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唐,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至唐代宗宝应二年结束,历时约八年,据史料记载,仅士兵伤亡约三十余万,而老百姓死伤更是不计其数,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这场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引子: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和“开元盛世”等几个盛世以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唐玄宗天宝年间更是达到了顶峰。但盛极而衰,此时的主政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朝政越来越腐朽,唐玄宗贪图享乐,信任佞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起兵反唐:
阴险狡诈、骁勇善战的安禄山,自小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在突厥族里生活。后来投奔军旅,名将张守珪收他为义子,自此有了平步青云的台阶。在他不断的苦心钻营下,贿赂朝中重臣,又当了杨贵妃的义子,慢慢的做到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成为了一方军阀。在他的势力逐渐壮大以后,野心便逐渐的膨胀起来,想要做皇帝,便借着和杨国忠交恶,以担心国家安危,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反唐。
为人残忍、性情急躁的史思明,原名窣干,和安禄山是同乡,自小便是很好的朋友,也在张守珪手下为将,屡立战功,和安禄山一起反唐。
安禄山刚刚起兵反唐的时候,当时四海清平,国家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叛军所到之处,很多州县都没有反应过来,甚至有的直接开城投降,没有做任何反抗。即使和平已久的唐兵抵抗,也不能阻挡叛军,死伤无数。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人将安禄山叛变谋反的消息告诉唐玄宗的时候,他居然不信,以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觉得这是个假消息。直到过去了很多天,更多的人来禀告,才知道事情是真的。
败仗连连:
战争初期,因为唐玄宗错误的估计形势,在不明安禄山的真正兵力部署和战力强弱的情况下,接连不断的打了几个场败仗,洛阳丢失,大将高仙芝、封常清也因为诬告被杀;在潼关守卫战中,大将哥舒翰采取据守险要的方针,但杨国忠进献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城迎敌,结果遭遇埋伏失败,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仅有8000余人。哥舒翰也被自己也被手下绑着投降安禄山。各郡的守兵听到这些消息以后,士气大受影响,纷纷溃散,导致战场形势急转而下,情况越来越困顿。
天宝十五年,在洛阳被攻打下来不久,安禄山便让僧人老道,假借鬼神之说来劝谏他当皇帝。于是安禄山便顺势自称大燕雄武皇帝,定都洛阳。
长安陷落:
唐玄宗和朝中大臣得知洛阳、潼关失守后,朝中一片慌乱,据说上朝的人寥寥无几,都在担心自己的安危。此时的唐玄宗经过声色犬马的生活,已经利令智昏,再也没有年轻时代的英明神武,杀伐果断。表面上颁布诏书说要御驾亲征,实际上却从长安出逃,出逃时。仍然不忘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天宝十五年六月,长安被安禄山占领。
唐玄宗出逃途中,行至马嵬坡时,士兵又累又饿,还没有饭吃,情绪逐渐开始失控,都认为时杨国忠导致的安禄山叛变反唐,恰巧此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要食物,有的士兵便大喊杨国忠和胡人一起谋反,杨国忠则大骂士兵,现场一片大乱,有人趁乱杀死杨国忠。杨国忠死后,士兵认为杨贵妃是祸国红颜,安禄山反唐也是因贵妃而起,继续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同意,但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这就是后世闻名的“马嵬兵变”。
长安陷落,皇帝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睢阳保卫战:
至德元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登基为唐肃宗。郭子仪和李光弼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部分地区。
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率领军民,坚守睢阳十个月。这是著名城市攻坚战。睢阳抗击、牵制大量的叛军进攻步伐,是安史之乱的一个转折点,此战过后,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军得以喘息之机,史称“睢阳之战”。
