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萱草 2020-04-26 14:04:48

人死后会怎样? 古时的人们似乎通过墓葬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现在虽然有其他丧葬方式,但土葬是我国十分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中国是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人这一生乃至逝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坚信着安土重迁,入土为安的原则。

古时人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身死而灵魂未亡。那意味着灵魂从这个世界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而这其中坟墓中的土作为一种媒介在连接天界、现世与地下冥界中,有其特殊意义。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的一些名词与概念。

棺材:通常是在葬礼中用来盛载遗体的空匣子。

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管子·九变》:“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

坟:本指高出的地面的土堆,表示地隆起的土堆,即化冥钱的土堆。后来专指坟墓。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墓:《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墓”则是平的坟墓,本义是上古期间掘塘穴葬棺木,盖土推平,不堆土不植树者称墓。今通称坟墓。

封土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其实远古时代,埋葬死人时是既没有棺材,也没有坟丘的。

据考证,石器时代,人们大多挖个竖条的坑,将逝者埋葬,甚至也有和亲人合葬,一个氏族部落,整齐排列合葬的情况。人死埋葬,一土填平。这种方式“不封不树”的就叫做墓。

坟墓的构造与形式自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最常见的是土坑式,用木棺和用土制的坟丘。穴地挖出墓室,放入灵柩与葬品,再将土堆成坟丘的这种方式叫做封土墓。

孔子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加上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推测,当时平民可能是只墓而不坟的。

依据考古发现,封土墓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晚期。如孔子之父早卒,墓而不坟,后母死,通过问别人,找到父亲的墓,其父母才得以合葬,才开始有坟丘。

这一做法,既切合天下百姓民心向孝的情感寄托,又非常方便后世子孙祭祀。

因此,筑土(或砖石)为坟的墓葬形式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坟头边立碑、植树纪念。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封土墓呢?

这主要和当时的社会变革密切有关。

根源在于当时宗法制遭受破坏,公墓无法继续,家族观念增强,封土墓的大小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官僚与富民为了彰显权势与财富而建封土墓。

当时世卿世禄制度废止,社会较混乱,人口结构也有所变化,新的等级制度的需要。

清明扫墓,寄托哀思,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与敬仰,这是生人与死人的连接。墓上封土,有助于做标志以辨识逝者埋葬地,便于祭祀与扫墓活动的进行。

挖墓穴的土,不易回填,加上建墓工程的需要,能更好地保护灵柩,耕种与起新房时不会破坏到,以免冒犯他人。

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认识的转变及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有关。古代魂魄思想的生死观念与特殊的思想信仰。造墓者重视天界,现世与地下冥界的连接,认为人死后灵魂升天成仙。

这虽是一种生命的结束,但也是另一种文化的开始。

总论

坟墓之所以是如今我们所普遍看到的这样,是人们自古流传的传统习俗与长期的经验,信仰等综合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坟墓的形式有了众多变化,但其包含的人们古朴的文化信仰,灵魂崇拜,能给死者带去安宁,给生者带来慰藉的这一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由此可见,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

0 阅读:2

萱草

简介: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