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书法笔法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以隶书笔法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很多人可能不解何意,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他的字把隶书减去一部分换成了行楷书笔法,故而自我戏谑。但从他的作品上看,隶书笔法只占一小部分,他的自称并不准确。
1.参入隶书笔法。
2.撇画放纵舒展。郑板桥的撇画,奇异放纵,特别夸张,无拘无束,大刀阔斧。
3.竖画瘦劲,中腰弯曲。郑板桥书法的竖笔大多都瘦劲挺拔,中间部分略带弧度,不是垂直下拉。
4.起笔藏锋。郑板桥书法起笔多为藏锋,略微顿笔,然后行笔。这样写出来的字,厚重古朴,不显轻浮。
5.结体不合常规,打破一般规律。郑板桥书法的结体,千变万化,东倒西歪,不合常规,就像喝醉酒时书写的一样。虽然如此,他的字出格但不乱套,而是生动活泼,自然和谐。比如在一幅作品中,他会让有的字夸大偏旁,有的字压缩形体,有的字则整体大幅度倾斜,不管怎么安排,其匠心独运之处,令人叹服。
小孩子写的字,像被鸡爪过一样,不知编者审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