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天,毛主席的女儿李敏错拿了同学的笔记本并带回家中,被不知情的毛主席偶然翻开。
看着看着,毛主席习惯性地进行了批阅,并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下了:“原文在报刊上发表。”
1958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杂志上果然出现了一篇叫《假期回乡日记》文章,作者正是李敏的同学,北京实验中学高三学生王桂芹。
因为毛主席的批语,这篇文章得到了广泛传播,王桂芹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写。
毛主席为何会对一名高三学生的日记如此欣赏呢?
暑假归乡日记1957年,为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北京实验中学准高三女孩王桂芹决定回河北老家参与劳动。
她的父亲十分支持,临行之前特意叮嘱她一定要多劳动,多访问,多写心得。
8月5日,王桂芹回到家乡河北阜平县。在路上,她看到地里的庄稼因干旱而变得枯黄,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个愿望:“倘若我能有呼风唤雨能力那该有多好,这样庄稼就能年年丰收,老百姓们也都能年年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了!”
快要到家时,突然下起了大暴雨,豆大的雨滴打在身上生疼,让她不自主地打抖起来。
但当王桂芹看到田里那些谷苗吸饱了雨水,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后,她不由地为之一振,切身体会到了农民那份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王桂芹向母亲提出想和社员们一同前去“打坝”,母亲对此十分支持,欣慰地说道:“去吧,尝尝‘打坝’是什么味,别累坏了,但是也别娇气!”
说完,母亲又上下打量了她一眼说道:“干活就要有个干活的样子,我给你找一套‘劳动服’出来。”
随后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双硬底子山鞋,一条耐磨耐脏的肥裤子以及一顶草帽来。
穿着这身“劳动服”,王桂芹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工地上,引得一众叔叔婶婶哈哈大笑。
他们对王桂芹肯积极参与劳动提出了表扬,夸赞道:“这臭闺儿(地方方言:女孩)没读成书呆子,还是咱们的人!”
因为年纪小,王桂芹被分配了搬石头的工作,石头不够的时候就需要拿镐子撅石头用。当时工地里有块石头像磨盘那么大,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上前尝试,都没能撅动它。
看着眼前这一幕,王桂芹突然想到物理课上学过的杠杆原理,于是便把一根大铁棍塞在石头下边,又在棍子中间放了一块小石头,让大家一起用力往下压,终于撅动了这块大石头。
除了打坝之外,王桂芹还天天挑水,在房上担土,去山上割柴,给不识字的村民读报纸,履行上学时的承诺为同学做鞋等等。
虽然在乡下只待了半个月,可她这个“临时社员”已经充分融入到了农村之中,对生产劳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王桂芹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劳动完即使再累,也坚持将当天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这半个月,她洋洋洒洒共写下了14篇日记,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自己这段下乡劳动的经历记录了下来。
“在农村住的越久,和农民接触的越多,我就越感觉自己懂的道理越少,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是王桂芹对于这段时光的总结语,此时的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笔记本竟有一天会被毛主席所批阅。
毛主席批阅日记回北京开学后不久,北京实验中学就组织了一次秋收义务劳动,组织同学们到北京郊区的罗道庄农村社劳动。
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走着前往农村社,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不例外。
在休息时,李敏偶然看到了王桂芹背包里放着整理好的笔记本,于是便提出想要看一看。在征得王桂芹同意后,李敏捧起笔记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开始劳动的时候,为了防止弄脏王桂芹的日记本,李敏将日记本塞进书包,但劳动完却忘了还。
等再去上学时,李敏告诉了王桂芹一个令她受宠若惊的事情:毛主席看了她的日记,并且还给她进行了批注,夸赞她写得很好。
原来,当天李敏在家发现了自己错拿的日记,看完后感触颇多,在吃饭的时候,她对毛主席说:“爸爸,我这里有同学写的笔记,写的很有意思,你能看看吗?”
