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标准评价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量子引力答案是什么?

高级物理知识 2024-04-30 06:39:20

用艺术标准评价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量子引力答案是什么?丨解读21世纪终极理论之梦

图⽚来源:Netflix美剧三体

第一季第五集,三体人介绍质子计算机的高维展开,在电视剧里头被描绘成卡拉比-丘流形的低维投影

#01降维打击,升维革命

科学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与哲学,宗教,艺术密不可分。

早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文艺复兴先驱,天主教红衣主教Nicola Cusano提出运动的相对性——被现代科学史学家认为是相对论的开端开始,中世纪的科学家们⼤部分同时都是神学家,哲学家。

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艺术家,15世纪的里昂那多.达芬奇除了在艺术技巧和理论上开拓性的创新外,更以发明家著称于史,在几何、机械、地质、气象、宇宙和数学上颇多研究。而欧洲中世纪的师徒传承关系,时至今日演变成了科学领域doctor of philosophy(Ph.D)的哲学博士传承关系,在mathematics genealogy数学谱系上,追溯一些当代物理学家的博士导师,可以一直上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

在这一刻,先哲时代的飞翔跨越,高文艺复兴时期创新革命的氤氲蒸汽,依旧是今⽇理论物理学界的品味和标准。而今日西方科学与技术的分界,远比中国要泾渭分明,也来自于此。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科学是文艺哲学宗教等高度抽象领域的延伸,而技术来自早年实用的工艺,匠人精神。

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早期的生涯可以十分奇特,在博士学位之后,他们会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停留几年,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他们才会定居在某并建立自己的团队。这期间他们会致力于三个范畴:

-学习新的技能

-寻找新的灵感来源

-构建独立性而艺术家

(画家,作家)也会走同样的道路,这也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部分摘自Fabio Maltoni 天主教鲁汶大学理论物理教授演讲

#02标准模型之外的新世界

研究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领域,是理论物理学界最具有想象力的行业之一,位于超弦正式理论和实验观测(例如加速器,低能探测实验和天文学)之间承上启下的交叉口。

上个世纪80年代起,超弦界在纯理论范畴经过了20多年的动荡兴衰,成败革命,长足发展,奠定了今日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框架。但在最近的十余年,随着大加速器和众多探测试验的运行,排除掉了诸多超弦的预言,引力波的观测,也依旧满足100多年前的广义相对论。超出经典引力理论和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依然渺无音信。

指引我们前进的,除了继续推进试验的进展,最重要的,还有历史的启迪和反思,以及理论物理学家对于模型和方向如同对于哲学艺术般品味。

如果我们反观西方哲学史和艺术史,不难发现这些历史的演变,与超弦这一纯理论学科的几次革命的相似性。深入超弦的两次革命,有一个命题贯穿始终:

对于非微扰深⼊理解,而进一步产生的重大突破概念:对偶(duality)

让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超弦这段历史,上世纪80年代前,对于QCD强子态这一非微扰现象的研究导致了弦论的诞生。随后人们发现了使用1维弦来作为基本物质单元,相比于场论中0维的点基本作用单元,可以回避掉无穷大发散的问题。这一从点到线的升维过程,正与20世纪哲学界的分析哲学中的升维解构不谋而合。

一次革命始于80年代初,在经过了基本弦理论的搭建,以及弦论散射的微扰计算,特别是费米子这个另一自由度超对称的加入,这一系列研究之后,对于QCD强相互作用非微扰区的S对偶的理解, 正式开启了超弦的在微扰-非微扰,不同维度上的对偶革命。在不同的极限下,不同框架的理论纷纷涌现,这些理论之间互成对偶,相互关联,这一过程不是多级展开的逐级多圈修补,而是具有框架性的创新解读。

升维解构这一过程,贯穿超弦发展历史的始终

时间来到90年代中期,从Polchinski的D膜革命开始,超弦理论迎来了又一次的升维。基本自由度不再是1维弦,而是有2维甚至多维的膜,一起构建了理论中微扰和非微扰区域的不同繁茂现象。而接下来的Matrix model,更是利用D0brane,这一点结构的基本单元,可以构建强关联下的当时认为的万物理论11维度下的M-theory。这一低维构建高维的过程,更是完美诠释了哲学中的解构。最终集前几次突破以及黑洞表面积墒研究之大成,全息holography原理诞生,启发了诸多交叉学科的应用发展。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20世纪前后的哲学史和艺术史:

19世纪的黑格尔完成了哲学中认识论的发展,从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到通过认识论这一新维度的完成统一。而20世纪的哲学由维特根斯坦完成了从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这一解构,而从语言文字这一新维度,实现了哲学的重新建构。

19世纪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逐渐抽象化,从马蒂斯的张扬色块,到毕加索的解构人物,再到抽象派的彻底抛弃具象,艺术史上同样面临着巨大动荡革命。而《泉》的作者杜尚的出现,打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的理念上升了一个维度。

超弦理论这一纯理论的历史发展,在高度抽象的层面,与哲学与艺术的思潮不谋而合。

那么这些对于新物理模型的构建和选择,又有怎样的启发呢?新物理模型的“品味(taste)”又是什么?

