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母”都有谁?她们的教子典故,您知道多少呢

行健不息有文化 2024-03-01 21:22:18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极为形象地说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爱如山,深沉稳重;母爱如水,温暖细腻。出于母爱的天性,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联系更多一些,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地影响更大一些。子女有什么事也愿意和母亲分享、沟通,和父亲的联系沟通相对就少一些,往往就是一句:“爸爸,我妈呢?”

母亲就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一位深明大义、贤良淑惠的母亲就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老师教得好,子女自然就学得好。人们常说,一个德才兼备、功成名就男人的背后,定然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 而这位女人往往是一位有着大格局、大智慧、大胸怀、大眼光的母亲。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伟大的母亲,人们选取了其中的四位,尊称她们为“四大贤母”,或者是“四大名母”,她们分别是是孟母、陶母、欧母和岳母。

俗话说“母以子贵”,人们之所以选取她们为“四大贤母”,是因为她们各自培养了一位杰出的儿子——“亚圣”孟子、晋朝名士陶侃、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民族英雄岳飞。

这“四大贤母”的光辉事迹和她们的教子典故,您知道多少呢?

一、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仉氏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们山东邹城人。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为孟子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典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1、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早年丧父,孟母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孟子。最初,她们是住在陵墓附近,孟母发现年幼的孟子经常学出殡人家的哭丧表演。

孟母立刻警觉了,她深知“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的道理,她认为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孟子成长。于是孟母果断把家搬到了集市上,到了新家之后,孟子耳闻目染,又开始学着小商小贩们做买卖,跟着吆喝起来。

孟母当机立断,再一次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之后,孟子跟着学堂里的学子们,学起了鞠躬行礼及进退礼仪,孟母高兴地说道:“这才是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2、断杼教子的典故:孟子天生聪慧,是一块学习的好材料,但他也有儿童倦怠贪玩的小毛病。有一天,孟子偷偷逃学出去游玩,回家晚了。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当着孟子的面,用一把剪刀将快要织成的一匹锦一剪两段。

孟子看了,心痛不已,孟母则对他说道:“你今天不读书偷偷出去游玩,就会使你的学业半途而废,就像我剪断的这匹锦一样。你还没有学成就有厌倦之心了,这怎么能行呢?”

孟子听了母亲的谆谆教诲,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做事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从此以后,孟子发奋学习,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还有一个孟子休妻的故事,有一天,孟子突然回家,发现妻子在房间里叉开两腿坐着,这在古代是非常失礼的动作。孟子非常生气,就告诉母亲他准备休妻。

孟母问明缘由后,就批评孟子道:“《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你应该记得吧,在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进房后,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眼睛应向下看。卧室是人家休息的地方,你一声不吭、不低头就突然闯了进去,是你先失礼啊,怎能责怪你妻子失礼呢?”

母亲的一席话,让孟子心悦诚服,就再也不提什么休妻的事了。

二、陶母——晋朝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

晋朝名将陶侃或许大家有些陌生,提起他的一位曾孙,大家就非常熟悉了,他就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

实际上,陶侃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杰出人物,他从军三十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长沙郡公,获赠大司马,谥号为“桓”。陶侃还“喜文辞,行文如流”,写出了《逊位表》、《祖国赋》等名篇,有文集二卷流行于世。

陶侃的母亲湛氏,早年丧夫,她独自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来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友一定要交胜友,为官一定要清廉从政,待人一定要真心实意,陶母留下了“封坛退鲊”、“截发延宾”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

1、截发筵宾的典故:在一个风雪漫天之日,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在陶家借宿,陶家一贫如洗,陶母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她撤出了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用来喂范逵的马;又偷偷地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了乡人,换钱来置办菜肴,招待范逵。

范逵知道这件事后,深受感动,因为古人的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头发是轻易不可以剪的。陶母如此之举,足以看出她待客的诚心。范逵赞叹道 :“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随后他大力举荐陶侃,让陶侃顺利地步入仕途。

2、封坛退鲊的典故: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主管渔业工作。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就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过了几天,母亲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写信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意思是,你刚当了个朝廷小官,就拿官衙里的东西给我,这对我没有什么好处,而是增添我对你的担忧啊!

陶侃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从此,他牢记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他“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成为“海内之望中唯足为楚汉轻重者”。

在陶侃进入仕途之初,陶母给他一个包袱,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我辛苦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你,就送你这个包袱吧,到了官府之后,你再打开看看,希望你明白为娘的心意。”

当陶侃来到官府之后,他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袱,发现包袱里只有有三样东西,一块坯土、一只土碗和一方白色土布。

陶侃想了一会儿,领悟了母亲的用意,一块坯土是要自己永远记住家乡故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一只土碗是要自己保持本色,不能因为贪恋荣华富贵而数典忘祖;一方白色土布是要自己为官清清白白,廉洁奉公,永不变色。

三、欧母——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取得的这些成就也离不开母亲的良好教育,她“画荻教子”的典故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家里贫穷买不起笔墨纸砚,这该怎样教育欧阳修呢?聪慧的欧母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地上铺一些细沙,以地当纸,以芦苇杆代笔,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读书识字。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欧阳修特别懂事,他奋发图强,刻苦学习,终于在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

四、岳母——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姚氏

岳母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姚氏,她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在岳飞十五六岁时,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许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自己的子嗣血脉。

岳母在目睹金军南侵,中原大地家破人亡的悲惨一幕后,她认为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正需要有志男儿报效国家。她大义凛然地鼓励岳飞不要留在自己的身旁,要去投身军队,保家卫国。

为了让岳飞永远铭记大丈夫当“尽忠报国”的训诫,母亲忍痛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这就是岳母刺字的典故。

在母亲的鼓励下,投军后的岳飞奋勇杀敌,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是"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岳飞投身到抗金前线后,有一段时间与母亲之间音讯隔绝,长达数年。母亲为了能让岳飞安心从戎,她特意请人给岳飞捎去口信:“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

岳飞深爱着母亲,牢记着母亲的教诲,“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但刺在了他的背上,也深深地刻进了岳飞的心里,成为他终生无怨无悔的伟大信念。

一位深明大义、贤良淑惠的母亲是子女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她对于子女的茁壮成长、对于良好家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常回家看看,为父母亲多尽一份孝心吧,莫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教子的典故,您知道了吗?

0 阅读:1

行健不息有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