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虽然一直不是纳粹党徒,但没有影响他和希特勒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隆美尔和希特勒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他们都亲历了残酷的一战,后者在西线蹲了几年的战壕,前者也数次经历生死考验。所以可以想象得到,当他们聊起那段历史时一定有很多的话题。
战后的隆美尔虽然凭借战功留在军中,但他的上升阶梯很窄。每一个德国陆军军官都清楚,若想获得提拔,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是必须具备的阅历,但隆美尔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由此可见,高傲的普鲁士军官团一直没有接纳他。
希特勒也有类似的苦恼。即便他当上了德国的总理,甚至日后登上权力顶峰,在国防军内部也不乏鄙视他的人。希特勒日后扶持党卫军,就是掣肘国防军的手段之一。而重用像隆美尔、舍尔纳这些非普鲁士军官团的人,想必也是另一个手段之一。
当然,上述两点还不至于让隆美尔赢得希特勒的青睐。自隆美尔担任希特勒的警卫部队指挥官后,希特勒看到了一个对他绝对忠诚的国防军军官。当他看到那本《步兵攻击》的书时,就认定这位军官是一位指挥能力出众的将领。
一战结束后隆美尔继续留在军中,最初担任一个步兵连连长,之后他的职务多次变动,但级别一直是连级、上尉军衔。
1928年圣诞节前夕,隆美尔和露西的孩子曼弗雷德出生。自1916年二人结婚以后,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孩子。
1929年10月,隆美尔转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教官。他在那里又遇到了一战时与他争抢“蓝色马克斯”的舒尔纳,后者背景深厚,没少给隆美尔难堪。
1933年10月,隆美尔调任第17步兵团第3营营长,晋升少校军衔。这个营是个山地猎兵营,驻扎在德国中部哈兹山区的戈斯拉尔,这个营的每一名官兵都是滑雪高手,擅长山地作战。
第3营不清楚隆美尔的底细——他曾在一战时指挥过一个山地连,还以为他不过是个中年书呆子,于是决定给他一个下马威。他们邀请隆美尔参加一次集体活动——爬上当地的一座高山。没想到隆美尔十分爽快地答应了。
隆美尔没有“便宜”这些年轻人,他领着众人连续往返了三次,当他第四次要求他们爬山时,这些人以哀求的口气谢绝了。而这个营在隆美尔的调教下,完全“隆美尔化”——训练有素、战术娴熟,敢于主动出击、出其不意。
1934年7月,刚刚取得独裁地位的希特勒视察军队。在第15军区逗留期间,隆美尔的山地营负责包括希特勒在内纳粹要人的警卫工作。视察结束后希特勒礼节性地会见了隆美尔,二人还合了影。
对于希特勒来说,隆美尔不过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国防军中级军官,不过随行的戈培尔则发现了隆美尔的与众不同。就在不久前,德国刚刚经历“长刀之夜”,希特勒用党卫队血洗了罗姆的冲锋队。国防军在这件事上并不光彩,实际上促成“长刀之夜”的正是国防军将领的步步紧逼。
希特勒抵达萨尔茨堡后,党卫队老大希姆莱曾向隆美尔提出,为了加强警卫工作,警卫部队需要增派一些党卫队队员。这个要求被隆美尔一口回绝了。在戈培尔眼里,隆美尔有能力、有个性,是国防军中可以提拔的对象。
1935年,隆美尔改任波茨坦陆军学院教官,晋升中校。次年9月,在戈培尔的举荐下,担任大本营警卫部队临时指挥官。
隆美尔很快就给希特勒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纽伦堡举行纳粹党大会期间,希特勒在会议间隙想出去兜兜风,他告诉隆美尔自己的车后面最多只能跟六辆车。
当希特勒准备出发时,隆美尔发现路边停满了汽车,它们的主人要么是部长、要么是将军、要么是纳粹地方大员,这些人都打算陪着元首一同出行。
隆美尔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他放行了最前面的六辆车,然后就站在路中央挡住了所有汽车的去路。那些纳粹要员们大声斥责他:“真是无法无天!中校,我们要把这事报告给元首。”隆美尔则平静地告诉这些人:“前面有两辆坦克横在路中间,谁都别想过去。”
“拦车事件”让希特勒见识了隆美尔的忠诚,不久之后的另一件事则让他看到了隆美尔的能力。1937年初,隆美尔的《步兵攻击》一书出版。
