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丨时光穿越中的河北博物院

河北新闻网 2024-02-22 09:10:29

2月4日,河北博物院北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自“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1月9日在河北博物院正式开展以来,观展者络绎不绝,也让河北博物院一度火“出圈”。

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已走过了71年发展历程,其珍藏的21万件藏品,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连绵延续的人类发展史。

河北博物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河北博物院的藏品又是如何日渐丰富的?

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

“看,这幅《九龙图》构图饱满,墨色淋漓,多有气势!”

“《千里江山图》太震撼了!”

…………

2月12日,春节假期,河北博物院北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以下简称“特展”)现场人头攒动,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作为河北博物院近年来举办规模最大、展出展品最多的展览,特展通过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的方式,将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以打样稿形式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春节假期期间对外开放的不只有北区的特展。博物院南区是由《石器时代的河北》《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名窑名瓷》等常设陈列组成的三层展厅。漫步于南区展厅内,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让河北文明史变得可感、可触。

“河北博物院主院区由南、北两个区域组成,共有藏品21万件。置身其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博物院建筑之巍峨,还能领略到藏品之丰富精美。这更让人感慨70多年前博物馆初创时的不易。”河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谢荣泉说。

时间回溯到1950年6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成立,正式开启新中国河北文物保护的征程。当时的省文管会除开展文物收集、考古等工作外,还负责博物馆建设工作。

1953年4月,河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馆址位于保定市古莲池院内西南角松鹤园的灰砖二层小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建设的第一座博物馆。

初创时的省博物馆只有4个展厅、11名工作人员,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藏品寥寥无几。为了推进相关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征集文物,以丰富馆藏。

省博物馆先是接收了省政府、原冀南行署、原冀中古物保管委员会在战争年代搜集的文物1000余件。

1954年,省博物馆又接收了位于北京下斜街的直隶同乡会畿辅先哲祠收藏的直隶名人遗物300余件以及古籍图书600余册。同年,省文管会在曲阳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造像,除100余件送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外,全部入藏省博物馆。热河省撤销后,省博物馆又接收原热河博物馆文物2000余件。

自1956年开始,为贯彻首届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精神,省博物馆开展了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物资料的征集工作,共征集相关文物资料1万余件,同时在民间收购了大量流散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博物馆建馆初期,受张伯驹等爱国人士向国家捐献文物的影响,省内外爱国进步人士不断向省博物馆捐献私人收藏的文物。其中,刘秀臣先后两次共捐献清版和民国版省志、县志及其他古籍234种、文物60余件、古钱币2622枚。马本斋的家人捐献了马本斋的图章、军刀、指挥棍和马母被捕后坐过的小推车。爱国民主人士谌厚慈捐献书画220余件以及数千张碑帖、墓志拓片等。

1964年,是省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当年,省文物工作队拨交给省博物馆出土文物1万余件。“这批文物为省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时代跨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地域涵盖了全省范围,从时间上到空间上均为馆藏文物打下了坚实基础。”原河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周筠介绍。

同年,省博物馆还清理和入藏了闻名海内外的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瓷器窖藏。这个窖藏出土了10余件元代瓷器,包括青花瓷器、蓝釉描金瓷器和枢府釉瓷器,可谓件件皆精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窖藏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器型硕大,发色浓艳,装饰繁复精美,烧制工艺高超,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

它不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宝级文物,也是如今河北博物院的“十大珍宝”之一。

在不断丰富藏品的同时,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建馆初期,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先后举办河北省出土文物展览、历史文物展览、河北省农业七年成就展览、革命文物流动展览等。

到改革开放之前,省博物馆通过征集文物、举办陈列展览,初步建立了河北文物藏品体系,培养了一批博物馆研究和管理人才,获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宝”之一——长信宫灯。 河北日报资料片

从借馆展出到形成体系

1982年,省博物馆迁至石家庄,办公室位于石家庄市高柱村南文博大院。由于没有自己的展馆,搬迁初期的省博物馆只能借用河北省展览馆的场地举办展览。

“当时,省博物馆刚从保定迁过来,借用了省展览馆的四个展厅,其中两个展厅用作展览,两个展厅用作文物库房。”198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周筠到省博物馆工作,她对于这段4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

1968年建成的省展览馆,建筑风格仿照北京人民大会堂,其廊柱环绕四周的设计不但丰富了建筑造型,体现了建筑物高大、挺拔的气势,也有利于防震。在建成后很长时间内,省展览馆都曾是石家庄的地标建筑。

省博物馆租用省展览馆展厅后,先后举办了《汉中山靖王及王后墓文物》《清代皇帝皇后生活文物》《秦始皇兵马俑》《河北省古代科学技术文物》等展览,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

1986年12月10日,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原省文化厅关于省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决定撤销省展览馆,将其合并到省博物馆。

1987年10月1日,省博物馆开放典礼在石家庄举行。

“那天场面很热闹,人们打出了‘热烈庆祝河北省博物馆开馆’的条幅。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周筠回忆。

