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特工袭击“辛柏林”雷达,以亡1人代价,造成我军49人伤亡

不正常世界 2024-09-20 18:20:38

FANO15 MK1“辛柏林”雷达,是一种近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具有高精度定位和校射功能,尤其是它能够精准探测到迫击炮弹道,并通过解算精确判断出敌军迫击炮阵地的位置。

其可在12秒内,侦测到10公里内81毫米迫击炮阵地和14公里内120毫米迫击炮阵地的位置,且误差仅为40米。

80年代的老山战场,我军面临的是一个地形复杂、高低落差大的山地丛林环境,而越军频繁使用迫击炮等具有较高隐蔽性的武器进行攻击,令我军非常头疼。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提高炮兵的反击精度和效率,我军需要一种能够精确侦察和定位敌方迫击炮的装备。

当时正值中西方的关系蜜月期,西方愿意出口的“辛柏林”雷达则恰好满足了这一战场需求。

80年代,解放军从欧洲进口了4台套“辛伯林”雷达,每套高达24万英镑。

一套送到了宣化炮兵学院作为教具,一套送到了陕西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进行仿制,一套装备给了广州军区,最后一套则装备给昆明军区直属炮兵侦察营,直接投入老山前线。

1984年的4月份,我军发动老山战役,收复老山和者阴山,而越军也不甘失败,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协助下,组织了师级规模的进攻,意图重夺两山,该战役计划被命名为“MB-84” 计划。

而在发起大规模进攻前,越军对我军阵地和后方展开了大规模的侦察、破坏和袭扰。

越军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其反攻搜集情报,削弱我军的防御力量,一方面也是为了制造恐慌,打击我军的部署和士气。

越军特工在一系列渗透行动中,其表现出来的高效和破坏性,给我军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山战役

1984年7月4日深夜,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一个排借助暗夜掩护,从1134高程点两侧垭口,也是我军两支驻防部队的一个结合部,渗透进入我军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该特工营在一年后也是成功渗透,袭击了67军的一个卫生队。

该渗透小组采用逐点观察、逐点推进的方式,于7月5日拂晓前成功潜伏至白石岩山洞。

特工分队在白石岩地区进行了一整日的抵近观察,准确掌握了我军该阵地的部署情报。

7月6日凌晨,他们编组为5个小组,一个小组在外围进行掩护和接应,4个进攻小组中,两个分别袭击我160迫击炮阵地、兵营驻地。两个则瞄准了“辛柏林”雷达阵地。

2时30分,越军袭击开始,进攻“辛柏林”雷达阵地的两个组从两翼秘密抵近,进入阵地后也不急着动手,而是先埋放炸药和绊雷。等设置完陷阱之后,再同时开火。

据我军参战人员回忆,当时越军在三个行动方向上的开火时间间隔不到10秒,在缺乏单兵通讯器的年代,这样的行动一致性,显示出越军特工极高的军事素养。

完成袭击后,越军特工没有恋战,而是迅速脱离战斗,沿原路线撤退,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回到了越方阵地上。

被俘虏的越军特工

此战越军以阵亡1人、伤10人的微弱代价,损坏了“辛柏林”雷达,摧毁了一门160迫击炮和2辆卡车。并造成我军牺牲9人、伤40人的较大伤亡。

根据我军事后调查,此次被越军偷袭成功,一方面确实是越军特工拥有较高的军事素质,但另一方面,则是我军警戒部队疏忽大意造成的。

由于“辛柏林”雷达阵地部署在后方,当时负责警戒的连队相当松懈,当时换岗时,下岗的战士叫醒上岗的战士后就倒头睡了,而本应上岗的战士却只是应了一声就继续睡觉,没有起来站岗。

因此,越军潜入时,我军哨岗上没有人警戒。

在听到枪声和爆炸之后,阵地上的战士一出帐篷又被绊雷绊倒,阵地顿时又陷入一片混乱,导致组织能力一度丧失,反击迟缓,让越军从容后撤。

事后,负责警卫的连队也遭到了相当严厉的处理,一些人被撤职,一些人则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我军侦听到的越军电台通报,越军只是声称“摧毁中国军队大型通讯基地台一个”,可见,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袭击的是我军极为宝贵的“辛柏林”雷达。

也正是因此,越军的破坏并不彻底,炸药只装在了发电机上,核心部件并未受损。

而且“辛柏林”雷达的零件基本都是晶体管和电路板插件,随时可以更换,插上去就能用,非常方便在战斗间进行维修。

所以雷达在经过加急修理后,很快又重新投入使用,并在几天后著名的“7.12”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12”战斗中国民间称为“松毛岭大捷”,我军官方称为“船头地区抗击敌加强师规模进攻战斗”、“船头地区防御战斗”。

该战斗中,我军一线阵地1个团,挡住了越军6个团的猛攻,这场战斗中,炮兵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不仅成功拦截了越军后续进攻梯队,还成功压制住了越军浅近纵深的炮兵火力。

1986年12月,陕西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成功仿制出“辛柏林”雷达,型号为LLP61近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也被称为371型反炮兵雷达‌。

由此,开启了中国炮兵侦察雷达研制的序幕,为中国后续的军事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 阅读:173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