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难兴(五章)钱太后合葬是朱祁镇遗愿,为何使朱见深与内阁激烈冲突?

惊心鸟 2024-03-29 13:57:36

成化初年是政治动荡的年代,刚刚即位登基的朱见深皇位不稳,引发了不少激烈的政治冲突。在这些政治冲突中,要说规模之大,激烈程度之火热,首推关于钱太后与朱祁镇合葬之事引发的朱见深母子与朝廷內的大规模冲突。这场冲突的规模之大,在明朝历史上也是非常少有的。加入其中的朝臣,不仅有内阁中的各位大学士,甚至将朝廷百官和在京的上千官员卷入其中,使得朝廷动荡,天下震动。本章节便就钱太后与朱祁镇合葬之事引发的政治冲突进行简要的剖析,看看这件大案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成化四年,钱太后去世,按照明英宗朱祁镇的遗嘱应该是与他进行合葬的唯一皇后。这件事是朱祁镇临终前面对面交代给众人的,参与的除了钱皇后之外,还有朱见深、周太后和内阁首辅顾命大臣李贤。因为朱祁镇一生坎坷,在自己最为艰难的时候只有钱太后全力支持,所以夫妻伉俪情深,朱祁镇便将与钱太后合葬作为自己最后的遗愿。然而到了钱太后去世时,对于她葬礼却让另一位皇太后不乐意了,这便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当时朱见深让太监夏时与怀恩召集内阁辅臣商议钱太后的葬礼,夏时是周太后的心腹,便提出这个问题。

前文讲过周太后先后两次与钱太后争夺正宫皇后的名分,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他的儿子朱见深当了皇帝,所以在成化年间她的权势日盛。对于与朱祁镇合葬事宜,周太后是看得很重的,这也是作为皇后的身后名的最高荣誉。她让心腹太监夏时在商议钱太后葬礼是表示反对,要求给钱太后另外修建陵墓,这引起了朝廷内阁的强烈反对。朱祁镇的遗诏虽然是颁发给顾命大臣李贤的,而此事的李贤已经去世两年,内阁首辅换成了彭时,但内阁辅臣们依旧坚持执行朱祁镇遗诏的意见,于是彭时的意见与周太后的意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实际上从同立两宫皇太后开始,顾命大臣李贤便意识到合葬会成为未来引发政治冲突的重要隐患,所以他在给朱祁镇修建陵墓的时候留了一手。他与彭时商议后在朱祁镇的陵墓中留了两个皇后的墓位,分别给钱太后和周太后,以避免合葬引发政治风波。但这样的设置依旧不能让周太后满意,她强烈的要求将钱太后移出朱祁镇的陵墓,这就让以彭时为首的内阁重臣们不能接受了。周太后为了此事找了儿子朱见深,朱见深这次站在了母亲的这一边,向内阁施压。彭时一步不让,坚持以皇室礼法中孝义作为葬礼的底线。

钱太后是朱见深的嫡母,将钱太后移出朱祁镇的陵墓,对于朱见深来说也是违背孝义的,是皇室礼法的大罪。如果朱见深为了孝顺母亲周太后,而罔顾了父亲的遗诏和钱太后的嫡母身份,也是无法洗刷的人生污点。彭时的言论得到了内阁重臣的广泛支持,包括内阁大学士商辂和刘定之。同时他们还举了汉文帝刘恒尊汉高后吕雉、宋仁宗赵祯尊宋真宗皇后刘娥的先例,各种严密的礼法制度驳得朱见深母子哑口无言。然后这次讨论无疾而终,双方争执不下,钱太后的葬礼如何进行也没办法定下流程。

事情在内阁受阻后,朱见深又把事情拿到了朝廷的大朝会上讨论。他本以为内阁之外的大臣会支持自己,结果却遭到了以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为首的九十九位与会朝臣的一致反对。朝臣们都支持彭时内阁的意见,要求坚持以朱祁镇的遗诏为基础安排葬礼。事后朱见深不但没有妥协,反而表现得越发强硬,甚至想要一意孤行满足周太后的意愿。他的这种行为顿时激怒了朝臣们,于是朝臣联合起来给钱太后讨公道。先是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上疏进谏,然后礼部尚书姚夔带领四百七十名大臣上疏,要求让明英宗夫妇合葬。

