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苦心建立的汉阳铁厂,一战时期竟然“贡献”日本上千万银元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2024-06-06 08:32:07

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19世纪末,中国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李鸿章等洋务派从欧洲买回各种设备兴办枪炮厂、机械厂、轮船厂等,“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1894年5月,洋务运动的压轴项目——汉阳铁厂在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一手谋划下正式上马,短短3年内一座集炼钢、冶铁、煤矿为一体的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在龟山下拔地而起。

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规模宏大,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当时,汉阳铁厂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钢铁企业,用张之洞的话说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国内外不少人也深受震撼,称其是中国的“一代雄厂”、“觉醒的标志”。然而汉阳铁厂从建设伊始就遭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张之洞在武汉三镇不仅兴建了铁厂,还修建了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等其他洋务企业,又要编练湖北新军,花钱的地方多,进项却又少的可怜,而朝廷答应好的每年给铁厂拨款200万两银子,最后却只拨了一次就再无后话。

开平煤矿远在河北唐山

汉阳铁厂用的煤竟来自千里外的河北唐山

此外,汉阳铁厂从一开始就在原料供应方面出了问题。两湖地区的煤矿、铁矿不在一处,而汉阳铁厂正好处于煤铁产区的中间线上,可谓两头不靠。更要命的是,距离比较近的萍乡煤矿产能有限,根本不足以供应铁厂的需要,不得已必须高价从远在河北唐山的开平煤矿购买,再不远千里运来。当时,生铁市价每吨20两白银,而开平煤运到武汉三镇的码头上就已经高达17-18两,如果再加上卸货及运到铁厂的费用,光是煤钱就已经快顶上铁的价钱了。

技术升级后的汉阳铁厂

借款300万两解决原料供应

万般无奈,张之洞只能千方百计将汉阳铁厂承包出去。为此,他找到了与“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的上海巨商盛宣怀,以兼办铁路、掌控销售市场为条件,说服盛宣怀于1896年接管了汉阳铁厂,从此将汉阳铁厂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为了解决最紧急的燃料问题,魄力惊人的盛宣怀向日本和德国借款300万两银子,再加上筹集的200万两,一股脑砸进了萍乡煤矿的扩建工程,使得每吨售价11两白银的萍乡煤产量大增,足以供应汉阳铁厂的需要。

红顶商人胡雪岩也败于此人之手

再借300万升级产品技术

1908年,为了提高汉阳铁厂产品竞争力,盛宣怀又硬着头皮增加投资,改进技术,对现有6座高炉进行技术升级,新建或扩充了轧钢厂、钢轨厂、钢板厂、机修厂、电机厂等配套企业,并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正式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煤钢联营,取消中间环节。这一系列举措虽然使汉阳铁厂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改进,但也使得欠债30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又增加了300万日元的外债。

汉阳铁厂

债台高筑,逐渐被日本人所控制

到1912年4月,汉冶萍公司的资本仅有940万两,但欠债却高达 2440万两,在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再扩充生产的两难选择下,盛宣怀选择了后一条路,又从日本借款1500万日元,虽然这历次借款都是正金银行或某个日本洋行出面,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日本政府在主导,其一次次发放贷款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支持汉阳铁厂的发展,而是要逐步攫取萍乡、大冶两处矿产的采掘权,进而控制整个汉冶萍公司的管理权。

一战时期钢铁需求量激增

一战时期贡献给日本千万银元

一战期间,随着世界钢铁价格迅速攀升,生铁价格上涨到每吨260银元,这本来是汉冶萍公司打翻身仗的机会,但由于当初与日本签订的借款合同规定:汉冶萍的产品须尽先供应日本,并且价格不以国际市场价格为标准,而是要双方协商行事。结果在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期间,汉冶萍生产的30万吨生铁和3/4的矿石都低价输往日本,蒙受直接经济损失11500万银元。

1921年,世界钢铁价格猛跌,汉冶萍公司从此一蹶不振,只能靠向日本出售矿石来勉强维持。到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该公司完全被日本人所把持,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由国民党政府接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恢复生产。

0 阅读:2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简介:笑谈风云,闲说历史,另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