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价逐年下降,为何还大量进口外国粮食?好处颇多的明智之举

宇宙天文学 2024-01-20 16:16:0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粮食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其价格理应来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动。

然而,奇怪的是,我国的粮食价格却在逐年下降,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反而还大量进口外国粮食,这无疑是加大了市场的竞争。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2021年我国的农业增长量就已经占到了世界农业增长值的近1/3。

按照客观数据来讲,我国要想在农产品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并不成问题,也无需花费大价进口外国粮食。

在国内粮价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却持续大量进口外国粮食,这类“奇怪”的现象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针对这般看似“多此一举”的做法,许多人不免怀疑:“难不成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存在问题?”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那么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中国的粮价为何会一降再降?

如此“匪夷所思”的做法又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

粮价“低迷”因何而起?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而国内粮价的低迷,则是在这般客观现实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所导致的。

自2003年起,在人为调控和自然因素的加持下,我国的粮食产量得以连年增长。

这样的现象十分罕见,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而粮食总产量的过剩,则是导致粮价低迷的主要原因。

“民以食为天”,粮食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国家会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粮食的价格。换句话来说,就是粮食的价格本就不高。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的粮价和国际的粮价无疑也是相互关联着的。

所以说,国际的低粮价对我国粮价低迷现象的产生也存在一定影响。

除去以上因素外,环境、个人、市场等都会对粮价的高低有所影响。

简要来说,粮价低迷是在多条件相扣的大前提下会必然发生的。

“低迷”也分一二面

中国粮价的低迷,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2020年就已经达到了474.45公斤。

在市场中,“供给关系”的平衡会影响一类商品的价格。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涨。

在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平衡向来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选择向国外进口粮食,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想在这层关系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

(供求平衡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给出的数据,我国在2021年时的供给量就已经超过了需求量。而这一情况,必将会导致粮价的下降。

显而易见,粮价的低迷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沉重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与此同时,长时间的低迷状况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恐慌,不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

不可否认,粮价低迷必然是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的。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否认粮价低迷背后的某些“成功”。

同上文所述,粮价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供大于求”决定的。

而“供大于求”的情况,恰恰反映了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就。

粮食产量持续高产,是“供大于求”这类局面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2021年,中国的粮食产量高达1.37万亿斤,打破历史记录,成就斐然。

(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这不仅向外界表明了我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方面的实力,也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毋庸置疑,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技术是非常成熟的,效率更是极高。

正所谓“手握粮食,遇事不慌”,强大的供给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底气。

“粮食的高产带来了粮价的低迷”,这不是一件通过深思熟虑就能分出好坏的客观事实,这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定事实。

总之,“低迷”会带来消极影响,但是并不代表这一定就是一件坏事。毕竟在其背后,是存在一部分的“成功”的。

“进口粮食”是对策

在很多人看来:“自己的粮食都吃不完了,为什么还要浪费钱去买别人的粮食呢?”

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对策。

我国之所以会选择大量进口外国粮食,是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的。

(2002—2017我国粗粮进口走势表)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粮食供给方面,显然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上农产品种类多样,可是并不完全。

向国外进口粮食,能够优化国内粮食的品种结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

虽然国内粮食产量充足,但是粮食依旧存在缺口。

因为我们的主食大多以谷物为主,所以用于工业生产的大豆及玉米等,还需依赖进口。

再者说,生产粮食也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规模成本,都要花费不少价钱。

尽管进口粮食需要花费大价,可是与生产所消耗的成本相比,这点支出还是能够接受的。

中国向国外进口粮食,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明智之举”。

在接受外来粮食的过程中,我国其实也在顺势扩大市场,促进国内粮食的国外贸易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合作。

扩大国际市场,增加合作伙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与此同时,进口外国粮食,恰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内粮食的竞争力,有利于市场的正常运行。市场的效能运作,则可以使社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和他国进行粮食交易的过程中,我国能学习到一些不曾接触过的技术。通过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我国在粮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及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虽然我国粮食供给充足,但是不免会有意外。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向国外进口粮食这一环节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进口粮食能够弥补国内粮食市场的一些空缺,实则对于稳定粮价也有一定的帮助。

粮价的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而在这其中,进口粮食却能起到一种类似于调控作用。

当“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粮价势必会上涨。而进口粮食的加入,能够避免粮价过高造成的市场动荡。

显然,国内粮食“供不应求”时,进口粮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当国内粮价低迷时,进口粮食也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粮价的低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的低迷,进口粮食的作用则是提升竞争力,助力市场保持活力,控制波动。

总而言之,中国大量进口外国粮食是合理且正确的,对于维持国内市场的平稳运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矛盾背后的“真相”,是对未来的展望

国内粮价持续低迷,人们难免会感到担心。对于向国外进口粮食这件事,觉得矛盾也并不奇怪。

就现实情况而言,向国外进口粮食这项举措是绝对正确的。

我国大量进口外国粮食,并不是挤兑国内粮食,而是在“低迷”中寻找出路。

通过引进国外粮食,我国不仅可以缓解国内粮价低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可以扩大市场、学习技术,进一步增强自己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实力。

这些能力的提升,最终都会推动我们国家的发展。

在市场中,这一部分外国粮食所起到的作用更是相当灵活的。

在政府的调整与控制中,中国粮食的进口,将会进一步深化。

对于外国粮食的进口,我国向来将其维持在一定的合理水平,未来也势必会延续这种稳定。

大量进口外国粮食,不仅仅是对付于眼前问题的应急之策,而是应对未来的长远之计。

综上所述,这个看似矛盾的举措是具有价值的,其价值最本质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个国家对于未来的展望。

结语

中国粮价低迷,是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

这样的情况,或许与进口大量外国粮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进口外国粮食显然不是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源。相反,针对粮价低迷的现状,向外大量进口外国粮食恰恰是一种很好的缓解之举。

“低迷”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原因,是好与坏的交织,也是应当理性面对的社会现象。

“大量进口外国粮食”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结合多方面因素的深刻考量,是既定事实下的明智之举,也是打造中国粮食新形象的必由之路。

国内的粮价一降再降,国家的做法“匪夷所思”,其原因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我国要更好地发展。”面对粮价的波动,这类看似本末倒置的方式实则是极好的应对之举。

背后的真相,正是我国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

参考资料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长1.3%——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_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新华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经历4个阶段

国际粮价波动,中国如何应对?_澎湃新闻

0 阅读:4

宇宙天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