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常常用改名的形式“宣告”升级,有时候确实是一种“宣传“手段,毕竟“高大上”的校名,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有超过600所高校进行过更名,校名变更次数在两次及以上的高校,不下百所。
那么,院校更名的形式有哪几种?哪些院校的更名没有成功,反而让自己变得“野鸡”味十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更名的形式主要有几种
一般而言,高校更名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学院”更名为“大学”。
例如杭州计量专科学校—>中国计量学院—>中国计量大学。
第二种,部分高校将带市/县级地域属性的校名改为省级或者中央级的,以此彰显学校实力。
例如,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第三种,部分高校选择将校名带有的专业/学科/行业特色属性淡化或者直接抹去,以此来适应时代变化,还能借此宣扬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例如抹掉原有校名中特征明显的“冶金”“矿业”等学科名称,改成“工业”“理工”“科技”等。
当然,仅仅是“为了更名而更名”,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更名大多时候都伴随着高校的升级;反之,推进高校升级有时最终呈现的结果可以是更名。
但想要改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往往历时要好几年。但即便不容易,高校还是会热衷于改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高校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和学科布局。
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管理格局,层级越高代表越高的办学水平,也代表越高的行政级别、自主权限和资源配置。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高校更名原因的实证研究》
虽然我们日常好像总觉得目前我国“大学”的名号有很多,但实则不然!根据教育部2022年6月17日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能叫“大学”的院校只有638所,占总数2756的23%左右。
由此可见,“大学”二字,依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不仅高校对于更名大学热情度很高,各高校学子们更是期盼自己的母校学院能早日「转正」!
而“学院”更名“大学”背后有着诸多“诱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学校地位、促进毕业生就业、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争取更多的硕博点、获取更多财政拨款等等。
其中,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学院”与“大学”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
学院升格为大学,必须拥有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5%的在校研究生数,而要培养研究生的前提在于高校是否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而升级成功后,院校分数线很可能呈上涨趋势,比如泸州医学院本来实力一般,但是因为改名“风波”,知名度大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近年都在不断提高。
对于25考研人来说,如果报考时目标院校刚好升级了,要做好分数线上涨的准备,预估分数时留点余地,才能增加被录取的概率哦!
2.这几所211院校更名失败
1.河海大学
如果问哪些大学在水资源工程领域有实力?许多人想到的是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天津大学。事实上,唯一能与清华大学竞争的211院校是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的前身是由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他的水利专业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河海”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创校之初,第一任校长是水利电力先驱许肇南先生,教务主任是被中国水利界公认理论和实践上贡献最大的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吸收融合了南大、交大、同济、浙大、厦大等名校的水利系科;在1985年正式更名为河海大学,校名还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
这么“豪华”的出身,也难怪河海会有“皇家水利学院”的昵称了。
如今,河海的水利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与清华并列全国第一,ESI世界排名进入前1%;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河海有7个A+专业,其中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务工程、应急管理和智慧水利都是排名第一!
在业界,流传着“凡有水处,尽是河海人”这样一句话,全国各地水利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都来自河海,而许多利国利民的水利电力工程,也有河海人的身影。
比如:新世界七大奇迹之称”的港珠澳大桥工程、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长江口航道治理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南京地铁、沪宁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二桥等等。
2.东华大学
单提东华大学,很多人可能都会对这个不太响亮的名字感到陌生,还总是容易和南华、北华、西华搞混,但“中国纺织大学”的名号,当年却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存在。
在整个强校如林的上海,当时这所唯一能够冠上国字头的大学,凭借着强劲的实力,在业内名气极盛。
与河海一样,东华的前身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也是张謇创立的,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设置的纺织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先河。建校以来培养了大量纺织界技术人才,也被称为“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加速发展,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应运而生,南通学院纺织科等13所纺织院校、系科并入这所学校。
“强强联合”下,中国纺织大学诞生!但这个“国字号”校名却仅用了14年,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并沿用至今。
放弃响当当的“国字号”校名让很多人不理解。据了解,当年改名一是为了学校往“综合型大学”发展,二则是顺应时代。
如今学校的名声或不及从前,但他的“织心”从未改变!
