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所言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知道历史的重要性。更让人感动的是当年史官的临危不惧,当年坚持写赵盾弑其君和崔纾弑其君的史官,面对强权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按照史实来写,今天的我们才得以翔实的了解了过去的方方面面,这实在可歌可泣。
到了司马迁的年代,虽然汉武帝是强势人物,虽然《史记》中所说的真正的《史记》藏于大山中,但无论如何,盗版《史记》还是记录了很多当时的事实,能够敢于说出真相,这证明司马迁何等的骨气,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皇帝尊重史实,受一定的历史监督,为了在青史上留下好名声,再暴戾的皇帝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但后来的后来,历史学家学会用曲笔来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再后来,干脆就是赞扬了,无怪乎有人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家史而已”。在东汉以前,皇帝驾崩后,百官还会根据皇帝的功过评定皇帝的祀号,譬如东汉的桓灵二帝,都是贬义词的。但以后呢?评定年号的官员都战战兢兢,唯恐连累自身,除了隋炀帝以外,其他的即使再暴戾也是不错的祀号。而隋炀帝是下个朝代的人命名的,假设隋朝得以延续,谁知道他的祀号会不会是“隋武帝”?
譬如咸丰皇帝年间可真是坏事不断,而且咸丰几乎也无所作为,但他依然被尊称为“清文宗”;下几任不断衰落,可同治皇帝被尊为“清穆宗”;光绪皇帝被尊为“清德宗”。从祀号来看,似乎一个个都是英明神武的皇帝,可事实呢?还需要我详细加以阐述吗?
从上述可以知道,历史不断的被扭曲,又不断地被涂改,而后又不断地被修正。难怪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的历史确实如此,如何还历史一个真实面貌?或许得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
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就是要公正客观的,就是要尽量还原一下历史的真相,而非一味掩盖;如果掩盖了,那这所谓的“历史”就没有什么参照价值了,也就变成了伪史了。在这里顺便说一下现在满天飞的“辫子戏”,那些所谓的《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大帝》等,把满清皇帝一个个给说的英明神武,整天跟老百姓打在一起,仿佛都是圣人似的,对文字狱毫无提及。
不知道各位是否记得高中历史书有一页书写慈禧说的“宁付友邦,勿予家奴”?在清朝末期慈禧都说出如此话来,康熙雍正乾隆会把汉族人完全当自己人?那些辫子戏是不是在误导民众呢?如果那些满族皇帝如此民主,孙中山先生还用那么费事的领导民众推翻满清吗?不知各位是否记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语境?所以说啊,还是要尽量维持公正,该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一味掩盖,自己祖先犯的错误就是错误,不能一味回避。要敢于坦陈自己的错误,敢于剖析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