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问界风云:余承东造车梦的起伏与抉择

数码两个接三个 2024-07-09 07:42:54

©商业与生活 文|朱晓培

校对|大道格

问界系列,一度是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名片,也承载着余承东造车的梦。

但7月2日晚间,赛力斯发布的一则公告,再次打破了余承东想要造车的梦。公告称,赛力斯收购华为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换而言之,未来问界的主导权,将从华为转移至赛力斯手中。而在之前,华为已经分别向奇瑞和北汽新能源汽车转让了“智界”和“享界”的商标。

华为一系列转让商标的动作,都在向外界传递那个曾被多次强调的信息——“华为不造车”。

01

赛力斯,给了余承东一张车圈“入场券”

几天前的6月26日,余承东在微博上宣布了一个好消息,问界M9上市6个月大定破10万辆。他用的是,“我们的科技旗舰SUV问界M9”。

问界,对于余承东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2019年第一季度结束的时候,余承东负责的华为手机,出货量达到5900万台,同比增长了50%多,位居全球市场第二。就在他踌躇满志,以为下个季度就是全球第一的时候,不可抗力来了。

芯片供应被停止了,谷歌移动服务也没有了,一时间,华为的手机业务寸步难行。

如果不做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还能做什么?最好的答案,就是汽车。

彼时,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被认为是未来的大趋势,大风口,是战略高地。它所能创造的价值,要远超智能手机。

而且,手机厂商本身就有着丰富的供应链经验和软件技术。虽然手机制造和汽车制造涉及的供应链技术,不尽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相似性。这也是小米雷军选择造车的一个原因。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烧钱,巨额的钱。

蔚来的李斌曾说过,一家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则感慨,以前看别人造车觉得100亿太夸张,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还不够花。

然而,华为不是一家烧钱的公司。从财报上看,在2008到2020年,华为保持每年8%净利润率。

想要进入汽车行业,又不烧钱,只有一个选择,与车厂合作。而2019年8月,鸿蒙系统的发布,和HMS核心服务的开放,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基础。

不过,当时外界对鸿蒙将信将疑。只有赛力斯,是少数愿意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之一。

2021年12月23日的华为冬季发布会上,余承东在发布了一系列新品后,以压轴的形式推出了和赛力斯合作的AITO问界M5。

那个全程两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问界M5占去一个多小时。人们形容余承东介绍产品时,激情澎湃、眼里有光。他拿到了进入车圈的入场券。

02

成功的问界,让人左右为难

赛力斯愿意与华为合作,一个原因是,自身实力还不够强。

2017年底,东风小康推出了自己的“造车新势力”品牌赛力斯后,就希望借助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力量,在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实现全新突破。

它最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但是,当时阿里的合作名单里,还有上汽乘用车、东风雪铁龙、福特汽车等品牌。相比之下,小康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很难获得阿里最优秀的技术资源支持。事实也如此,赛力斯推出的首款车型SF5,2020年只卖出了723台。

一个在智能汽车上没有打出什么名堂,一个亟需汽车厂商来搭载自己的系统。两者一拍即合,2021年3月,重庆小康与华为终端在深圳举行了合作备忘录,赛力斯汽车有了“华为光环”。4月,就上市了华为帮助赛力斯华升级的智选SF5。

事实证明,小康股份的选择是正确的。虽说,智选SF5已经被视作“变相停产”,但二者深度合作的问界,却成为了新能源市场的“头部”车型。

有数据显示,问界M9上市5个月,大定突破9万台;问界M7上市8个月大定突破18万台。这两款车,就带来了销售额990亿元。而在6月3日至6月9日,在50万以上豪车榜单中,问界M9周销量再次超过BBA,销量第一。

不过,问界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

起初,问界M5、M7上市后,凭借着华为的品牌号召力和强大的销售渠道,销量一路平稳攀升,2022年8月就实现了月销量过万台。

但进入2023年后,销量突遇腰斩。赛力斯披露的产销数据显示,当年2月份销量仅有3505台。

“销量只是某一发展阶段的结果,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积累。” 余承东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踏入汽车这一全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因为经验不足和阅历不够,走了一些弯路。

这种低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23年9月,问界新M7发布。当时,余承东在微信朋友圈中感慨M7的大定数量“昨天3500台,今天7000台,两天超过1万台,创造奇迹了!”并补充说,这是“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如今,问界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中最“值钱”的品牌之一。然而,这个品牌如何定位,也让华为和赛力斯左右为难。

虽然,过去几年,隔一段时间,华为就声明,自己不造车,只是帮车厂赋能。但明眼人都看到,华为和问界是绑定在一起。问界M5、M7和M9的发布,也均选择嵌入在了华为的新品发布会中,不免令人将“AITO问界”与“华为”画上等号。

