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面临的五种风险分析

念闻天眼 2024-08-02 14:48:40
胡锡进是一个大V、一个意见领袖。在舆论场上,几乎每个热点事件中都活跃着他的评论的影子。作为一个曾经做过大报总编辑的退休官员,他保持了这种活跃度在国内官员群体中是不多见的。 一、对于胡锡进的总体看法 胡锡进的活跃,一是可以认为是媒体人的热心和职业本能使然,看到热点就坐不住; 二是他很早看到了自媒体领域大有可为,从而有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群体; 三是中国舆论场近年来争鸣渐起、社会共识更加难以达成,需要这样一位能够在官民之间、左右之间灵活腾挪,起到黏合效应的大V。即便起不到黏合剂的作用,但是在各派、各种观点之间,以不粘锅的做派一顿插科打诨、撒面调和,打成观点的浆糊,也总比泾渭分明、壁垒森严的对立和撕裂局面要柔和得多。 虽然近年来他的任何一个热点评论,都遭到了不少人的反讽、吐槽乃至批评,但是不得不说,无论是反对或者支持,都构成了和胡锡进的对话和交流,都是影响力的表现,以他的言行为中心的正负面关注,使得各种肯定和反对,总不至于偏差太多。肯于和你争论的人,基本上价值观不会相差太多,或者共享了某种基本的价值观和共识性的东西。支持者通过他的言论,能够推进共识的形成;反对者通过批评,说出了心里话,发泄了不满,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这两天,由于他对很多热点的突然缺席,一些人对他表达了怀念。不少人站出来,对他进行了正面积极的肯定。应该说,这是符合舆论规律的,因为舆论一直都是同情弱者的。那些风头正盛的名人名家,人们不屑于表达正面的观点,而常常进行批评,因为他们觉得强者有能力、有胸怀、也有责任承受社会的批评。没有人喜欢一个漂亮话盛行的社会。但是当他们落难的时候,该说的话也会说出来,从而构成了一种观念和舆论的平衡。 二、胡锡进面临的五种风险因素分析 胡锡进作为一个60年代生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获益者,他的观念和价值观肯定是跟这个国家和社会同频共振的,这使得他的社会形象和舆论场中的形象,基本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我对他的看法,是他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风险。分析如下: 1、来自网络极左派的攻击 中国疆域如此之大,社会发展状况之复杂,再加上社会持续发展,出现了分层,存在左、中、右三个派别,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出现了观念的清一色,反倒是危险的事情,正如一个池塘,没有杂草,结果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极左派不一样,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基本就是负面的,为了存在感,他们常常以攻击为主。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的时候,各派都变得异常活跃。从对于重要会议的一些解读文章上就能看出,同样一段文字,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这其实也是一种碰撞。 应该说,胡锡进不偏不倚的立场、希望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观点,是受到极左派的厌恶的。后者对于当下很多发展的成果视而不见,宣称要实现真正的公正公平,他们的精神生活,永远地停留在了数十年前。他们其实也很享受当下发达的社会生活,每一天都离不开空调,他们动辄搬出“人民”这个神圣概念,其实他们普遍看不起老百姓。他们内心也并不是真的希望回到过去,他们只是对当下很多现实不满,但是又深感无力,背后是本领的危机和观念的落伍,他们只能以极端的表达来刷刷社会存在感,当他们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们才觉得和时代以及时代的人们有了联系,不至于和时代脱钩,乃至被时代彻底甩下。 他们的信条,就是“愈左愈安全”。因此极左没有边、没有尽头。左派也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因为不够极端。他们为此要树立一个靶子,找到一个敌人,从而凸显自己存在和价值感,否则会快速被时代大潮所淹没。胡锡进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瞄准镜。一旦胡锡进的言论有那么一点点的问题,立刻就会被盯上、被放大,从而成为他们所强调的一个话题。 2、来自体制内圈子的评价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在社会再有名、影响力再大,但是他最关注的评价,依然是来自圈子内的评价和看法。正如一个学者,即便他在社会上已经享有盛誉,但是如果学术圈对他评价不高,那么他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胡锡进的圈子来自体制内的同事,尤其是领导干部群体。这意味着,胡锡进无论有多大影响力,但是来自圈子内的评价,依然构成了他需要关注和敬畏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一个敏感性的制约因素。从传统的观点看,领导干部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低调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安全策略,更为视为一种隐性的纪律。高谈阔论和抛头露面并不被这个圈子认可。 但是胡锡进的做派和声名,决定了他会被官员圈子、朋友圈时时盯着,并处于非议之中和话题中心。时间长了,即便大家接受了这个“闲不住”的人,但是一旦他的言论尺度大了一点,甚至有点激烈,可能会立刻引起警觉,老领导的耳提面命、来自上面的电话提醒、老同事有意无意的关心,乃至文章发表后一个电话铃声,或许都会成为让他坐卧不安、高度紧张的敏感因素。反倒来自文章后面留言的激烈反对和极端攻击,舆论会觉得是个问题,但是对他反倒不是问题。 3、胡锡进自己文章的观点风险 应该说,胡锡进作为一个从大报的总编辑位置上退下来的资深媒体人,“政治家办报”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正确的立场,会成为他大脑中时刻紧绷的一根弦,这确保了他的立场和站位的高度和安全,总体上不会出什么岔子。 但是问题在于,他现在是自媒体人,也需要流量,为了生产较多的流量,难免会出现一些迎合网民的言论。