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0年前,一群黄种人被迫迁徙,他们原计划途经西伯利亚,从阿拉斯加进入北美大陆。
结果刚迁徙到阿拉斯加,他们就遇到了北美土著印第安人,无奈的是,这群人战斗力不够,没能战胜印第安人,最后也就没有迁徙到北美大陆,并且受到了印第安人的追击。
印第安人一路追,他们就一路跑,最后跑进了北极圈,这才摆脱了印第安人,他们发现这地方虽然冷了点,但却十分安全,比起外界的纷争,这里倒也不错,于是他们开始扎根生活。
这群人就是本文要讲的因纽特人,他们生活在北极圈内的雪原,即便现在,他们也过着吃生肉的日子,但因纽特人不喜欢被称为“爱斯基摩人”,因为这几个字的寓意不友好,大概是“落后、不属于人类”的意思,充斥着蔑视。
因纽特人的食物来源是海象、独角鲸、驯鹿、北极熊、极地狐等,这些能满足日常食物需求,并且他们的衣物也来源于此。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因纽特人”奇怪的居住建筑,他们睡在冰屋中,并且还在里面生火,睡觉的时候还会褪去衣物,由此衍生出两个问题,因纽特人睡在冰屋不会被冻死吗?在冰屋内取火,冰屋不会融化吗?
因纽特人会在雪原上寻找合适的雪块,将其压缩夯实,用骨刀将雪块切割成1米长、0.5米宽、0.2米厚的尺寸,这样的雪砖比较牢固,不容易松散。
因纽特人会根据家庭成员建造不同大小的冰屋,大点的直径7~10米,小点的差不多2~4米,他们建造的冰屋拱形结构能大幅度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圆形的整体设计能降低风阻,想象一下,一块正方形和一个半圆形,肯定后者风阻更小。
通常,经验丰富的因纽特人,仅用一天时间就能造出一座冰屋。
为什么因纽特人住在冰屋内,不会被冻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因纽特人的抗寒性较强自从人类在6.5~7万年前走出非洲后,分化出了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每一个人种在不同区域又会再次演化。
而因纽特人长期生活在北极圈,在过去几千年内一直在适应严寒的冰雪气候,所以他们同样也演化出了远超其他人种的抗寒能力,例如脂肪层更厚一点,血液流动更快一些等等。
2.冰屋内有热量补充很明显,冰天雪地没有任何电力设备,因纽特人在捕猎海豹、北极熊、独角鲸等动物时,除了吃肉外,他们会搜集猎物的油脂。
这些动物为了应对寒冷到零下50℃的低温,进化出了厚厚的脂肪层,因纽特人用动物油脂熬炼出蜡烛,点燃后除了能获得亮光外,还能散发出热量,并且因油脂的特殊性,蜡烛燃烧的时间更久。
此外在睡觉时,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因纽特人会褪去衣物,这是因为他们的床上会铺一层非常柔软的特制兽皮,和皮肤接触后能起到非常良好的保暖效果,当然了,如果条件足够,平常贴身衣物足够保暖,也可以穿着衣服睡觉。
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因纽特人会在屋内生火,大量热能充斥整个房间,即便外界零下50℃,屋内也可以保持5℃以上。
难道冰屋不会化掉吗?
首先从堆叠方式来看,因纽特人在堆砌雪块时,并不是水平堆叠,而是螺旋向上倾斜的角度,这样有利于热能也跟着螺旋上升。
并且为了保暖,因纽特人会把入口建造在低洼处,因为暖气流上升,如果入口造的高了,热量会逃逸出去很多。
这么多热量,不会融化雪砖吗?
答案肯定是会的。
为了不让内部热量太多,因纽特人在建造冰屋时,会在顶部建造个排气孔,把多余的热能排出去。
其余的热能对冰屋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雪块在吸收热能融化的同时,外界的低温又会让液态水凝结成冰。
简而言之,冰雪融化的速度低于低温凝结的速度,所以久而久之,冰屋表面会有一层光滑的冰壳,不过这只有北极地区才有这个条件,其他地方的低温强度不够。
重中之重的是,冰雪虽然会融化,但导热性差,而且内部也不是密闭空间,里面有很多缝隙可以调节内外气流。
所以当内部温度高时,螺旋热量会上升到顶部,通过气孔排出,大量热能散逸后对冰屋的融化速度降低,当温度较低时,热能会集中保存,因纽特人把冰屋温度调控操作的炉火纯青,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独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