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坚持直笔书史,希望用历史唤醒人民,但也因此导致读者稀少

史海撷英 2024-03-05 10:44:32

中国人很喜欢看历史故事小说,比如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却很少人喜欢看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部书自秦朝写到民国,合计两千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六百多万字。为啥人们不愿意看呢?因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过这个错误很让人敬佩!

蔡东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本名蔡郕,谱名椿寿,字东藩,笔名东帆、东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一岁的蔡东藩参加乡试,落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蔡东藩辞去杭城家塾工作。同年秋,与萧山县苧萝乡王氏结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绍兴府学堂任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蔡东藩参加举人考试。因天气酷热,试卷汗渍斑斑,落榜。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起,蔡东藩在萧山临浦两等小学堂(今萧山区临浦第一小学)任教。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九月二十三,长子震濆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次子震康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赴杭州参加优贡考试,列第十一名。浙江共取录优贡30名,主考为浙江提学使支恒荣。宣统二年(1910年)5月,抵达京师参加优贡朝考,投呈礼部。6月27日,参加保和殿考试,考取一等第一百三十一名。朝考阅卷大臣为陆润庠、徐世昌、李殿林等。7月13日,在养心殿朝觐宣统皇帝。不久,外放福建候补知县。宣统三年(1911年)春,赴福建以候补知县等候补缺。经上海时拜会上海会文堂书局编辑、好友邵伯棠。抵闽后,备受冷遇,候补无望,于初夏托病归程。途经上海,再次拜会邵伯棠。邵伯棠称赞其为“智士”,并邀蔡东藩著述《中等论说文范》,婉拒后回临浦。初秋,经邵伯棠再三邀请,蔡东藩赴沪编著《中等论说文范》。这是蔡东藩著述生涯的开始。

旧中国,列强入侵,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贪官污吏遍地,人民生活困苦。蔡东藩想找一条出路,为国为民做一点事情,于是去参加优贡的考试。先是省里考,成绩优异,被录取了;接着到北京去参加朝考,被录取在100名之内,属于优等。发榜后,他曾去朝见过皇帝。蔡东藩对孙子说:“说起这件事真好笑,比演戏还不如。为了朝见,花了一大笔钱,去购买了一套绣花衣帽。半夜里就在朝见的殿外等候。等到天将黎明,由太监传出话来,说是朝见皇帝了。于是跟着大家进了殿门,跟着大家跪下叩头,跟着大家叫万岁。这样身不由主地搞了一段时候,总算朝见结束,各自可以回去了。天晓得,不但皇帝的影子没有看到,而且连什么大臣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蔡东藩被分发到福建省以知县候补。这对他来讲,一方面有些高兴,但另一方面也有些踌躇。他想,到福建去的一切费用如何设法后经亲友们的帮助,才到了福州。未经仕途的蔡东藩,哪知当时官场的陋俗恶习。一个远道而来的候补知县,在省城里有谁看得起蔡东藩,没有向巡抚、臬台、藩台等衙门的守门人送上钱,连会见这些大官的机会也没有。虽几经周折,能与这些大官相会,他们又哪里把他放在眼里官场中的应酬,吹牛拍马,尔虞我诈等,天真的蔡东藩都不甚了了,待稍有觉察,也不肯仰人鼻息,轻易折腰。因此在福州不愉快地住了一个多月,就称病回家。这时正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夏天。

蔡东藩从福建回来后,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决心跳出仕途的圈子。当时,他有个好友邵希雍,字廉存,号伯棠,山阴县(今萧山县)下邵村人,知道蔡东藩的情况,称赞他是“悬崖勒马,智士也。”邵希雍长住上海,曾著《高等小学论说文范》,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风行全国。邵拟续著《中等论说文范》,但国事多,抽不出时间,想聘请他参加编撰。蔡东藩欣然应聘。此时,适逢辛亥革命,蔡东藩对辛亥革命是欢欣鼓舞,尽情歌颂的,这在《中等论说文范》一书中充分反映出来。