这件事的规模闹得越来越大,不仅使得朝野动荡,而且是天下震动。朱见深和周太后的态度非常强硬,而内阁和在京朝廷大臣们也决不妥协。周太后被大臣们的态度激怒了,强行发育懿旨,让人给钱太后另外选择地方修建陵墓。面对周太后的强势,朝臣们则更加强硬。给事中魏元偕联合同僚三十九人,御史康允韶偕联合同僚四十一人,刚下早朝就集体跪于文华门外放声大哭,为钱太后鸣不平,使得在京的上千位文官大臣都站在了钱太后一方。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政治对抗,让周太后一时间也慌了手脚。

周太后让朱见深下旨使群臣散去,但群臣拒不从命,声称只要得不到钱太后和朱祁镇合葬的圣旨,请愿就决不停止。于是后宫和朝廷打起了消耗战,群臣们在文华门外跪了近八个小时,最终迫使周太后做出让步。然后钱太后的葬礼按照朱祁镇的遗诏进行,夫妻俩合葬裕陵。她被朱见深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并将神位祔入太庙,与朱祁镇并列。周太后表面上虽然退让了,但却派出太监在陵墓中做手脚。她让太监将钱太后墓室与朱祁镇墓室的位置挖错,隧道错开并将中间堵住,搞成了假合葬的形式。

因为朝臣为钱太后争取合葬占得了面子,也就没有再纠结具体合葬形式是否符合礼法要求,这件事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虽然后来明孝宗朱祐樘发现墓中玄机祐曾考虑修改,但顾及与祖母周太后的亲情,还是以风水为由放弃了。因此朝臣们为了钱太后与朱见深母子打对台,得到的只是假合葬的礼仪形式。

但是这场政治斗争闹得很大,其规模在整个明朝都是很少见的。它不但造成了内阁大臣们集体罢工,甚至先后将上千名在京大臣卷入其中,无数奏疏飞到朱见深的案头,让他焦头烂额。在如此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朱见深不得不放弃支持母亲,选择与朝臣们妥协,才让紧张局势缓和下来。

很多历史爱好者看了这段史料后都感到疑惑不解,他们认为双方都小题大做,甚至有些意气用事。钱太后的葬礼问题,朱祁镇在临终时早有安排,根本用不着争成这样,甚至于朝廷官员大规模集体罢工和公开请愿,弄得天下震动。周太后的想法是私心,朱见深根本没必要帮着母亲瞎折腾。朝廷大臣们大规模集体抗拒朱见深和周太后的旨意也搞得太过分,毕竟葬礼还是以皇家为主,朝廷没必要插手太多。历史爱好者们有这些想法很正常,却也显示出了他们对明朝政治的不理解,也对当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无知。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事情就是明哲保身的,如果皇帝坚持,自己也没有必要太过强硬。彭时等人的行为似乎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正面于皇帝母子打对台,看似占了理,实际上是要惹上杀身之祸的。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很有市场,但实际上是对政治斗争无知的体现。这场动荡朝政的大案看似因钱太后的葬礼而起,实际上是朱见深和文官集团的一次权力斗争和政治碰撞。双方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甚至是政治路线之争,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事情最终以朱见深的妥协而结束,也说明文官集团成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

以彭时为首的文官集团之所以给钱太后争名分,既不是钱太后对他们有多大的恩情,也是不是他们道德有多高尚,其中核心目的是维护明英宗朱祁镇的政治遗产。朱祁镇的政治遗产以遗诏的方式体现,其中主要部分便是内阁首辅李贤作为顾命大臣把控国家政治路线的运行。李贤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对国家的安排在内阁里体现出来,尤其是推荐了以彭时为首的一系列内阁大学士。这条政治路线实际上是奠定了朱见深即位后朝廷的政治基础,也形成了成化年间朝廷的权力格局。彭时等人为钱皇后出头,目的是维护这个政治格局不变。

