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14:他与大英帝国的恩怨终于了结,而且手段极狠

巴巴维维 2024-07-06 11:05:28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14:他与大英帝国的恩怨终于了结,而且手段极狠

1945年1月7日,当阿登战役接近尾声时,第21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利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他当着记者的面发表了这样一番讲话:“……接着局势开始恶化。但盟国部队齐心协力应对这一危险局面,大家都把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撇在一旁,艾森豪威尔将军命令我指挥整个北部战线。我调用了英国集团军群全部可以动用的力量……最后,英国部队迅猛地投入战斗。目前,美军第1集团军正在遭受沉重打击,而英军各师正在他们的作战地域奋勇作战……”

这段话有什么问题吗?有。

蒙哥马利在暗示——德国人在阿登地区的反击把美国人打垮了,因为“战局开始恶化”,然后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将“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撇在一旁”,将北部战线的指挥权全部交给自己。而英国部队出现在战场后挽救了美军,挽救了战局。

蒙哥马利虽然说得没那么直白,但前线的消息往往不缺少放大器。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添油加醋,他们的德国同行也趁机散布对立情绪。一时之间,“艾森豪威尔应该承担指挥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大有扳倒他的架势。

我们将时间往回拨到1944年12月16日。

那天蒙哥马利很悠闲,他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来到荷兰的埃因霍温,这一天他跟一位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相约打球。

他们刚打了一小会儿,手下就送来了一封电报,称“今晨德军在美军第1集团军的正面发起了强攻”。蒙哥马利立即结束了休假,返回自己的指挥部。他在那里得知,美军第8军的防御地段已经被冲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局势的确如他后来所说的“迅速恶化”。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亲自给蒙哥马利打电话,宣布将美军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除第8军)划归他指挥,并要求蒙哥马利立即接管部队,在战线北翼阻止德军西进。

12月20日,蒙哥马利来到美军第1集团军的司令部。他所说的“局势恶化”到底是什么样呢?在他来之前,美军第1集团军司令霍奇斯已经命令第7装甲师驰援马斯河以东的圣维特,他们和驻守在那里的第106步兵师一道坚守阵地,整整迟滞了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三天。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美军第18空降军在他们身后构筑了新的防线,而且霍奇斯还在马斯河西岸部署了3个师。

在看到局面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后,蒙哥马利当面对美军第1集团军的表现给予了肯定。为了加强德军突破地点的防御,蒙哥马利把自己最信赖的英军第30军(该军曾长期跟随蒙哥马利征战)调到了马斯河防线当面。

其实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击是一场瘸腿的进攻。希特勒战前集结了两支突击部队,分别是北面由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南面由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

曼陀菲尔的部队进展顺利,他们一路西进,逐渐逼近马斯河。但北面的迪特里希遭遇了一系列挫折——部队因为缺少补给,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集结,各部最终不得不分批投入战场;迪特里希没有规划好行军路线,导致部队刚出发不久,就陷入了严重的交通堵塞。无奈之下,全权指挥这次反击的莫德尔只好把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部分主力调到了南翼。

所以说,盟军在北翼的威胁并不大,很快就结束了那场蒙哥马利口中的“混乱局面”。

而在之后的行动部署中,蒙哥马利打得十分谨慎。艾森豪威尔曾多次催促他主动进攻,以便跟南面的巴顿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将突入盟军防线的德军后路切断,但蒙哥马利直到他召开新闻发布会前才开始行动。

蒙哥马利想干什么?他在跟艾森豪威尔讨价还价。

自从1944年9月1日艾森豪威尔完全收回地面部队指挥权后,蒙哥马利就耿耿于怀,他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权力。

新年到来的前夜,蒙哥马利给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写了一封信。与记者招待会上的遮遮掩掩不同,他在这封不会公开的信中慷慨陈词,大声批评艾森豪威尔和他领导的西线盟军总司令部在诺曼底登陆以来所犯的种种错误。并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结论——艾森豪威尔应该对阿登地区的战局负有主要责任。在这封信的末尾,蒙哥马利毛遂自荐,宣称他希望得到地面部队的全部指挥权,并一一列举了自己能够胜任的理由。

艾森豪威尔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立即跳起来抗争。此时的他经过与英国人无数次的较量已经不再生涩。英国广播公司在推波助澜,声讨艾森豪威尔的势头此起彼伏。而在关键时刻,美国陆军总长马歇尔给他送来了决定性的支持,他告诉艾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作出任何性质的让步。你将得到我们的完全信任……如果你作出让步,将会在国内引起极大的愤慨……”

手中握有王炸后,艾森豪威尔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写了一封信。信中他首先自我肯定了西线盟军司令部在过去半年多的工作,并强调他们的工作绝非蒙哥马利所说的那么一团糟,反而是极其出色。

随后他抱怨这样的纷争让他感到厌烦,并请求参谋长联席会议允许他亲自解决西线盟军内部的纷争。

啥意思?艾克是跟上级(参谋长联席会议)打招呼,我想清理门户啦!

