431亿元,较去年年末增加了超过77亿元。此前有这么大的增幅还是在21年末,当时较20年中报在手订单增加了133亿元,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中药明康德的营业收入直接翻番从200亿规模突破至400亿元。Covid-19公共安全事件结束后,药明康德再次迎来一波需求的大幅增长,亦能证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需求依然是去寻找能够满足它的地方。
药明康德之外,国内目前已披露半年报预告的凯莱英、康龙化成,基本也都印证这一点。
凯莱英在业绩预告中表示,2024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来自欧美市场的客户订单增速超过公司整体订单增速水平。
康龙化成则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全球客户询单和访问较去年同期有所回暖,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5%;并且,其实验室服务得益于新签订单的回暖,二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
进一步扩展至海外CXO企业,如临床部分的medpace和IQVIA也均录得了积压订单的增长,而欧洲的CDMO企业Lonza也表示在询单中早期工作需求也有所增加,并直接表示这主要是归因于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健康状况,而不是生物安全法。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现在还是国际客户对未来的预期,国际制药行业的专业分工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 02 / 杞人忧天的安全问题
尽管美国政客对于国内CXO企业可能对知识产权安全带来威胁的担忧和指控,一度令行业风声鹤唳。
但当抛却短期的情绪因素,回归商业与常识,我们会发现,此前海外渲染的数据安全等问题,除了政治博弈因素,更多是杞人忧天。
药企的长期发展是依靠不断的创新,而对创新的保护则是一切的前提。对于CXO企业来说,客户大量投入创造的财富密码必须被严格保护。
因此,应对各类客户不同标准的知识产权保障需求,一直是所有CXO企业的必修课。各类CXO企业均已构建相应的体系,确保知识产权得到全面保护。
例如,药明康德被业内熟知的,是预防(Prevention)、保护(Protection)、起诉(Prosecution)的知识产权保护3P原则,其通过全面的IP管理系统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为客户提供世界一流安全的IP保护。
所谓预防,不难理解。药明康德的知识产权管理极为严苛,从合规审计、员工管理、项目管理到信息管理与物资管理,均有规范制度。根据其此前在ESG报告中的表述,甚至在与客户或潜在客户开展交流沟通前便要签订《机密信息披露协议》,将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前置到合作开展之前。
保护则是重中之重。一款药物研发过程中涉及的化合物合成、活性测试、药性评价等,康明康德不同部门都能获得各自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研究,但部门之间的数据并不相通。
也就是说,除了客户自己,没有任何参与者可以看到数据全貌,也无法对化合物的成药性做出正确判断。
根据此前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杨青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细节中可以看到,药明康德在研发测试生产过程中的实验样品的标记,是以条形码及类似的形式加强保密性。样品管理流程高度数字化,研究人员本身无法获知所做的项目内容和对应的客户信息。一个项目,如果涉及药明康德多个业务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密码体系,只有客户才能看到所有的跨部门的相关数据。
另一个保护细节在于,药明康德对人员和设备的管理十分严格。根据办公及研发等场所的涉密级别,明确划分不同等级的门禁权限。比如从事化学合成FTE业务的研发人员的门禁卡,只能开5扇门,分别是实验楼的大门、实验室所在楼层的门、对应化学合成实验室的门,办公室以及样品分析实验室的门。
与此同时,药明康德还会主动识别潜在风险,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同时接受客户针对数据安全、数据中心管理、一般性控制流程的信息安全审计。
基于3P原则,截至目前,药明康德均100%符合审计要求且无重大发现项,从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故或商业机密泄露。也正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客户,都选择继续与之合作。
事实上,世界一流大药企均与药明康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本身就表明它们对药明康德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
不仅是药明康德,其他参与国际化的国内CXO企业也都是如此。所以,尽管市场有所担忧,但在有力的事实、数据支持下,整个行业分工的趋势仍在稳步推进。
/ 03 / 关乎预期的核心本质
虽然市场对于CXO行业忧心忡忡,但当我们回归产业本质逻辑,最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
