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终时言:“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群英会蒋干游说周瑜,周瑜直言:“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即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作为臣子的周瑜是以骨肉之情看待和孙权的关系的。
当孙权为周泰所救,孙权言于群臣曰:“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任乎!”东吴集团君臣之间以骨肉相许,充满人情味。可见,孙权驭人以情。
这种以情驭人的做法使东吴集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虽平时不免有矛盾,如《三国志》载,“权掷刀于地,与昭对泣” “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但这种矛盾犹如家人之间的发脾气、使性子,最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不至乱。
一旦面临外部威胁则能停止争端,上下同欲,一致对外。所以,赤壁之战后东吴还陆续取得石亭之战、濡须口之战的胜利,处魏、蜀之间而始终不落下风。
在使用人才的同时,人主都必须面对人才凋亡的现实问题。曹操麾下人才众多,这对曹魏集团来说似乎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但于东吴、西蜀而言就是个大问题了。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就谈到蜀汉集团人才凋亡,难以为继的情况,以至于发出了“何以图敌”的慨叹。
如王夫之所言:“勤于耕战,察于明法,而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最终蜀国人才难以为继,成为制约蜀国发展的一大问题。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虽是说书人语,却也道出了不争的事实。
东吴政权则不然,东吴使臣曾对曹丕说:“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称赞孙权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不难看出,孙权用人不拘一格,是以人才济济,恰如王夫之所言:“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
在涵育熏陶、长养人才方面,东吴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有孙权劝学之事,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勉吕蒙读书,吕蒙终成一代名将。
以致《三国志》载鲁肃感叹:“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时至今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谚语还被广为传颂。
孙权的以情驾驭人才,使臣下以骨肉自许,得其忠;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使其人才多;而涵育熏陶、长养人才,使其人才后继有人。其能鼎力一方,国祚最长是其必然之结果。英雄逐浪去,是非已成空。青史名与姓,尽入渔樵闲话。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略论三国用人短长,庶几可以补今。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白某观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