艾森豪威尔没有把这封信立即寄出去,在发给马歇尔的电报中,他使用了“有我无他(指蒙哥马利)”的字眼。然后他的部下把这个意思透露给了蒙哥马利的参谋长甘冈。

蒙哥马利慌了。他清楚自己无法撼动艾森豪威尔的地位,自己之所以向对方发难,并不是要撵走艾森豪威尔,而仅仅是拿到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当艾克决心破釜沉舟时,蒙哥马利只好低头,向艾森豪威尔递交了一封态度极为谦卑的道歉信。

艾森豪威尔没有赶尽杀绝,因为他的敌人并不是蒙哥马利,而是躲在齐格菲防线后面的德军。

一场火爆的交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化解了。

1945年1月底,盟军在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召开会议。会上艾森豪威尔拿出了自己的新方案——鉴于西线盟军的后勤补给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鉴于德国在西线的防御濒临崩溃,同时鉴于德军的齐格菲防线已经向北延伸到荷德边境,他提出抛弃过去把进攻重点放在北线的策略,主张盟军在所有地域实施宽正面进攻,以便更早地突破德国人最后一道防线,越过莱茵河,进入德国腹地。

蒙哥马利再次选择了抗争,他依旧坚持在自己的作战地域实施主攻。但这一次不仅是美军将领反对他,就连英国内部支持他的声音也变得更少了。

英军总长布鲁克一直是蒙哥马利的支持者,他反对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并提出了一堆战术上的问题供众将领讨论,可绕来绕去后,他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提议——将英军第21集团军群和美军第12集团军群的位置对调。

这个问题最终提交给了美英首脑,罗斯福做出了部分妥协——英军在前线享有行动优先权,盟军的主攻方向依旧在北翼。美军第9集团军暂归蒙哥马利指挥;第1集团军也要全力配合北面的行动;美军第3集团军则在南翼实施辅助进攻。

尽管并不公平,但情况已经比1944年9月时好得多。前线各集团军都跃跃欲试,谁都希望自己能够率先渡过莱茵河,成为进入德国腹地的首支部队。

戏剧性的是,拿到这项殊荣的既不是蒙哥马利也不是巴顿。

1945年3月7日,隶属于美军第1集团军的第9装甲师在执行肃清莱茵河西岸的行动中,意外地夺取了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这是德国人送的大礼——战争末期德国已经一片混乱,守备这座大桥的德军没有拿到足够的炸药,也没有及时接到炸桥的命令。当美军冲过来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在战场的北翼,蒙哥马利正在筹备“战利品行动”。为此英军储备了12万吨物资、660辆坦克、4000辆装甲运输车和3.2万辆其他车辆。此外,他还决定在德军防线身后实施大规模空降行动,将英军第6空降师和美军第17空降师投入敌后,封闭德军北撤的通道。

就在“战利品行动”实施的前夜,巴顿的第3集团军于3月22日渡过莱茵河。次日,英军也跨过这条天堑,进入德国鲁尔区。

蒙哥马利还是输掉了这一轮竞争。

1945年3月27日,艾森豪威尔出席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名美国记者向他提问说:“你认为谁先进入柏林,是俄国人还是盟军?”

艾克回答说:“单从距离上看,你就知道是谁了。”

“这是否意味着盟军将改变计划?”记者追问道。

艾森豪威尔回答说:“单从距离上看,你就知道会是这样的。”

同样在这一天,蒙哥马利向第12集团军群(含美军第9集团军)下达了一道命令:“我们的目标是易北河……我的司令部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断前移,直到攻入柏林。”

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的上述表态基于一个战场背景——盟军已经全线突破德国人的莱茵河防线,西线德军的防御土崩瓦解。在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地区,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正在形成。德军统帅部一方面要求他们死守,一方面又明确告知他们不会有援兵。在盟军向柏林的进军路线上,除了易北河防线,已经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力量了。

此时盟军距离柏林还有400公里,同盟国内部竞争对手苏联则在柏林以东70公里的奥得河积蓄着进攻力量。

盟军没有机会打下德国首都吗?也不一定。

德军向来重视东线的苏军,对西线的盟军则缺少防御兵力和抵抗意志。莱茵河防线瓦解后,盟军只要决心东进,势必会演变成像1944年8月横扫法国那样的局面,而俄国人在那段时间大概率会是在柏林东部啃着硬骨头。