蔡郕

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说:“窃谓为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但能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足矣。”自《中等论说文范》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后,他就常常与该局打交道了。邵死后,会文堂新记书局因邵著的《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需要修改,也请他执笔加工。从此,祖父陆续替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撰了《写信必读》《楹联大全》《留青别集》《幼学故事琼林续集》《客中消遣录》等书。这些书的发行量倒也不少。这样,他与该局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国难家愁犹如无情的冰雪阵阵向蔡东藩袭来,而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事业心,好像岁寒的松柏、怎肯甘心老死牖下!辛亥革命以后,他念念不忘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安危,群众的疾苦。他热情拥护共和,赞成民主;坚决反对帝制,憎恨专制。他在当时“演义救国”思潮影响下,就着手撰写历史演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史书也未必均为真实,里面多少都会有些曲笔。而这些史官们的下场也多数很悲惨。《齐春秋》作者太史被崔杼杀死。《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瞎眼。《史记》作者司马迁遭到宫刑。《汉书》作者班固私修国史差点被杀,涉嫌谋反处死。《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书里说:“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后汉书》作者范晔谋反处死。北魏崔浩写史被灭族。《宋书》作者沈约在书里说:“臣约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魏书》作者魏收写史惹他人不满,死后被掘墓。《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在书里说:“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宋、金史》作者阿鲁图说:“臣阿鲁图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元史》监修李善长说:“臣善长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辽史》作者脱脱说:“臣脱脱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而蔡东藩则大胆揭露一些事实,从而“语皆有本,不敢虚诬.笔愧如刀,但凭公理。”

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传,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

蔡东藩写书的动机,与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现状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长诉之史笔,以期用通俗演义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以此帮助国人从历史的启迪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正是他“书生报国”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选择了首先写《清史通俗演义》,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于是,蔡东藩就写下了令人敬佩的文学巨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写到民国,共写了两千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全书一千零四十回,六百多万字。像这样一部自秦写到民国,系统完整,独立完成的历史演义丛书,确实是前所未有的空前巨著。这套全集包括了:《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共十一部,二十二册。

因为这部大块头著作,蔡东藩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发行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今天还能在书店里看到这些书,但是真正的购买者其实不多。相比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购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读者要少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秉承着一条“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进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然而,蔡东藩却相反,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拒不戏说的态度对后辈历史作家影响很深。然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小说在艺术上大为逊色,使它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小说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小说。这也许正是这部小说被冷落的原因。

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

蔡郕

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政治多变,危害民主共和,蔡东藩对此痛心疾首、力图以通俗的历史演义,唤起民众,挽此狂澜。他当时曾说:“孰知时事忽变,帝制复活,筹安请愿之声,不绝于耳。几为鄙人所不及料。”他写《清史通俗演义》就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

蔡东藩的主张是: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全面考虑。“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到亿万斯年可矣,何到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永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欤?”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体会“仍返前清旧辙”是逆于潮流。“以之供普通社会之眼光,或亦国家思想之一助云尔。”他自信、坚韧,排除形形色色的其他说法,废寝忘食地搜集资料,夜以继日地埋头赶写。

蔡郕

蔡东藩写《清史通俗演义》时,“清代尚无正史,私家著述亦不数百货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自天命纪元起,至溥仪退位止,共297年的主要历史事实,串连起来,就需苦心经营。所写的属于“演义”,单是说说巨政是不够的,必须穿插一些琐录,才能有血有肉,形象感人。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蔡东藩博览群书,相互印证,达到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蔡东藩写历史演义的主张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他在《宋史通俗演义》的序文中说:“宋代小说,不一而足,大约荒唐者多,确凿者少。龙虎争雄,并无其事;狸猫换主,尤属于虚。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羡?庞籍非怀奸之相,毁出不经。岳氏后人,不闻朝中选帅。金邦太子,曷尝胯下丧身?种种谬谈,不胜枚举。而后世则以讹传讹,将无作有,劝善不足,导欺有余。为问先民之辑诸书者,亦何苦为此凭虚捏造,以诬古而欺今乎!”他担心读者虚实难辨,误实为虚,蒙受不正确的历史知识,因此常作说明。如《宋史通俗演义》16回写到陈抟之死时说:“陈抟系一隐君子,独行高蹈,不受尘埃,若目他为仙怪一流,实属未当。俗小说中或称为陈抟老祖,捏造许多仙法,作为证据,其实荒唐无稽,请看官勿所惑哩!”

蔡东藩在写《民国通俗演义》时,曾有这样一件事:他写好了80回,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就迫不及待地出版了。一天有个军官到该局找蔡东藩,气势汹汹。后来知道不在,留下一张条子和一小包东西。条子里写的是对祖父进行恫吓的话,小包里是两颗子弹。会文堂新记书局的经理把这经过转告了祖父,他知道后非常气愤,理直气壮地说:“要改变观点是不可能的,坚决拥护‘民主’、‘共和’”。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蔡东藩在强暴面前是决不屈服的。

0 阅读:3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