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场上,一个戴手铐脚镣的人在绝望中哭喊着:"明天,我就要'上路'了。"这个人正是2007年7月10日在北京被执行死刑的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
郑筱萸被确认犯有受贿和玩忽职守两项罪名,最终被判处死刑,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因腐败被处决的正部级高官。他的结局不仅震惊了整个国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临终前,郑筱萸留下了一封令人深思的遗书,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对中国反腐倡廉事业提出了一些看法。这封遗书被刊登在《教育纪检监察》2008年第7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从一个普通的"赤条条的小男孩"到一个权力滔天的部级高官,郑筱萸的人生经历堪称"成功"。出生于1944年的他,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在1997年至2006年间担任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重要职务。在这段时间里,他大肆贪污受贿,非法获得了649余万元的巨额财富。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背离了自己的初心,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身为一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要领导,郑筱萸本应该严格执行监管职责,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然而,他却擅自降低了药品审批标准,导致一些假冒伪劣药品通过审批而流入市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他的纵容下,数以百计的无辜群众因服用这些假药而丧生。这些冤魂的血迹,将永远沾染在他的灵魂之上。
2006年,郑筱萸的腐败行径最终被中纪委发现并"双规"。在被侦查的过程中,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罪行。然而,即使在临死前,他也依然觉得"量刑过重"。这种态度反映了他至死都未能真正反省和悔改自己的错误。
当一审判决下达时,郑筱萸首先感到"震惊",因为他从未想到自己这个"部级官员"会因"玩忽职守罪"而被判处死刑。他心中不服,认为这是"量刑过重"的结果。但令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舆论却一片叫好,大家都"咬牙切齿地鼓掌欢呼"。这引发了他的深刻反思:原来自己手中的权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自己的"行政不作为"造成了如此惨重的后果。
郑筱萸最终意识到,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民愤,并非因为他贪污腐败的金额有多大,而是因为他所在的部门和岗位过于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认为,如果自己在其他"局级或部级岗位"上贪污,即使金额更大,也未必会有如此结局。"我的悲剧"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官不要当重要岗位上的官,权力越大越不好当,一定要负责任。这番反思道出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所在。
对于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归路,郑筱萸最后悔的是当初选择从政。他认为,如果自己一直从事生物方面的业务工作,而不是进入政坛,或许现在早已经成为教授,依然过着体面且安康的生活。这番感慨无疑也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
临终前,郑筱萸在遗书中表达了对死后世界的恐惧。他担心自己将如何面对那些被自己的玩忽职守所害死的冤魂,并祈求他们能够原谅自己。这种恐惧和自责凸显了他内心深深的愧疚和悔恨。
郑筱萸的最后陈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反腐教训。作为一名部级高官,他本应该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然而他却沦为贪腐分子,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他的悲剧折射出权力腐蚀的严重后果,也再次证明了中央反腐决心的坚定。
从郑筱萸的遗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官内心的挣扎和反思。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给无辜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内心的悔恨和痛苦,无疑令人感同身受。同时,他也 clear地认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感到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不安。这种赤裸裸的自白,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郑筱萸遗书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他认为自己的量刑过重,以及对为何会落到这种地步的一些认知偏差。但这些反而更能体现出他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在濒死之时,必然会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和想法,郑筱萸的遗书正是这种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
从整体上看,郑筱萸的最后陈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是权力腐蚀的严重后果。郑筱萸从一个普通小伙子成长为部级高官,权力和地位越来越高,但他却沉沦于贪腐的深渊,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这一悲剧性的结局,无疑是权力腐蚀的典型代表。
二是责任心的重要性。郑筱萸之所以会遭此下场,根本原因在于他缺乏对自身岗位的责任心。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他竟然放任假药泛滥,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威胁。这充分暴露了他对公共利益的漠视和对职责的玩忽。
三是反思的价值。即便在濒临死亡的关键时刻,郑筱萸依然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他痛悔当初选择从政,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和恐惧。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之,郑筱萸的最后陈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权力腐蚀、责任缺失以及自我反思的生动画卷。这一悲剧性的命运,令我们不禁感慨:权力滥用的危害是何其巨大,责任心的缺失有多么可怕。只有时刻警惕,坚守底线,我们才能避免重蹈郑筱萸的覆辙。
事实上,药厂做药就是做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