第一,药企对于CXO企业的依赖会不会消失;第二,国内CXO企业在“降本增效”方面的优势会不会消失。
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非常明确的。
在产业方面,药企对于CXO的依赖是会一直持续下去。核心在于,CXO诞生的根本原因是效率的提升,这是产业链成熟后所必然发生的事情。
创新药逐年递增的研发投入和日益提升的外包渗透率,是行业未来增长的动力。Frost&Sullivan预测,2021-2026年,美国医药研发外包比例将从50.3%提升至60.5%,中国也将由39.6%提高到52.2%。
尽管在短期不利大环境的扰动下,行业增速出现放缓,但如今发展拐点已经显现。一方面是企业环比上涨趋势,不仅是国内CXO企业的业绩预告,海外顶级CXO IQVIA的二季报,也体现出同样的趋势;另一方面是需求趋势,根据BioWorld报告,二季度新兴生物科技融资额达到2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上半年生物科技融资额约为700亿美元,几乎等同于去年全年的总和。
只要创新依然是全球医药产业的主线,那么,作为“卖铲人”CXO的日子就不会差。且在目前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创新的另一端药企和biotech也面临着从资金到定价的诸多挑战,提升效率、速度和成本竞争力早已成为创新的主要参数,而这样的参数单靠其自身是远远无法达成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更多是市场担忧,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中国CXO产能,会被轻易取代吗?
答案是否定的。
CXO作为全球专业分工的产物,价值在于在能否“多、快、好、省”地助推客户完成新药的上市。横向对比来看,国内CXO产业已经在发展中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并在全球比较中脱颖而出。
在比拼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即帮助药企降本增效方面,国内CXO企业的优势是其它海外国家企业难以比拟的。
比如,在模式方面的创新,药明康德是业内少有的能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端到端”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企业,并且能在全球整合优质资源。这种一条龙的服务,免去了生物科技公司在各个环节寻找新合作伙伴的烦恼,省时省力还能保证效率的最大化。
最大程度为客户降本增效,药明康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自身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迹。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当全球医药步入下行周期,药明康德业绩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其却能将盈利能力维持在高景气度时期,2019年以来其经调Non-IFRS归母净利率逐年提升,由18.7%提升至2024年二季度的26.57%。
不仅是药明康德,而是一个集群如凯莱英、博腾股份等以及二线企业以及背后中间体与起始原料企业全产业链的支撑。疫情期间国内CXO助推新冠药物Molnupiravier、Paxlovid等快速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BioCentury的调查也能看出,超过75%的受访者中表示会与中国的CDMO伙伴合作,否则会使美国企业在全球处于劣势,主要是无法获取中国公司提供的高效、高质量和成本有效的服务。
这就是产业链聚集效应,更进一步而言,国内CXO行业与光伏、新能源等行业,都可以被视作是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
那么,这种全球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中是如何形成的?
简单来说,走过行业初始发展阶段后,国内CXO行业凭借“性价比”优势,打入全球产业链。行业随之进入第二阶段,药明康德等龙头涌现,但仍需要不断扩产能、进一步打入全球市场,行业供需都在快速扩张。
而在长期优胜劣汰中,CXO企业通过自身的模式创新、工程师红利、技术积累产业链配套等,构筑起自身强大的护城河,不易被新的进入者颠覆,供需格局稳定,需求扩张的红利会落在龙头企业身上,龙头的成长速度可能超过行业成长速度。
此时,行业将进入第三发展阶段。
当然,国际环境方面,由于产业比较优势突出,部分国家也频繁利用产业政策、关税武器做文章,但从长期角度看或很难影响行业最终格局。
因为,一旦产业链聚集效应持续显现,意味着其在创新能力、综合成本、组织能力、响应能力具有综合性的优势。这种体系性的优势一旦建立就很难被颠覆,因此,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会不断拓宽自身的护城河。
因此,医药产业作为高度全球化的行业,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业链上各有分工、优势互补。在这一产业本质逻辑下,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CXO企业,仍会是全球制药产业的中坚力量。
$药明康德(60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