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钱那些事儿,初学者必读!

恨竹聊文化 2024-03-15 09:57:36

圆形方孔钱,它起源于圆钱(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国铸),其形式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方便携带(可以用麻绳通过中间方孔将铜钱穿成一串,其实比今天的硬币携带方便),因此一直沿用至民国(民国通宝)。一、各部位名称我们从中心向外开始介绍方孔钱各部位名称。中间的方孔我们叫它为“穿口”,将穿口“围”起来的边我们叫它“内郭”,接着是钱币主体:字。字所在的那个“平台”叫作“地章”,地章再向外为钱币的“外郭”或“外缘”,与 外郭垂直的那面叫“边道”。具体请见下图。

我们在认识古钱币时,往往通过一些明显的区别来分类。例如以通常的穿口大小为基准分类:比通常的穿口小的叫“狭穿”,大的叫“广穿”。详见下图,中间的是正常大小的穿口,左边的是狭穿,右边的是广穿。

还有以外郭(外缘)分类,分为宽缘(阔缘)和细缘(窄缘),道理与穿口分类类似,详见下图,左边的是细缘,中间的是正常的,右边的是阔缘:

二、钱币的记号古人担心我们这些后代收藏古钱币时太枯燥,因此在钱币上加了很多星星、月亮、叉子、竖、甲痕等等(哈哈,开个玩笑)。其实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加这些符号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星”?就是面或背的地章上突出一个圆点,详见下图嘉庆:

左边嘉庆的星在穿口的上方(或背面的上方),因此我们叫它“穿上星”或“背上星”,那么右边的在穿口下方,同理叫它“穿下星”或“背下星”,星的位置有很多,比如宋钱,星在背面的上下左右都有出现。月,就是类似于一弯月牙的记号。开元通宝中月亮是出现最多的,上月、下月、左月、右月等等,一枚钱币同时有上月、下月都是常见的,甚至还有同时四个方向都有月,看来月亮深受铸币者喜欢。下面图就是穿下俯月。

星、月是最常见的记号,其它记号基本类似于星月,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三、钱币文字含义钱币正面的文字,唐朝后大多数的都是皇帝的年号。其中,北宋皇帝的年号最多,因此钱币种类也很多,例如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就有6个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靖康,对应的钱币面文:圣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靖康。宋朝之后的朝代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通过钱币的面文就知道是哪个皇帝造的。

有的钱币背面也有很多文字,比如唐朝会昌时期铸造的开元通宝等。虽然各个朝代钱币背面文字种类很多,但其所代表含义无外乎以下几种:铸造地点、铸造时间、铸造钱局、钱币面值、祝寿吉语。例如:会昌开元通宝背京,就是长安造;南宋淳熙元宝背上十就是淳熙十年造;明朝天启背工字就是工部钱局造(清朝钱币也与此相同,之前的文章介绍过);明朝崇祯背二字就是二文钱。详见下面几枚钱币图:

清朝出现了一些给皇帝、太后祝寿发行的吉语“纪念币”,背面有福福、福寿、寿寿、万寿无疆等等吉祥的字,这些基本上都是四川造钱局造的。此类钱币深受收藏者喜爱。我没有这类的钱币,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下“光绪福寿”“乾隆万寿无疆”等,就能看见此类钱币。

四、钱币“面值”

大家都知道“一文不值“这句成语,这里的一文就是铜钱里的最小“面值”的钱币。我们通常见到的小个钱币都是一文,直径大多在27mm以下(清朝顺康雍三朝除外)。当然有一文也会有其他面值的钱币。下面就说说宋、明、清三朝。

明朝时期也有类似于宋朝所铸有记值背文的钱币。例如:洪武通宝背一钱(1文)、二钱(2文)、三钱(3文)、五钱(5文)、十一两(10文);嘉靖十一两;万历折二;天启十一两;崇祯背二、背监五、户五等。下图为明朝一文钱与两文钱的对比:

清朝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大多数均为一文钱,钱币直径比较大,基本在25mm~29mm之间。顺治沿用明朝记值,比如顺治十一两。雍正也有折二(直径30mm以上),印象中只有宝黔局铸过,非常稀少。乾隆年间除了开炉大钱、宫钱(直径27mm~29mm左右)外,均为一文钱。到了咸丰年间,出现了很多种面值的钱币:一文、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1000文)。面值种类多的令人惊叹!下图为一文、当五、当十的对比图(工部源局造):

来源网络,如遇侵权问题,请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2 阅读:130

恨竹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