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审核将帅名单时,划掉了二野的“三号人物”:他不授衔为好

近现代史源 2024-09-04 16:30:54

1948年的一天,一位来自部队的同志前往野政组织部执行联络任务,途中在宁静的村落边陲偶遇了一位朴实的马夫。马夫热情地表示:“这村里没有门牌,路不好找,就让我带你过去吧。”这位同志满心感激,便随马夫踏上了前往组织部的路。然而,当真相揭晓,得知这位马夫竟是部队中举足轻重的3号首长、也即二野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时,他不禁大惊失色,眼眶几乎要因震惊而湿润。

与此同时,野政组织部的警员们正焦急万分地议论纷纷:“首长怎么又不见了?”刚刚这位马夫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后来被誉为“老妈妈”的张际春,一位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被毛主席亲手从名单中划去的重要人物。为何会有如此亲切的别称?他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玄机?

“老妈妈”张际春,是二野大军的副政委,职务、地位仅次于刘邓首长,是妥妥的三号人物。他生于1900年,自幼聪明,七岁起便踏入私塾,于永福小学启蒙,后升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更有幸聆听过毛主席的演讲。他不仅在教育领域深耕,还积极参与农民运动,甚至涉足女子师范的教育工作。1928年,他毅然投身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同年四月,他踏上了井冈山的土地,凭借出色的组织与领导能力,在群众工作中大放异彩。

张际春不仅在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他还是一位极具文艺情怀的领导者。他曾自编自导讽刺剧《庐山之雪》,连罗瑞卿都亲自上台献艺,这股“文艺风”在部队中蔚然成风。他鼓励学员们利用闲暇时间创办战火墙报、编辑校刊,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战士们的思想觉悟,让军旅生活更加生动多彩。

长征途中,张际春紧随红13师步伐,后又在红军大学担任要职,与刘伯承、朱德等并肩作战,共同维护部队的团结与稳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与罗瑞卿携手,率领数千名师生东渡黄河,历经千辛万苦,突破重重封锁,成功将学校转移到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正是这段时光,让他赢得了“老妈妈”的亲切称号,因为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毫无领导架子。

张际春的老妈妈作风,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他常将自己的马匹让给体弱的同志,自己则赤脚步行,与战士们共同克服艰难险阻。他的谦逊与随和,让他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严师、慈母和老领导。

1941年,他创作了一首充满智慧的五言灯谜诗,诗中巧妙地隐藏了四位抗大干部的名字,展现了他的文采与智慧。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是以普通士兵的标准要求自己,与警卫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毫无架子的作风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与爱戴。

张际春还曾提出“一个庙里几个神”的谦逊之言,他深知自己虽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态度。在部队中,他始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然而,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的名字却被毛主席亲手划去,伟人提出,张际春这种情况的干部,先不授衔为好。原来,早在1954年,他就接到了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任命,这意味着他将告别军旅生涯,投身于新的工作岗位。面对这一重大的职业转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国家需要,放弃了个人的荣誉与利益。

张际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10 阅读:8687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