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冬天有多可怕?屯粮千斤腌菜百罐,还得砍柴一个月

小魏档案聆听历史 2023-11-01 23:52:0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小魏档案

编辑|小魏档案

严寒的西伯利亚,蕴藏着无尽的神秘,也暗藏着无限的杀机。这里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严酷的严冬中挣扎。

然而,在这片冰天雪地中,却孕育着一批顽强的生命。他们是西伯利亚的原住民,用顽强的生命力在寒冷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了上千年。

在西伯利亚漫长的冬日里,他们是如何与严寒抗衡,在孤独与绝望中找到生的希望?

一、了无生息的“沉眠之地”

西伯利亚广袤而荒凉,严寒难耐,曾被雅库特人称为“沉眠之地”。

这片土地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公里,蕴含丰富资源,却因气候恶劣而难以开发。

每年漫长的冬季,让西伯利亚处于冰封的状态,气温低至-70°C,钢铁都会被冻成冰棍。1493米厚的永久冻土层使得挖掘工作艰难重重。

尽管环境极为恶劣,但西伯利亚对俄罗斯意义非凡。

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俄罗斯重要的开发区。若将其变为无人区,资源开采和国土防卫将面临巨大困难。

因此,历史上俄国总会尽力开发西伯利亚,甚至在二战后将近60万日本战俘迁入修建基础设施。

如今西伯利亚共有约3800万人口。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留存,但严寒依然使许多人选择离开。

剩下的居民依靠一系列方法艰难地维系生计。当地居民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断电、断网等突发情况。

寒冬过后,他们便沉浸在短暂的温暖春夏中劳作,然后重新迎来冬季的挑战。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西伯利亚的原住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寒冷气候。他们会在夏季储备充足的食物,以备漫长的冬天。

许多村庄在入冬前就会人去楼空,居民搬到距离最近的城镇过冬。剩下的居民尽可能聚集生活,互相依靠,共渡难关。

为了取暖,他们会烧很多柴火,让温暖的炉火驱赶严寒。而城镇里的居民情况稍好一些,有采暖和备用发电设备。但遇到大雪封路,还是难免出现断网断电的困境。

这时,居民们就靠自己储备的食物和水源生存。城镇居民也会积极帮助受困的乡村居民,将物资运送到他们手中。

俄罗斯也在努力促进西伯利亚的开发,举办招商引资活动,希望能吸引企业到此投资建厂、开矿,创造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

除此之外,俄罗斯还会给予开发西伯利亚的企业税收减免和补贴。这些举措都在极力抵消西伯利亚恶劣的自然环境,吸引人口聚集。

西伯利亚的人烟稀少而坚韧,他们在寒冷荒芜的土地上点亮了微弱的烛火。正是这些火光绵延不绝,照亮了黑暗,使生命在这片冰天雪地中孜孜不倦地生长。

西伯利亚漫长的冬天是一场考验,但每年春天的到来,都证明了生命的顽强。

二、当地人同寒冬的“搏斗”

西伯利亚地区每年要经历长达半年的严冬。因此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采购储备大量的过冬物资。

为了应对入冬后取暖的需要,西伯利亚人家家户户都要储备足量的柴火。根据气候变化,一个四口之家在入冬后,每天需要烧柴量至少在25-50公斤之间。

这样一算,一个家庭至少要采购20立方米的木柴才够用。为了收集这些柴火,西伯利亚人往往需要提前一个月时间进行伐木作业。

在漫长的5-6个月取暖期间,一套120平米的房屋也能烧掉5立方米的木柴。

可见,劈柴几乎成了西伯利亚人冬天的主要日常工作,每隔几天他们就要花整整一天的时间进行劈柴以备取暖之需。

此外,食物的囤积也是西伯利亚人过冬的重要工作。主要的肉食来源是驯鹿,一般每个家庭会囤积5-6头驯鹿,大户人家甚至会囤积上百头。

每头成年驯鹿体重在80公斤左右,价格约合人民币1600元。

购买回来的驯鹿还需要进行繁琐的处理,包括烧开水去毛、剥皮、分割肉块等,如果要腌制成鱼子酱更是需要10天以上的时间。

仅仅依靠鹿肉还不够,西伯利亚的湖泊中也富含淡水鱼类。村民们会在湖泊结冰前组织拖网捕捞,获得的鱼获每户可以达到120公斤。

小麦、大米和豆类也是重要的过冬食物储备。面粉可以磨制主食,大米同样是主食,每户储备量都在1000斤以上。大豆可以泡发制作豆芽以补充维生素。

此外,人们还会囤积少量的鲜果,比如苹果,但是鲜果的保质期有限,40天后就会失去水分,不太适合长时间储存。

为了熬过寒冬,西伯利亚的原住民平均每户人家需要囤积上千斤粮食,外加上百个肉菜果蔬制成的罐头。

为了储藏这些过冬所需的食物和物资,西伯利亚的每一户人家都会特意打造地窖或者粮仓。大的可达几十平方米,小的也有5-6平方米。

地窖一般建在主屋的地下,这样可以利用室内的供暖系统来控制温度和湿度。如果温度过高,就打开通风口进行调节。

有的酿酒爱好者还会单独建一个小型的地下酒窖,用各种浆果酿制果酒储存。

在漫长寒冷的冬季,西伯利亚的居民通常选择待在家中。

由于土壤贫瘠,蔬菜无法大量种植,价格非常高昂,一般居民难以承担。汽车也难以在严寒中正常运行。

但是,随着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地区城镇建设的持续投入力度增加,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在逐步改善,电力、通讯等问题得到缓解,生活虽然仍旧艰辛,但已不是过去那样水深火热。

三、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没落

历史上,西伯利亚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监狱和流放地。

自16世纪开始,沙皇便将许多罪犯驱逐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步行穿越整个欧洲大陆,来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最基本的衣食都无法保障,在漫长的旅途中死亡。即使成功到达西伯利亚,罪犯们也只能在简陋的营地里度过余生,进行艰苦的劳动。

19世纪时,约有50万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但其中40万人在来时便失去了踪影。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反对农奴制被流放4年,他在笔记中记录下了西伯利亚囚犯们悲惨的遭遇。

进入20世纪后,西伯利亚逐渐成为苏联工业化的重要基地。上世纪30年代,苏联大力开发这里的资源,建设了大量工业设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伯利亚的钢铁产量是欧洲战场苏联军队的重要后援。数以万计的工人在极端天气下建设水电站、钢铁厂、煤矿等项目,创造了惊人的产值。

西伯利亚为苏联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者观点:

如今,西伯利亚往昔的辉煌业已不复存在。随着苏联解体,西伯利亚地区投资减少,经济衰退。

过去作为工业重镇的城市,许多企业和工厂陷入停产和荒废。如今的西伯利亚,远不如鼎盛时期繁荣。

西伯利亚历经沧海桑田,其命运跌宕起伏,见证了这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面貌。

0 阅读:0

小魏档案聆听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