在朱祁镇的遗诏中,他将与钱皇后合葬作为重要的嘱托交给李贤,是有政治交换意义的。李贤完成他的遗愿,他将在遗诏中允诺由李贤代表的文官集团主导未来的明朝政治路线。如果朱祁镇的这个遗愿完不成,文官集团主导政治路线的基础就不成立,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李贤的安排,彭时肯定也必须完成这个嘱托。文官集团是明朝士大夫阶层的核心,关系到全国士大夫的利益,所以朱见深动摇朱祁镇的遗嘱,本质上是动摇了士大夫阶层的执政基础。为了这个执政基础,文官集团群体与朱见深争夺政治利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如果文官集团保不住钱太后合葬之事,则代表着朱见深随时会推翻朱祁镇遗诏的其它条款,这便会让文官集团主导政治路线的大局毁于一旦。对于封建王朝而言,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本质上是土地和政治结合的利益。土地在士大夫阶层手里,政治在文官集团手里,缺一不可。他们追求的是和皇家共治天下的状态,而不是皇家的奴才,所以对于皇帝越过红线的操作,文官集团肯定是要拼命的。好在朱见深并不是朱棣那种血淋淋的皇帝,所以没有大开杀戒。其实即便是朱见深大开杀戒,恐怕也阻止不了文官集团的政治诉求。

很多历史书上说朱见深支持周太后,是因为钱太后在废除吴皇后的事情上持有反对态度,所以朱见深与钱太后产生了嫌隙。这种说法是非常荒唐的,也是太小看朱见深了。朱见深从登基开始就一步步的突破底线,逐步废除朱祁镇在遗诏中的安排。比如他处置了朱祁镇留下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门达、外贬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废除吴皇后等,都是突破政治底线的操作。这些操作虽然能够稳固朱见深的皇权,也因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所以并没有引发太激烈的反弹。实际上这些操作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文官集团的势力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钱太后的合葬之事上,这与文官集团的政治路线息息相关,也是朱祁镇临终前的允诺,这是执政的基础。朱见深突破这一底线,目的是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重建朝廷内阁和文官政治的架构。这就代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行的文官集团权力格局的洗牌。所以代表文官集团的内阁自然要反对,而其他大臣与内阁各种利益链交织,是他们成为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内阁权力的变更也会伤害到他们的利益,所以大家一起争权就成了必然。说白了,皇帝想要乾纲独断,必须迈过内阁这座大山,否则什么事都干不了。

综上所述,关于钱太后和明英宗朱祁镇合葬事宜的背后,是明宪宗朱见深与朝廷文官集团的一次政治博弈。双方争夺的是朝廷政治路线的主导权,和各种交织的政治利益。朱见深想要借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朱祁镇临终的安排。而文官集团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维护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条款。双方展开政治斗争,文官集团占据道德上风,而且将事情无限度的扩大化,造成了朝野和天下震动,最终迫使朱见深做出让步。文官集团完成了朱祁镇的遗诏,也就获取了朱祁镇的政治遗产,这将使他们继续主导明朝政治,也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

1 阅读:40
评论列表
  • 2024-03-29 20:08

    [抠鼻]感觉明朝是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皇权与士大夫阶层对抗最激烈的朝代,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没有哪个时期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也许找到平衡点就能出现盛世了[笑着哭]

    俺也一样 回复: 惊心鸟
    是的,明朝太内耗了,士大夫觉得皇帝权利太大,皇帝觉得士大夫手伸的太长,老百姓觉得日子不好过[哭笑不得][哭笑不得]这就是明朝的从建立到灭亡的基本政治生态
    惊心鸟 回复:
    平衡点都是短暂的,士大夫贪得无厌,总是主动打破这个平衡,皇权只能反击,然后内耗,最终亡国。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