合并后的省博物馆展厅面积从此前的1300平方米扩展为10000平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馆舍陈旧狭小等问题。在开放典礼当天,《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满城汉墓复原陈列》《馆藏书画、文物珍品》4个陈列和《祖国在我心中》展览也向公众同步开放。

省博物馆从此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省博物馆的藏品收集和历史资料的搜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世纪80年代末,交通工具还不发达,也没有网络,要搜集资料常常得往村里跑。我和同事一般先坐公共汽车到县城,再租辆自行车骑到村里找。”回忆当年搜集清初思想家颜元相关资料时的情景,周筠感触颇深。

满城汉墓文物,是这一时期省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入藏。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王后窦绾同坟异穴的两座巨大的洞室墓,该墓发现并发掘于1968年,出土文物1万余件。其中,刘胜夫妇的两件金缕玉衣是我国发现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玉衣,与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一同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些文物出土后,一直由发掘单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管,20世纪80年代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管,于1987年划归省博物馆。

1994年下半年,省博物馆整修工程启动。在馆舍维修方面,重新喷涂、粉刷了主楼内、外墙,修建了东部通道,制作了大型雕塑“双翼神兽”和“燕赵古韵”“太行忠魂”两幅大型锻铜壁雕。在陈列展览方面,制定了包括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的一个完整的陈列体系。

1997年7月,《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对外开放,展览面积1300平方米,内容分为历史、疆域、都城、宫室、田猎、征战和王陵7个单元,通过230余件文物,上百件照片、文献、壁画及部分复原场景,生动地展现战国中山国曲折的历史、精美的文物、豪华的宫室、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特色和巨大的国王陵寝。

1999年,省博物馆举办了《河北省文物事业50年成就展》,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文物工作的突出成就。

2001年1月,《古代河北》《近代河北》两个陈列同时开展。修改后的陈列更加突出了河北地方特色,选用了大量文物精品展示河北历史的闪光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河北历史与文化的平台。

2002年,省博物馆举办《当代河北》大型展览,宣传了河北省经济建设成就。至此,省博物馆《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陈列体系得以完整实施。

2023年7月航拍的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供图

从博物馆到博物院

进入21世纪,到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数逐年增多,原有的馆舍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展览需求和观众人数。200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改扩建河北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扩建部分总建筑面积33100平方米,总投资6.28亿元,设计上追求新旧二馆完美统一,同时表现时代精神。

新馆的设计巧妙地采用了与老馆相似的“中”字形平面布局,实现了新旧建筑之间的顺畅过渡。连接新旧两馆的是一个装有玻璃顶棚的宏伟阳光大厅,这个大厅不仅能够展出高大的展品,而且在外观上将新老建筑的二楼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如今的河北博物院南区,便是经过扩建的院区。

在省博物馆改扩建过程中,另一项重要升级也随之而来。

2012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四个机构合并组建为河北博物院。

由“馆”到“院”,一字之差,却蕴含深意。

在文博业内,博物馆一般指单体建筑,博物院则多为建筑群,突出整体环境和规模。此外,除展览、展示功能外,博物院的研究功能也更强。

2013年6月8日,落成的新馆试运行开放。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举行挂牌仪式,并正式对外开放。

新组建的河北博物院不但在硬件上得到了升级,藏品数量也更加丰富——随着省民俗博物馆的合并加入,民俗博物馆所藏宋代钧窑天蓝釉唇口盘、明永乐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以及一批明清瓷器和玉器精品悉数并入河北博物院。

此外,省民俗博物馆成立后,还成系列征集了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现代民间工艺品,如易县绞胎陶瓷、蔚县剪纸、香河珐琅、王习三内画鼻烟壶、郭氏铁板浮雕画以及泊头火花和民国老月份牌等。

在确立河北博物院建制过程中,博物院文物保管部门还接收、登记了省文物局统一组织的全省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出土的11472件文物。这批文物时代跨度大、地层可靠、种类丰富,其中许多文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都很高。如赞皇李氏家族墓地出土的成批多品类、高质量的北朝青瓷,证实在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烧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丝毫不输于南方青瓷。

在展览方面,新建成的河北博物院也进行了更新与整合。

自2013年新馆试运行以来,河北博物院陆续推出十大常设展览,分别是《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和《“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这十大展览共展出馆藏精品文物5000多件,充分展示了河北省文物资源的结构和优势,代表了河北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彰显了燕赵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特色。”谢荣泉表示。

除院内的常设展览外,河北博物院还利用精品文物打造《战国中山国文物展》《汉代王室文物展》《河北曲阳石造像艺术展》《河北民间艺术三宝展》等原创展览,推广到全国20余个省市级博物馆,并赴国外展出。这些展览交流活动,满足了广大观众高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提升了河北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影响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河北博物院不断推动展览数字化,目前河博官网和微信平台数字展馆已上线“360°全景展厅”40余个。此外,河北博物院还不断更新馆内展陈多媒体设备,增加全景展厅展示设备、高清三维互动设备、AR眼镜等多媒体交互设施设备,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交互体验。

如今,河北博物院已走过71年发展历程。面向未来,这座文化地标将继续在展现河北文化积淀、打响燕赵文化品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崔大伟)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