调研也显示,用户买问界,更看重的是华为。华为代表着智能,有着强大的生态体验和完善的渠道保障,买辆“华为的车”也很体面。

然而,赛力斯当尝试改称“HUAWEI问界”时,又遭到了华为其他高层的严厉制止。

如今,华为将问界品牌转让给了赛力斯。这意味着,问界不再和华为深度绑定,它得到的资源支持也不再是独家的。未来,消费者是否还愿意继续为问界买单,成了一个未知数。

03

造车生死年,余承东放弃造车梦

余承东想造车,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虽然,余承东多次表示,华为只是想打造一个问界生态联盟,“华为没有必要下场造车。”但他的行动,人们都知道,他就是想造车,想要问界。2023年,问界发布“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时,华为终端官方微博还转发了问界汽车的宣发微博。

据报道,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透露:“老余(余承东)作为消费者BG的代言人,他就想造车。”他还说,对于华为坚决不造车的决议,“余承东表示不服气”,但“只有一票”的余承东只能接受结果。

余承东想自己造车,还有一个原因,其他车厂,因为各种理由,似乎并不想和华为合作。“理想、蔚来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会有自己的追求”;“跨国车企巨头们也会由于华为是被制裁的企业所以不会选择我们”;“传统车企中如果怕失去“灵魂”的同样也不会选择华为”……他在2023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如是说。

然而,今天,价格战已经卷到不能再卷,业内都预计,今年就会有大批造车厂商被淘汰出局。

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4年是生死战。很多主机厂可能是因为降价去收割了一部分的销量规模,但是整个企业的盈利状态、甚至产业链都很差的。预计第三季度,就有些品牌在垂死挣扎。

新势力造车的风口已经关闭。2024年2月,苹果公司在历经十年探索、投资几百亿美元后,也主动放弃造车。因为,造车实在是,高投入、利润率低,竞争激烈,前景惨淡。

此情此景下,余承东也明白,独立造车梦,已经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前不久,2024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余承东也感慨,现在汽车行业很卷,但华为还不具备低成本的控制能力,只能做30万以上。“很多人都在抱怨我们的车卖得太贵了,不是我们不想卖便宜,而是没有能力卖便宜,卖便宜就亏死了,亏死了就关门了,没有办法为大家继续服务了。”

余承东承认了华为成本的差距,明白让业务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连一手养大的问界的主动权也放弃了,以此换取鸿蒙智行成长空间的最大化。

04

不造车,华为车BU能走得更远吗?

华为选择不造车,理由也很充分。

2023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净利润870亿元。其中,车BU 营收只占为47 亿元。也就是说,车BU只是一个占比不到1%的小业务。

而号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比亚迪,2023年营业收入6023.15,归母净利润达300.41元。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它后续要想发展,必须依靠内部的增长。因此,它不可能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小业务,让整个公司去冒险。

眼下的华为,更注重利润,追求现金流。有报道称,2022年,华为在内部发布了一篇名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任正非在文中表示,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

据报道,华为车BU成立于2019年5月,定位是做中国的“博世”,既出售零部件,还为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即标准化零部件供应模式和HI模式。2021年5月,余承东正式接管华为车BU,在“不造整车”的前提下,又提出了第三种商业模式——智选车模式(现改名为鸿蒙智行)。

此前,高层对该部门的计划是“六年不设盈利目标”。但车BU的投入却越来越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透露,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300亿元,研发人员达7000人。

余承东曾表示,智选(鸿蒙智行)这一块华为没有亏,也没有利润。如果华为能帮车厂实现(销量)过了100万(辆),车BU就能盈利。

但是,由于智选模式,是华为主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这意味着,不能进行大规模复制。

今年6月,余承东就提到,有好多大的车企来合作智选车。“但确实我们资源有限、人手有限,重点只能做这四个样板点。”这四个,分别是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与北汽合作的享界,以及与江淮汽车合作的傲界。

但任正非设想的华为汽车,是成为另一个“博世”。博世目前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汽车产业的供应商,2023年总营收916亿欧元(超7000亿元),甚至超过了比亚迪。因此,不能大规模复制的智选模式,就不能满足任正非的愿望。

此外,虽然问界很成功,但也让大车厂们感到害怕。他们觉得,手握问界品牌的华为,就是问界实质上的操盘者。因此,华为不是供应商,而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企业的核心应该握在自己手里,不能被对手所掌握。

也因此,愿意与华为合作的车厂依旧不多,而且都是小型车企,或较大车企的非核心品牌。

华为想要在汽车供应商业务上更进一步,想要赢取大厂的信任,必须断掉自己造车的后路。鸿蒙智行想要扩大规模,也必须放弃以自己为主导的模式。

今年,华为已经陆续将相关商标转让给了鸿蒙智行的合作方,包括智界、享界。这次,外部对问界品牌的估值超过100亿,但华为只要了25亿,也显示了华为的决心和诚意。

这可能也是华为要进一步发展汽车业务,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个代价值不值得,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0 阅读:1

数码两个接三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