作为东华大学的王牌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先后两次入选双一流学科名单;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A+,位列同类学科全国第一;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七年蝉联第一。
校名中的“学院”改成“大学”,虽然听着更大气,但这“东华”二字,却有点失去一丝霸气,没有“中国”二字名气大,而且,通过校名看不出专业的强项。
很多人说改名后“野鸡”味很浓,虽然改名有点失败校名看着没那么震撼,但它依旧是一所很值得报考的大学。
3.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可以说是最憋屈的211,明明在23年软科专业排名中,拥有6个排名第一的专业(包装工程、公共艺术、酿酒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却因为校名常常被误认为是野鸡大学。
虽然他2002年才组建成立,但源头却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南大、南农、河海等8所学校同宗同源。
在设计界,江大有着“北清华,南江南”的美誉。这是因为他是国内工业设计的开山鼻祖,与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称于世。
他的设计学院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这是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江大的设计学科已经位列A-,据了解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又有较大进步;在被誉为“产品设计界的奥斯卡”的IF设计奖项累计获取纪录中,位列全球高校第三,红点奖位列亚洲高校前十。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则是江大的顶尖的学科,都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也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
在酒界,江大被称为“酒界黄埔”,撑起了中国酒业的半壁江山。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是江南大学最年长的校友,他曾出任江南大学农产制造系主任,这是中国食品奠基和发源的地方。
我国著名酿酒专家、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第八代传人高景炎;白酒行业泰斗之一,为茅台发展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季克良;啤酒业的璀璨新星胡金成,他们都是从江南大学走出去的。
作为无锡市内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专业实力更是不可小觑,还是非常值得报考的。
4.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一所名字带着古风的大学,却被很多不了解的人误认为是一所二本大学,甚至还有人觉得它是一所野鸡大学。
但实际上,长安大学可是正儿八经的211大学,更是被称为公路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虽然低调,但是却很有实力!
长安大学在2000年合并成立,他的前身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前身之一的西安公路大学,是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从1952到1980的三十年是我国“疯狂修路期”,新增公路76万公里,西部地区新增25万公里。学校紧跟国家步伐,勘探修筑,铺路架桥,建楼盖房,参与了像川藏公路、青藏公路这些极为艰巨的公路干线建设。
然而,三校合并时学校却改名“长安”,饱受争议。有人道“长安虽好,但与「西安公路大学」相比差了点特色”,更有甚者认为“长安大学校名太民办了,一股'野鸡‘味”。
但事实上,不再以“公路大学”冠名,长安大学的发展也没有辜负“亚洲第一所公路交通高校”的名头。
长大拥有着全国高校唯一的公路交通博物馆;“交通运输工程”为双一流学科;设立了数个交通、环境相关的实体研究院;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三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
除了这4所“211”院校外,还有一些院校改名也很失败,甚至明明是一些学科特色院校,改名后听起来像个“职业院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民族学院最初承担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后改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因为校名带有“技术”二字,就总给人一种“职业学院”的感觉。
因此,不少人认为应该沿用最开始的“民族”二字,校名改为“广东民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方冶金学院本身“南方”体现了区域属性,有较大的知名度,同时“冶金”也体现了强特色,本想改名为“南方工业大学”或者“南方理工大学”,但由于名称不合适,最后改为了江西理工大学。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的曾用名之一,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信息学科见长的院校,在2003年2月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
之所以说山东工商学院改名失败,其实也是因为对比曾经的校名失去了那种霸气,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与前文提到的东华大学情况颇为相似。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太谷地质学校,在1982年曾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华东”的地域性前缀对于保持院校本身知名度还是帮助不小的。
可惜的是,学校在2002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即便在2007年升级为为东华理工大学,但“大学”却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丢失“华东”、转而改为“东华”的遗憾。
大学更名,既看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也需要符合有关部门出台的规定。当然,一个足够响亮、辨识度高的校名,对于学校自身的建设是有较大帮助的。
所以大家在报考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对此多些关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趁着它们还是学院的时候赶快去考,等更名成功以后,报考难度可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