从他的文章看,他是不屑于迎合民粹主义、极端的网络言论的,甚至经常旗帜鲜明地进行挞伐批评,但是,他会为了迎合网民高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在言辞中刻意地表现对于国家的自豪、对于西方一些做法的嘲弄。他也意识到网民对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复杂敏感的情感,他的文章也时时在这方面有所迎合。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就沦为了一个普通自媒体大V,需要挑拨情绪来生产流量。 此外,他并非军事领域的专家,却有时在历史性的大事件发生的关头,语出惊人,并被外媒视作中国社会某种代表性的言论而被引用,沦为一种舆论把柄;他也并非是外交专家,却对于国际事务的热点,常常在第一时间给出某种观点。又因为他的身份和影响力,常常被很多网民视为官方观点和口径,这可能导致一种思想和观点的混乱。 他也常常希望能以共识性的观点,起到社会黏合剂的作用,但是今天的社会热点爆发之后,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看法常常大相径庭,求同存异的空间变得逼仄,这使得他能够转圜的舞台变得狭窄。更在很多重大舆情事件中,出现了尖锐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他在中间试图调和的态度,反倒两面不落好,这使得常常同时失去两方的情感认同。 但是更大的风险在于,在今天的大变局时代,无论是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还是热点频发的国内舆情,他常常都是第一个站出来进行解释说明并给出观点看法,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而这个风险是和他的人设定位密不可分的。这个“第一时间”对他而言极端重要,甚至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因为无数网民通过他这个账号获得最新资讯,他因此成为一个大媒体;他也因为第一时间给出观点,从而影响了网民的看法,乃至群体的情绪和社会心理,从而成为一个意见领袖。快速报道并给出观点,这两个方面对他而言,至关重要,决定了他的社会价值和立身之本。 这就在逻辑上构成了他的巨大的风险:他在第一时间表达的观点,并不一定和决策者乃至大政方针是合拍的。他通过自己圈子和信息渠道获得的重要信息,可能不一定可靠;他凭借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观察力获得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精准的。在今天这个意见纷呈、各派异常活跃的时代,历史也站在了路口,对于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时政的观点,可能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冒犯性和敏感性,从而给自己招致巨大风险。 4、个体意识大爆发时代的挑战 无论如何,我们今天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是个体意识大爆发的时代。 国家叙事、集体主义叙事被认为是陈旧陈腐的叙事模式,被认为是漠视个体生活的宏大叙事模式。个体的体感、痛感,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和个性观点的表达,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时尚。 这意味着,今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几代人,正在变得和过去不同。他们更关注自己的个体感受和家庭生活,“小确幸”成为生活的目标,“小粉红”群体慢慢退潮,星辰大海依然是个梦想,但是他们转而更关注脚下和周边的生活。甚至奥运会的关注度,都在降低。他们自己在和过去告别,也在和某种宏大叙事的精神生活告别。这意味着,我们传统的宣传方式、舆论引导方式、对于社会共识的塑造手段、对于年轻一代的关注重心,产生了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 但是胡锡进的话语模式、舆论思想,都是基于他的经历和时代的,都是典型的国家叙事、集体主义叙事模式,他的站位总是站在国家的、社会的高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使他具有政治家的高度和气质,也有演讲家的激情和神采。在以前,这意味着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但是在今天,他会突然发现,他文章底部的留言区,如同演讲台下面的广场上,虽然依然有大批的支持者,但是开始出现不少反对他的声音。人们常常不是反对他的观点,而是不喜欢他那套话语和腔调,觉得过于宏大,而漠视了无数个体。 需要注意的是,以我的观察,这种个体意识的大爆发,不仅仅是年轻的群体,在中年一代人之中也大有人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个体意识的张扬是必然的规律。尤其在今天经济不振的时候,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体生活,对于宏大叙事突然产生了一丝厌倦。 不光是胡锡进面对这样的挑战,可能我们很多方面的工作都要面对这样的个体意识大爆发时代的挑战。 5、来自境外势力的风险 胡锡进一直是作为一个舆论斗士出现的,尤其是面对来自境外敌对势力和敌对舆论的时候,他常常冲在第一线,以自己对于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的理解,给出符合国家利益和百姓认知的观点进行抨击。这使得他在国外也成了名人,并成为对方的舆论对手。 这带来的风险在于,对手可能会利用他的一些文章观点进行挑拨离间,引发网民对他的攻击;一些和境外有关联的势力可能会利用极左的观点和自由主义的观点来对他进行嘲讽;他会被一些人视为不受欢迎的爱国者,而在出境和言论方面受阻,等等。 三、小结 我们在上面分析了作为舆论热点人物的胡锡进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让我们认识到作为“复杂中国的观察者”的胡锡进,其本身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也构成了观察“复杂中国”的一个视角。 从风险程度的角度看,来自圈子的监督和来自文章观点的风险,应该是他所有的风险中最大的风险,也应该是他最为关注和在意的因素。至于其它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小风险,或者不是真正的风险,因为它们会带来争议性话题,并带来更大的流量。
0 阅读:29

念闻天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