感谢超弦界的进展,新物理学界的模型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与大统一理论一脉相承的微扰超对称, 以及基于强相互作⽤的复合Higgs 理论(composite Higgs)(基于解构deconstruction的小Higgs理论(little Higgs)也同此)。

粗看起来,大统一场论超对称似乎拥有着更加宏大的叙事,但我们对于非微扰强相互作⽤认识的缺乏,让低能理论中回避掉了所有非微扰问题,同时也拒绝了在高能标下的框架性的创新,这一理论是否过于局限且方便呢?非微扰性质的核心起源于Nambu的对称性动力学自发性破缺理论,系统可以通过动力学产生另外一个完全不同于微扰展开的非微扰解,使得在同一模型下系统实质具备不同的可能性。比如,强相互作用的复合Higgs理论认为新物理被禁闭在Higgs这一粒子中,在低能下鲜少现象,而与全息对偶这一框架性创新紧密相连,更包含有更高维度的信息,虽然简单但似乎有着更具品味的解读。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的理解,依然十分有限。圈图计算以及超对称唯象学基本都是基于微扰,逐级展开的微扰量子场论。而涉及到非微扰区,处理办法虽然多种多样,Dyson- Schwinger方程,泛函重整化群,格点lattice以及全息QCD等有效模型,其中Dyson-Schwinger方程在场论的基础上延续了Nambu的做法求解运动方程的动力学,是对场论方法的一种继承和延伸。这些方法各自从场论上游试图改革方法论,也各自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对于QCD的一圈两圈三四圈的微扰论处理方法,自然有其实用性。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科学史,17世纪当年绵延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被人们所熟知。在地心说和观测不符合的时候,人们通过加入一圈又一圈的本轮的方式进行计算,希望符合天文观测实验,直到后期本轮加到几十个之多。最终经历了一番⾎腥历史,终于日心说诞生。

那么新物理模型的品味究竟是什么?大的科学乃至哲学艺术的进展,都与某种革新性密切相连,也许我们从以上历史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03沼泽地(swampland)还是景观地(landscape)?

图⽚来源: Harvard University, High Energy Theory Group website.

80年代的超弦一次革命,留给我们的至今仍在继续的课题就是landscape(景观地),主要描述高维空间真空能的分布和涨落,被称为“景观”。一次革命的结果认为,高维空间通过不同的紧致化, compactification,可以得到我们低能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但同时早在90年代人们就意识到,这样得到的真空解的数量极为庞大,具有极多的选择任意性,高达至少10^500数量。

那你相信我们的世界是这10^500个真空解的一个么?还是由于对于量子引力的不完备理解?

时至今日,依旧有人在延续30年前未竟的事业,大海捞针般寻找我们的真空,这真是一种往事不肯随风的情怀加成,期待着更加接近那个结果。

往日的景观地,变成了沼泽地swampland,对于高维空间真空能及真空势的平坦还是起伏做出猜测. 对于UV理论的猜测,进而限制低能世界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依旧在进行。这一研究可以独⽴于紧致化compactification存在,只是通过几条简单的来自黑洞物理或者暴涨相关的假设,也许具有更多的可靠性,但这一切都是猜测conjecture。

从今天到未来的某一天,超弦理论对于新物理的贡献,也许可以用Randall-Sundrum 模型作为最好的例子之一,受超弦升维解构的启发,开启了我们对新物理世界想象力的大门。

#04为什么全息原理是量子引力?

图⽚来源:Kenn Brown, Mondolithic Studios, scientific american

来自超弦二次革命的丰厚遗产,全息原理似乎是那个更接近量子引力的答案。全息这一概念起源于光学,在低维度的平面投影屏上包含3维世界所有的信息。而将高维度的量子引力理解成更低维度表面上的强耦合场论,这一对偶形象的借用了全息这一概念,再一次的契合了超弦界在高度抽象层面的革命性。

#05正定性(positivity)与幺正性(Unitarity)

正定性来自于一个经典的散射命题,与因果律紧密相连,幺正性来自于量子力学几率守恒。

秩序世界的基石就算到了创世纪的能标下,也许也不会崩坏,但自然界可以远超我们的想象,就像在广义相对论中,黑洞周围速度的可以远超平直时空光速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处理正定性,还是幺正性,高能世界很可能是非微扰的,非局域的,基本的自由度都会发生改变。仅仅从微扰出发,很难说真正靠近那个答案。

#06黑洞和引力波告诉了我们什么?

21世纪观测的进展让人欢欣鼓舞,备受启发,我们看到了黑洞,也看到了引力波.

观测技术和计算科学的发展,是20世纪的人们远没有想到的,科学发展总是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这也许就是科学这一学科,神性divine的一面。

21世纪充满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给予自下而上的启迪,理论哲学层面的革命,革新下游学科的认知。下一次的升维解构革命,又会在哪里?

作者介绍

孙斯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唯象学,弦理论的唯象学,宇宙学,以及一些量子场论和有效场论的运用。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2024-05-09 21:01

    时空构造越复杂维度越高级,而维度越高级思想越复杂。

高级物理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