这本书以隆美尔在一战期间亲历的战斗为实例,提出“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作战观点。他认为要充分重视机动作战中火力的作用,同时提出“数量居于劣势之军,可以采取更多地使用自动武器或者更加迅速地发挥火力效力击败数量居于优势的敌人”。此外,他又特别强调了谋略的重要性。上述观点来自一战的积累,并最终在二战期间被隆美尔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时德国正在扩军,这本书以及古德里安撰写的《注意,坦克》所倡导的进攻精神与纳粹宣扬的“发动战争复仇,以拓展生存空间”的观点不谋而合。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看准时机、大力宣传,
《步兵攻击》很快就成了畅销书,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存续期间这本书再版了至少18次,众多德国青年开始视隆美尔为偶像。这本书同样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这对隆美尔日后的晋升至关重要。1937年8月,隆美尔晋升上校。
隆美尔对战争和纳粹的态度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一些点滴中品味出来。
一次,他的儿子曼弗雷德问隆美尔“战争是什么”?后者给他描绘了一幅场景:被毁坏的房屋,残破的树木,污泥和屠杀。
1937年初,隆美尔曾短暂与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席拉赫有过合作,担任大本营与青年团之间的特别联络官。席拉赫出生于1903年,时年34岁,比隆美尔小了整整12岁。不过席拉赫的权力极大,他手上控制着450万德国青年。
隆美尔提出应该在青年中开展初级军事教育,席拉赫则担心国防军的介入会削弱自己的权威,所以他以各种理由拖延。不仅如此,席拉赫在公开场合总是有意贬低国防军的地位。在一次青年团举行的集会中,他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座席第一排的正中央,而把隆美尔的座位安排在第二排。隆美尔来到会场后,毫不客气地选择坐在席拉赫的身边,然后大声告诉众人:“我代表德国军队,在这个国家里,军队应该是第一位的。”
被隆美尔教训过的不止席拉赫,波兰战役期间他又给希特勒私人秘书,纳粹办公厅主任马丁·鲍曼上了一课。当波兰的战局已定时,巡视战场的希特勒突然来了兴致,让司机把车开到路旁的水边。由于道路狭窄,而且路肩的坡度很陡,隆美尔担心出现意外,所以他命令“只有元首的车和另一辆警卫的车可以开下去,其余车辆必须停在原地”。
此时第三辆车上坐着的正是马丁·鲍曼,他的车正准备紧跟希特勒,却被隆美尔拦了下来。鲍曼一边大声嚷嚷一边让隆美尔闪开,但隆美尔告诉他:“我是大本营的司令官,这不是幼儿园,你得照我说的办。”
鲍曼被气得脸色通红,却也无计可施。不过两个人从此交恶,“720事件”后,当希特勒纠结如何处置隆美尔时,马丁·鲍曼借机报了一箭之仇。
德国入侵波兰前,希特勒的一系列表现令国人眼花缭乱。在国内,德国经济在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肉眼可见的;军队的快速扩充让军人有了用武之地,魏玛共和国时期那些四五十岁的校尉军官们在几年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国际上,德国于1935年1月通过“公投”的方式收回了萨尔地区;1936年3月,德国军队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德国西部边境安全问题。1938年3月,德国未放一枪就吞并了奥地利。9月从捷克斯洛伐克手中强取苏台德。
在德国民众的眼中,希特勒如神一般地存在,陪在元首身边的隆美尔则成了希特勒的完全拥护者。他在写给妻子露西的信中越来越多地提及希特勒,如“德国人民受到太阳的指引与领导,这一切或许都是上天注定”的肉麻话并不鲜见。而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的落款往往是“嗨!希特勒!你诚挚的埃尔温·隆美尔”。露西更是对希特勒顶礼膜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丈夫,直到隆美尔被逼自杀。
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希特勒也更加赏识隆美尔。除了让其担任自己的警备司令外,希特勒还让隆美尔出任一些其他职位,以便更全面地锻炼和考察他。
1938年12月,隆美尔被派到维也纳,担任军官候补生学校校长。1939年3月,他被正式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司令官,成为名副其实的“元首首席陪同”。