至德二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率军十三万之众扫荡河南,除睢阳外,其他的城镇都已被攻下。安庆绪便集结全部兵力攻打睢阳,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同防守睢阳。当时睢阳是一座孤城,仅有士兵6800余人,和叛军数量相比十分悬殊,也不可能有外部援助。张巡和许远带领士兵昼夜苦战,有时一天打退叛军二十多次进攻,有时连续战斗几天几夜,毫无休息可言。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前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四百多场,歼灭叛军十二万人,坚守睢阳十个月,为唐军反攻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张巡及他的部将三十六人在城破的时候,都惨遭杀害。英雄悲歌,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赞到:“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在睢阳城破的前后,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另一个战场上成功收复洛阳和长安,大大的鼓舞了唐军反攻的士气。
安庆绪弑父夺位:
安禄山在登帝位以后,过足了皇帝瘾。但是他患有糖尿病,导致眼睛不能视物,身上还长满块状毒疮,被常年折磨。这些事情使他性格更加暴躁,稍有不如意便随意打骂他人,亲信严庄、宦官李猪儿都曾被鞭打过。
安庆绪是安禄山第二个儿子,他的大儿子安庆宗在他起兵的时候被杀,所以安庆绪是最有机会成为安禄山的接班人。但世事难料,安禄山宠幸的段氏夫人给安庆绪生了个弟弟安庆恩,深受安禄山喜爱,还想要立他为接班人。安庆绪非常担心被取而代之,便和严庄、李猪儿合谋,上演了一场宫廷杀戮。
至德二年,安庆绪三人趁安禄山睡觉的时候,来到他的寝宫,李猪儿举刀杀死安禄山,可惜一代枭雄,竟死于自己儿子之手,终年五十五岁。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对外称安禄山因病而亡,自立为帝。同时命史思明回守范阳。在长安被唐军收复的时候,安庆绪败逃到了邺城。
史思明谮位称帝:
安庆绪逃到邺城后,联系手下的将领,又招募新兵,共计六万人,准备和唐军交战。同时召唤史思明,但史思明坐拥范阳,兵强马壮,不但没有应召,反而投降了唐军。
史思明反复无常。归降后,不但没有感恩朝廷没有治罪与他,反而开始串联起他反将,还暗地里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后来计划被朝廷觉察,结果史思明又反叛了。
乾元元年,为了解决安庆绪的残余力量,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攻打邺城。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唐军节节胜利,将安庆绪打的在邺城不敢出城。安庆绪不得不向史思明寻求救援,并承诺将帝位让给他。史思明于是出兵邺城。
史思明一开始没有冒进,只是在邺城布列军阵,给安庆绪喊口号助威。但后来看唐军对邺城久攻不下,便趁机出兵,先断唐军粮草辎重,然后又派精锐日夜偷袭唐军。在唐军士气低下,粮草短缺的情况下,率主力和唐军决战,加之天气原因,唐军惨败。
战胜唐军后,史思明将安庆绪诓骗到自己的大帐后,宣布安庆绪两项大罪:弑父夺位、丢失两京,然后将他处死。之后史思明自立为大燕应天皇帝,将大本营范阳改为燕京。
平定叛乱:
乾元二年,史思明称帝后,不久便派遣四路大军进攻唐朝领地。一开始很顺利,先后攻克汴州和郑州,然后继续向潼关进发,可惜这次遇到了李光弼。李光弼退守河阳三城,先是坚壁清野,断绝史思明补给;后又火烧战船,挫败史思明水路;然后奇兵夹袭,大败史思明全军。河阳一战,叛军死伤无数,手下将领降的降,死的死,让史思明的处境更加被动和窘迫。
过了半年以后,史思明又出兵犯唐。在大兵压境的时候,由于听信了鱼朝恩和仆固怀恩的叛军思乡的误判,错误的制定了主动出击的方针策略,结果中了埋伏,唐军大败。
史思明眼看获得了大胜,自信心又开始膨胀了。于是兵分两路,一路是自己领军,一路是儿子史朝义领军。结果史朝义屡战屡败,史思明十分愤怒,便扬言要杀了他,也要杀了他的手下将领。
史朝义和他的手下将领十分恐惧,史思明为人残忍,他们担心以后再犯有错误的时候,史思明会毫不犹疑的下手除掉他们。再加上史思明日益宠爱他的小儿子,将来的帝位也很难轮到史朝义。史朝义和他的手下将领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史思明上厕所的时候抓住了他,并最后勒死了他,史朝义继位。
在史思明死后,他的手下将领有开始内讧,相互攻击了几个月的时间,让叛军的时候大大减弱。唐军便趁此机会,收服降将,攻击叛军。最后史朝义走投无路,被部将逼迫,在树林中自尽而亡。
至此,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的被平定了。
后果影响:
经过八年的战争,北方的经济情况是惨不忍睹,所有的建设都在战火中毁于一旦;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战争导致人口锐减,更多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的负担更重,各地反抗层出不穷;为了应对叛军,边关军队不断调遣,导致边疆不稳,外敌入侵;为了安抚叛军将领,分封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为以后大唐动荡埋下了更大的祸患。
后记:
安禄山与史思明所引发的“安史之乱”,如同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将唐朝的繁荣与稳定一扫而空。自此,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开始逐步走向没落。这场乱世之争,虽然仅仅持续了短短的八年,却使得中原大地陷入动荡不安,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
在这场动荡之后,唐朝的统治已经如同破碎的镜子,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最终,在藩镇割据、宦官弄权以及党争之祸的困扰下,唐朝的统治彻底崩溃,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