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好诗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杜甫《百忧集行》
公元761年,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妻儿来到了成都,此时的他,已经入知命之年。
虽然在高适、严武的帮助下,杜甫盖了“浣花草堂”,但生活依旧艰难,甚至食难果腹,经常忍饥挨饿。
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反映了杜甫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文大意可解为:
想起自己年少之时,无忧无虑,十四五岁的年纪精力充沛,就像初生的牛犊一样,浑身都是力气。
尤其到了梨枣成熟之时,一天能爬到树上千百回,仍然不觉得疲倦。
可是一晃,人就到了知命之年,现在体弱多病,年老力衰,更多的时候都是躺卧着,懒得起来走动。
想我这一生不肯向命运低头,更不屑攀权富贵去笑脸相迎,如今回首过往,忍不住悲从中来,满怀的伤感。为何上天要如此待我?
一进院门,面对的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就连充饥的食物都欠缺,年迈的妻子看着我,同样是满脸愁容,彼此相对无言,不知怎样安慰。
家中的孩子们早已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房门嚷嚷着要吃饭,他们本是知礼数的孩子,平日里见我都会行父子礼,可如今饿得不行,连这些规矩也不管不顾了。看到这些,心里就更加悲凉。
杜甫出身豪门,“京兆韦杜,去天尺五”,仅在唐代就出了十几个宰相。他的祖父杜审言,更是武周时期的红人,父亲也是朝廷命官,因此青少年时期的杜甫,一度过着“裘马轻狂”的日子。
然而世事如白云苍狗,人生变幻无常,随着杜甫父亲杜闲的病逝,杜甫的生活一下就变得艰难起来。
当时他在长安求仕,因奸臣李林甫谗言,致使科举不取,困居京师长达10年之久。
十年后杜甫获官,回家省亲时,还未进门就听见妻子的哭声,原来是他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更加艰难的是,就在杜甫可以拿朝廷俸禄时,“安史之乱”又爆发了,他和妻儿连安居之所都没有,所以只能寄居在朋友家。
再后来,杜甫在长安被安禄山叛军俘虏,听闻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他连夜出逃,穿越两军对垒的凤翔火线,终于见到了唐肃宗,得官左拾遗。
但是因为参与营救宰相房琯,杜甫又遭遇了贬谪,刚有起色的生活再次跌入低谷。
总之杜甫的后半生只有一个字:苦。
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杜甫一腔热血被浇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破碎,尤其是见到官场的污浊后,他更是心灰意冷,所以弃官来到了蜀中。
当时严武镇蜀,高适任蜀州刺史,因此对杜甫多有帮助,严武更是表荐杜甫为工部员外郎,成为了严武的幕僚,所以杜甫有别名“杜工部”。
但是这份工作薪水很低,难以维持家用,尤其是天下不太平,文书很多,工作量繁重,以至于杜甫身体每况日下。
最重要的是,他依旧养不起家,眼看着妻子和孩子们挨饿,却无能为力。
高适和严武虽是自己的好友,可也不能总是求他们资助,尤其是战乱不断,高适和严武军务繁忙,经常出征在外。
难以忍受生活的折磨,杜甫就想起了前半生锦衣玉食的生活,两相对比,更觉晚景凄寒。
所以我们说,这首诗是杜甫笔下最悲凉的一首,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和妻子过上安稳的日子,这种愧疚感时刻折磨着他。
还有一点是,此时杜甫已经二十几年没有回过故乡了,战乱起了以后,他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已经失去了联系,所以杜甫曾在诗中写: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面对所有不堪和磨砺,杜甫唯有用笔下的诗来抒怀,一解心中之忧烦,想想他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心中的酸楚,万千愁绪不言而喻。
我们现代人丰衣足食,很难对杜甫的遭遇感同身受,但杜甫却从未认输,即便他人生最后一年,还在诗中写:
兵革自久远,兴衰看帝王。
汉仪甚照耀,胡马何猖狂。
可见,他心中有家国天下,更把国之兴衰看成匹夫之责,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这不由得又让人想起那首《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肃然起敬!
杜甫是古代诗坛少有的,能激励每一代人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