但艾森豪威尔于3月28日作出了决定——放弃进攻柏林。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在消灭鲁尔地区的德军后,向北进攻,解放荷兰、丹麦和德国北部;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向德国中部进攻,进入阿尔卑斯山;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则进入德国南部,消灭那里的德军残余。

艾森豪威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除了被后人熟知的伤亡问题,他还给出了另外两个。其一是根据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战后柏林将处于苏军占领区内。既然如此,盟军没有必要跟苏军竞争;其二是同盟国内部有一个一致性的判断,即德军在柏林的抵抗并不是终点,种种迹象表明,希特勒正向阿尔卑斯山转移兵力和装备,而且那里建有大规模的地下兵工厂,可以维持德军的消耗。

艾克给出的理由充分吗?并不充分。至少英国人是这么认为的,于是盟军内部掀起了空前的纷争。

3月28日,盟军完成了鲁尔合围圈,蒙哥马利在当天晚上收到艾森豪威尔的亲笔信,要求他把美军第9集团军交还给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同时,他还在信中告知了自己不打算进攻柏林的决定。

伦敦和华盛顿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不仅如此,艾克还把决定通知了莫斯科。

蒙哥马利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短视的美国佬!”

英国陆军总长布鲁克的反应是:“首先,他根本无权直接同斯大林交流;其次,他的电报是不可理解的,纯属信口开河,同我们事先一致同意的安排完全矛盾。”

英军将领没有请示丘吉尔,直接给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去了一封长电,指责艾森豪威尔越权,并认为“放弃进攻柏林”是一项严重的政治和军事错误。

其实英军将领无需绕过丘吉尔,因为后者也强烈反对艾森豪威尔的决定。相比于美国,柏林对英国人的吸引力要强烈得多,因为那是战后跟苏联竞争的筹码。

于是,丘吉尔也加入了这场纷争,他直接给罗斯福写信,称:“我并不认为柏林已经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更不认为它已经失去了政治意义。柏林的陷落将对整个德国的抵抗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震动。一旦柏林陷落,大多数德国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放弃抵抗……”

罗斯福的态度如何呢?他没有表态,因为这位老人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既然美国总统不表态,那就只能找美国陆军的实际当家人马歇尔。而马歇尔在这件事情上完全支持艾森豪威尔。对于英国人指责艾森豪威尔越权,他认为西线盟军总司令与同盟国首脑在作战问题上进行沟通完全符合程序;而在德国境内发生的战役,艾森豪威尔有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盟军的最终目标是夺取最后的胜利,他看不出艾克在这一点上有什么不妥。

得到尚方宝剑的艾森豪威尔没有张狂,他在4月7日举行的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表态说:“我非常同意进行战争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如果联席会议成员决定占领柏林,我将欣然调整作战计划。”

英国人没有在会议上将占领柏林作为议题,因为丘吉尔已经决定妥协。他在4月5日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情人的争吵乃是爱情的一部分。”

至此,美英之间在战争期间的争吵终于画上了句号。丘吉尔先赢后输,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战争中什么都没有得到”。

从1942年5月远赴伦敦任职,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可以说艾森豪威尔这三年最大的对手不是德国,而是自己的盟友英国。为了将一支成分复杂的部队拧成一股绳,艾森豪威尔很多时候都做出了妥协。他不仅要面对美军将领的责难,还要承受英军将领的轻慢。当蒙哥马利一次次在自己面前大放厥词,完全不顾上下级的礼仪时,艾森豪威尔说的最重的话也不过是“蒙蒂,你不能这样说话,我是你的上级。”

艾森豪威尔在任职期间守住了美国人的底线,并且在战争末期从英国人那里争取到了美军所有的权益。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为此丧失了一些个人尊严。

他释怀了吗?

我们把时间向后拨十年,看看发生了什么。

1952年7月,纳赛尔通过政变推翻了英国人扶持的法鲁克王朝,开始执掌埃及政权。

1954年,埃及与英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英军将苏伊士运河归还,并从那里撤军。

1955年,埃及与苏联达成一项军火交易。此举宣布苏联开始介入埃及事务。

1956年7月,英国和法国达成协议,决定以所谓的“自由航行”为由对埃及动武。在此期间,英国首相艾登(二战期间担任英国外交大臣)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协商,希望美国支持英法的行动,但艾森豪威尔拒绝了。

没有美国人的支持,英法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处处被动。1956年11月,英国和法国在一片声讨中宣布撤军。此次事件也被史学家们认为是大英帝国彻底衰落的标志。

1957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国会发表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宣布美国将为中东提供两亿美元的援助,并敦促国会通过特别授权,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向中东各国提供武力支援。这篇咨文的出台,宣布美国开始全面介入中东事务。

艾克此举当然是为了扩张美国的利益,但从一定程度上说,他给大英帝国的坟墓上泼下了最后一把土。

1 阅读:188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