3月14日,希特勒乘火车抵达苏台德与捷克的边境——利帕,这里距离布拉格只有100公里,乘坐火车只需要两个小时。随行的第16装甲军军长霍普钠建议乘坐汽车前行,因为这可以彰显“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希姆莱和一众将军都表示反对,捷克不比奥地利,这里的反德情绪高涨,谁都不敢确保元首的绝对安全。
希特勒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决定驱车前往布拉格。隆美尔对希特勒的决定毫不意外,在他心里元首本就充满激情、富有胆识。他立即安排警戒工作,当晚希特勒一行顺利抵达布拉格,随即宣布“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国家的形态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1939年8月22日,隆美尔晋升少将军衔,他接到的第一个命令是率领警卫营赴德波边境的波美拉尼亚,他们将在那里设立大本营前线指挥部,以供希特勒使用。
9月4日凌晨1时56分,希特勒的专列“美洲”号抵达巴德波尔辛车站。佩戴着“元首大本营”臂章的卫兵已经做好准备,高炮部队也都已经就位。15分钟后,搭载着大本营其他人员的“亨利克”号也抵达这里。
按照计划,希特勒将在前线逗留几天。但来到这里后,希特勒的情绪一直很高,他每天都会钻进一辆半履带装甲车穿梭在前线。此时战场还经常有波军狙击手出没,公路上到处是波兰人遗弃的装备和物资残骸。
隆美尔对这些情景已经熟视无睹,他更关心的是德军采用的闪击战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对于战争造成的大批流民,他在9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他们大多数很可能是在战斗失利后穿上平民服装的军人。他们已经被我们的警察赶到一起,并一个个放逐了。”
几天之后他又在日记里写道:“在波兰的游击战争不会延续多久,所有体格强壮的人正在被集中,在我们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动。”
妻子露西的来信让隆美尔重新意识到战争绝不是简单的工作。露西是但泽人,她的很多亲戚就生活在那里,战争爆发后,很多亲友就失去了联系。9月14日,隆美尔见到了露西的叔叔,一位波兰籍的天主教牧师,两天后这个人就失踪了。后来他找到了希姆莱,后者的答复非常平静:“将军,他很可能已经沦为变化莫测的战争的牺牲品,或者死于严酷的寒冬了。”
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大局观”很满意。在波兰三个星期的视察期间,二人每天形影不离,午餐和晚餐也一同吃。隆美尔对这种恩宠很得意,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狂傲也激起了同僚的不满和嫉妒。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曾经是隆美尔的上级,他提醒隆美尔“在元首那里你太显眼了”。
9月底,刚刚返回柏林仅有几天的希特勒飞赴华沙,参加胜利阅兵典礼。隆美尔提前动身为元首打前站。希特勒在阅兵结束后向英法发出了和平建议。
隆美尔内心非常遗憾,他以为战争很可能已经结束了,他又要回到之前的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中。不过他也能察觉到希特勒已经燃起的“雄心壮志”,所以在给妻子露西的信中,他一直纠结着是否要把冬装送到柏林。
从希特勒对将军们的态度中,隆美尔确定战争还将继续。他开始为自己考虑一个前线的指挥岗位。隆美尔把想法告诉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后者表示他曾在山地部队服役多年,所以可以把一个山地师交给隆美尔指挥。
隆美尔并不情愿,因为波兰战役已经展示出装甲部队的进攻威力,他虽然对坦克作战是个门外汉,但仍然希望可以指挥一个装甲师。此时德国陆军还只有6个装甲师,布劳希奇不可能把陆军的宝贝交给“初出茅庐”的隆美尔。无奈之下隆美尔去找希特勒,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1940年2月,隆美尔收到陆军总部的一纸调令,任命他为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4天后,隆美尔辞别希特勒,赴莱茵河畔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