于是,毛主席饶有兴趣地接过笔记看了起来,边看边点头称赞,并习惯性地进行了批阅。
虽然这笔记出自一个中学生之手,里边也有错别字,但毛主席看得十分认真。
在看到王桂芹对干枯的谷苗心急如焚,想要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让农民、国家都能年年丰收时,毛主席用笔在这段话旁连画了两个圈以表赞许。
这一篇日记的最后,王桂芹描述自己在快到家时天上下起了暴雨,让地里的谷苗重焕生机的故事。
从“雨点打得我不自主地打抖”再到“雨啊,下吧,下个透吧!”王桂芹的思想已经开始和农民们的思想所连通了。
看到这里,毛主席又重重地画了圈,十分赞许王桂芹的这种想法。
在8月7日的日记中,王桂芹描述了自己将要前去“打坝”,母亲为她找出“劳动服”的故事。
毛主席在这里一连画了三个圈,对王桂芹肯主动参与劳动的行为提出表扬,对王桂芹妈妈的话很是欣赏。
8月10日的日记中,王桂芹提到了三年之前,自己曾答应给一位叫贾达黎的同学做一双鞋。可是自己平时没时间做,于是她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得知后说道:“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该做到,为什么不早说?你现在做吧!”就这样,在妈妈的监督下,王桂芹仔仔细细地为贾达黎做了一双漂亮的绣花鞋。
王桂芹在日记中骄傲地写道:“贾达黎肯定没想到我会给她做鞋,或许她早就忘了这回事,或许她认为我是光答应不做的人。从今以后,我要永远做个守信的人!”
毛主席在这段话下再次连画了三个圈,对王桂芹母亲的教育方式及王桂芹的转变表示了肯定。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毛主席越看越喜悦,通过这些稚嫩的文字,毛主席体会到了农村的真实情况和青年人的思想。除了做出批注外,毛主席还将里边的所有错别字划了出来。
如“真是喜花怒放”一句中,毛主席就为她圈出了错别字“喜”,在一旁订正为“心”;将“过余夸奖”中的“余”改为“于”;将“庄家”中的“家”改为“稼”等。
在文中,毛主席共画了三十多个圈,足见得他对这篇笔记的喜爱。
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毛主席意犹未尽地写下:“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除此之外,主席还提笔批阅道:“此文可在报刊上发表。”并在这本笔记里夹了一张纸,上边写道:“李讷细看两遍,退李敏。李敏也要看两遍。”
因为毛主席写的纸条很有纪念意义,李敏将笔记和字条一并交给了王桂芹保管。
王桂芹捧着这本笔记,心脏像战鼓般砰砰跳着,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毛主席批阅了我的日记!”
她激动地翻看笔记本,仔细翻阅着毛主席给她的每一个批注,但对于毛主席批注的那句“此文可在报刊上发表”,她显得有些犹豫。
此时的王桂芹还没能理解毛主席的深意,担心自己发表了会被人说是在“出风头”。
可是不久后,李敏再次找到了王桂芹,声称毛主席对这件事很是上心。
于是在1958年的第四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假期回乡日记》的文章,作者署名是王桂芹,文章之首,便是毛主席的那句批语。
因为毛主席的批语,这篇文章很快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在青年、学生群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很多人在看完文章后深受鼓舞,开始积极下乡参与劳动,王桂芹也成为了“名人”。
毛主席之所以对此事如此上心,正是出于对青年人成长的关心。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曾这样向青年人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毛主席将青年人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很重视青年人的教育问题。
因此像王桂芹这样的好现象涌现而出时,毛主席十分重视,并以此引导青年人自我教育、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王桂芹的日记中,有一段是关于天上出现“扫把星”的事情。村里人人心惶惶,纷纷传言这是“不祥征兆”。
王桂芹知道“扫把星”就是彗星,只是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却因为对此不了解而无法跟乡亲们解释清楚。
毛主席在批阅之时,本来想写点什么,但最终还是划掉了。
或许在主席心中,比起为她解释彗星为什么会出现的原理,让她保持旺盛好奇心,自己亲自去探索、去学习效果更好。
只要地球依然旋转,就有冬去春来,就永远存在着“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被毛主席寄托无限希望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承载着民族复兴、繁荣祖国的梦想。
只是,如今在社会的裹挟下,成绩成为学生的重要评判标准,“劳”被放到了最末位,对于这个现状,你有什么感想呢?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伟大领袖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赞美劳动顺应天性!
领袖的伟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伟大的领袖,伟大的人格,伟大的父亲!
伟大领袖
伟大领袖毛主席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王桂芹很幸运,毛主席真伟大。
伟大领袖指引我们向前进!
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
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
令人感动啊!毛老爷爷心系人民,才会对一个普通学生的文章如此的敏感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