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起小条子篮儿

灵眼相加 2024-05-02 02:01:46

文/橄榄情怀 图/网络

就算在农村,人们现在也很少见到小条子篮儿了,今天我忽然想起了它。刚才仔细地在网上搜搜,才找到这几张相似的图片,勾起了我对过往的回忆,想起了那些长辈们用它回“油馍篮儿”、送米面的故事。

这个小条子篮儿各地叫法不一,有叫“笆斗篮儿”的,有叫“元宝篮儿”的,也有叫“油馍篮儿”的,大多是用柳条做成的,质地细腻,手感光滑,我小时候记得母亲叫它“小条子篮儿”。

这个小条子篮儿除了日常装豆、装芝麻、装玉米糁等精细粮食以外,还可以当“油馍篮儿”,这是一个地方的风俗,咱们可以略做说明。

当两家成就了一桩美满的婚姻,女方娘家主要的亲戚和家人,比如姑、妗、姨、姆、娘、婶等就要在女方父母的统一组织下,在端午节到六月初六之间,去新婚的小家庭“送扇儿”,送的大多是扇子、雨伞、毛巾、手绢等防暑生活用品。

等到新婚夫妻孩子出生,如果是个女孩儿,男方就要对照刚刚来送过“扇儿”的女方亲戚,用这种小条子篮儿每家回送一篮子油条,俗称“油馍篮儿”。

也由此而来,哪家生的如果是女孩儿,当别人问及孩子是男孩女孩时,孩子爷爷奶奶往往会含蓄地说“生个油馍篮儿呀!”,这是“油馍篮儿”的来历,也是这种篮子特有的使命。

除此之外,小条子篮儿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谁家生小孩儿了,亲朋好友把它当做送米面用的盛装工具。

这应该是我们老家农村七十年代前后送米面最普遍的方式了:如果是比较近的亲戚家中生小孩儿,以示祝贺,母亲就要把这个小条子篮儿盛装的小麦面粉装满、用手压实,面粉的上边再放上一层鸡蛋,鸡蛋二十到五十个不等,屋里鸡蛋不够二十个了就出去借一些回来,多了就多放,如果鸡蛋少了,也可以搭配一包一、二斤重的红糖,最后,还要在鸡蛋红糖上边盖一块三尺到五尺的花布,一份厚重、实在的礼物也就封好了;

如果是庄上邻居或者是稍微远点的关系需要送米面,就可以不用鸡蛋红糖,用这个小条子篮儿装好面粉,盖上三尺花布也就足够了。那时候农村经济条件有限,送米面几乎不用红包,这样的贺礼很有人情味儿,也很有仪式感。

如果送米面需要去的是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我就可以跟着母亲去吃一回“整场儿”。偶尔听到母亲叫我,“娃儿,去把条子篮儿拿来!”,我就会兴奋不已,看着母亲装满小条子篮儿,拉着母亲的衣襟屁颠屁颠地一起去饱饱少有的口福。

记得一次母亲擓着小条子篮儿带我去吃整场儿,一进堂屋,我看到正当门儿摆着一张大方桌,桌子最里边的位置放着一把木制的大圈椅,当时客人还没落座,我看见这个座位就说:“妈,我今晌午就坐这儿!”,母亲当着别人的面没好意思多批评我,只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不知道那个位置是当天待客时主要客人要坐的位置,但我知道我肯定说错了,并且错得很严重。

在那个少不更事的年龄,我感觉无地自容,就悄悄地溜出去钻进了别人家门口的玉米秸杆垛,整个中午再没敢出来,直到傍晚太阳落山。

缺乏正确认知、自尊心过强,我失去了一次饱口福机会,同时感恩母亲那如剑的目光,让我从中深刻理解了“找准自己位置”、为人要低调谦虚的道理,这次小条子篮儿带给我的是成长路上深刻的青涩回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今天再送米面,我们用的是或大或小的红包,送“油馍篮儿”的风俗也被弱化甚至被遗忘,这样的小条子篮儿也逐步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鲜有用武之地,但颇具时代感的小条子篮儿,帮我拾起了暖暖的记忆。

昨晚,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从衣衫褴褛到灿烂辉煌,有幸在盛世,不忘历史展望未来,以此文向祖国母亲示祝贺!(2024年4月26日)

*作者︱橄榄情怀:本名常丰硕,出生于七十年代农村,毕业于警校,本科学历,现在河南公安系统工作。「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0 阅读:0

灵眼相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