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降负债”的口号取代了销售规模的目标、“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要求取代了拿地的指标,在3月中下旬内房股召开的业绩会上,房企的披露重点正在发生着转变。
目前,除了依旧陷入停牌、延发年报的地产开发商,截至今年3月31日,内房股已经完成了2023年的年报披露。从年报中可以看出,在这个“寒冬”中,努力销售、积极回款、削减支出、压降负债、大力“囤”钱成为房企“活下去”的“标配”。
压降有息负债,看重经营性现金流
从2023年已公布的房企年报来看,压降负债,主动缩表,成为房企自救、转型的共识。
以头部房企万科为例,截至2023年年底,万科的总负债约为1.1万亿,比起前一年,有近1400亿的降幅。同时,万科也提出了2024-2025年,将万科的有息负债削减1000亿元以上,即从目前的约3201亿元降至2000亿左右。
不只是万科,“缩表”是活下来房企的集中动作。过去一年,融创中国、旭辉控股、龙湖集团、新城控股的有息负债分别压降了205.9亿元、161.69亿元、154亿元、142亿元。
压降负债的同时,在手现金成为房企安全的保障。在去年,多数头部房企在业绩会上特别强调了经营性现金流这一指标,通过凸显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来表现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比如万科强调其经营性现金流连续15年为正,新城控股连续6年为正,龙湖集团整体经营性现金流首次为正。
从在手现金来看,2023年,现金超过千亿的内房股房企有两家,分别是华润置地和中国海外发展。其中,华润置地手握1126.75亿元现金跃居榜首,成为“现金王”;中国海外发展以1056.3亿元位列第二。万科2023年手握现金969.43亿元,位居现金榜第三位。同时,部分出险房企比如世茂集团、旭辉控股、龙光地产、中梁控股的在手现金也有百亿元的规模。
为了“囤”钱活下去,部分出险房企暂停了拿地。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销售百强房企之中,2023年有近五成企业投资停滞,但仍有25家房企拿地金额超过百亿,以央企、国企为主。
高管月薪降至1万,50万地产人黯然离开
在今年众多房企的业绩会上,万科备受关注。从内房股的表现来看,万科在营收上仍然排名第一位,以4657.39亿元蝉联内房股“营收王”;华润置地以2511.37亿元居第二,中海以2025.24亿元位居第三。但是,在利润排名上,万科则落后于华润置地、中海位列第三名,实现净利润204.56亿元,与第一名华润373亿元的净利润有超百亿元的差距。
基于万科净利润下滑超4成,在今年的业绩会上,郁亮作为董事会主席带头降薪,只领取每月税前薪酬1万元。
同时,自2023年年报披露之日起,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监事会主席解冻自愿领取月薪税前1万元。另外,2023年,在该公司全职工作的8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放弃2023年度奖金。
高管主动降薪,一是向外界表态“同甘共苦”的决心,也是实实在在为上市公司节省了一笔人力成本的开支。比如,2022年,郁亮的年薪393.5万元,如今再次降薪至年薪12万元,同比下降了97%。
当然,万科并非首家高管自愿降薪的头部房企。去年12月,另一地产巨头碧桂园也曾有类似的举动,核心管理层中的杨惠妍、莫斌、杨子莹、陈翀,主动降薪至月薪1万,即上述四人的年薪分别从37万元、300万元、200万元、37万元,下降至12万元。
不只是高管减薪,缩减人力成本更是成为房企在风浪之中的自救动作。2023年整个地产行业处于下滑态势,各大房企基本都通过优化等方式减员,员工数量大幅减少。
从披露的年报数据可以得知,2023年,融创、招商蛇口、龙湖的员工数量都减少了超过5000名,金地集团的员工数量也减少了3261名。
从整个行业来看,据可研智库测算,2023年中国地产开发从业人员在160万人左右,较2021年峰值210万人来看,2023年有近50万地产开发人员被迫或主动离开地产行业。
反映在房企年报中,融创中国在去年的行政开支为54.94亿元,相比于2022年的69.83亿元减少了21%。而旭辉控股对行政开支的削减更为明显,其去年一年的行政开支为21.02亿元,相比于2022年的36.12亿元减少了41.8%。
开源节流,在一轮更深的调整之后,希望“轻装上阵”的房企能够实现“活下去”的目标。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