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的最后日子:吃药靠麻醉剂,最后抢救40分钟无效

和泽看娱乐新闻事件 2024-11-07 06:54:59

谁能想到那个在《新闻联播》上侃侃而谈的"国嗓"罗京,最后的日子竟是靠麻醉剂度过的?

48岁的罗京在生日后第七天悄然离世,留下无数观众唏嘘不已。

从主持3000多次无差错播报的传奇,到生命最后时刻的40分钟抢救无效,罗京的人生宛如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新闻界的常青树轰然倒下?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热潮席卷全国,罗京也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

作为第140棒火炬手,他本该春风得意,谁曾想这竟是他与死神的一场无声较量。

就在火炬传递前的例行体检中,医生的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

"罗老师您的淋巴癌已经到了晚期,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这个消息直接把罗京劈得外焦里嫩,但他硬是咬紧牙关,没有倒下。

你们猜怎么着?这位新闻界的老兵居然恳求医生保密,就为了完成火炬传递的使命。

想想看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罗京意气风发地传递火炬时,他其实正忍受着病魔的折磨。

这哪里是在跑步啊,简直就是在跟死神玩命啊!

罗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敬业,什么叫责任简直让人肃然起敬。

但说实话看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想吐槽:兄弟,你也太拼了吧!

健康不是儿戏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敬佩,但也让人心疼。

完成任务后这位拼命三郎并没有立即就医,而是继续坚持工作。

直到8月他才不得不向单位请假。这份执着这股倔劲,真是又让人佩服又让人无奈。

罗京给我们上了一课:新闻人的担当是什么,就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但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真的值得吗?

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罗京用生命诠释了职业操守,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别把自己逼得太紧,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说起罗京的拼命三郎精神,咱们得把时光倒带到1979年,那会儿他才18岁。

就像现在的高考生一样,年轻的罗京也在为自己的未来犯愁呢。

谁能想到一次陪朋友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举动,竟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这剧情转折简直比网络小说还狗血啊!

原本罗京对播音主持压根儿没兴趣,就是单纯地陪朋友去报考。

结果呢?朋友落榜了他却意外地被录取了。

这种剧情怕是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吧?但偏偏就是真实发生的。

命运这个老顽童,就是喜欢跟人开这种玩笑。

进入北广后的罗京,就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直接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

要知道他的同学们可都是行业里的老油条了,而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菜鸟。

但是这个看似处于劣势的局面,反而激发了罗京的斗志。

"别人有经验我就用努力来弥补!"这句话简直就是罗京的人生信条啊。

罗京的拼命三郎精神在这里就初露端倪了。

他废寝忘食地学习,常常学到深夜。有时候同学们凌晨起来上厕所,还能看到罗京在教室里苦读的身影。

这种拼劲说实话,让人既佩服又心疼。

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近乎疯狂的努力,为罗京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毕业的时候罗京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菜鸟,变成了学校里的明星学生。

中央电视台更是对他青睐有加,毕业当天就把他收入麾下。

这种开挂的人生,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但是细想一下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罗京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天赋可能就是比别人多一份执着和努力。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自己也该努力了?别光想着躺平啊,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从北广毕业后罗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接冲进了央视的大门。

这哥们儿可真是不得了,短短两年时间就跻身"播音主持界三大天王"之列。

跟赵忠祥、宋世雄这种大佬平起平坐,简直是开挂的人生啊!

1996年《新闻联播》首次尝试现场直播,罗京毫无悬念地成为了首批主播之一。

说实话现场直播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口误"。

但是罗京却表现得游刃有余,仿佛他天生就是为直播而生的。

这种表现不得不让人竖起大拇指:不愧是实力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京主持《新闻联播》的次数越来越多,最终突破了3000次大关。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3000多次直播中,罗京从未出现过任何失误。

这种近乎完美的表现,让他赢得了"国嗓"的美誉。

说实话这个称号虽然听起来有点土,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罗京的地位和影响力。

罗京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副好嗓子。

更重要的是他对新闻工作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每次播报前他都会仔细研读新闻稿,力求准确传达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背后的含义。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是他能够成为"国嗓"的真正原因。

但是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辛酸。

罗京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常常克制自己的饮食。

他的妻子刘继红曾透露,罗京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她精心准备的润喉茶。

这种细节让人不禁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罗京这样的人吧。

回顾罗京的主播生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录播到直播从模拟信号到高清信号,罗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他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成为下一个罗京了?

别急先问问自己,你有那种拼劲儿吗?有那种对工作的热爱吗?

罗京的生涯如同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但是2009年这部剧却迎来了令人心碎的大结局。

就在他48岁生日后的第七天,这位"国嗓"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命运啊你可真会开玩笑,给了他"国嗓"的称号,却又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声音。

回顾罗京生命的最后阶段,简直让人心如刀绞。

那个曾经声音洪亮、侃侃而谈的主播,现在连吞咽都要靠麻醉剂来缓解疼痛。

这反差也太大了吧?简直比电视剧还狗血,可惜这是真实发生的。

但是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罗京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生日那天他居然还能跟亲朋好友开怀畅聊,仿佛病魔从未造访。

不得不说这哥们儿的心理素质真是绝了!换成我早就躺平等死了。

罗京用行动告诉我们:笑着面对人生,哭着面对人生人生都是那个人生,何不笑着面对?

然而命运终究是无情的。在生命的最后40分钟,医生们进行了紧急抢救。

但是这次连"国嗓"的光环也救不了他了。

当罗京离世的消息传出,整个新闻界都炸锅了。

他的老朋友王宁在播报这则消息时,更是数度哽咽。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都想哭了。这位曾经的"播音界常青树",就这么倒下了。

罗京的离去不仅是新闻界的损失,更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超过4万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这阵仗简直比追星还疯狂。

但仔细想想罗京何尝不是一个"星"呢?只不过他是照亮我们生活的那颗星。

罗京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平凡而伟大。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

虽然罗京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每当《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响起,我们总会想起他那张熟悉的面孔。

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不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就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罗京走了但"国嗓"的精神永存。

让我们记住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让我们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和泽看娱乐新闻事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