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盘?

基歪财说 2024-05-17 20:47:30

最近,一则消息在坊间炸开了锅:某些部门正在酝酿一项"大手笔"计划,要地方政府大规模收购卖不出去的商品房,转成保障房。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救市"神操作",有人冷眼旁观,说这是"饮鸩止渴"。

其实,类似的操作早已在多地上演。据媒体报道,杭州、南京等城市从年初就开始试水,收购存量商品房当公租房、人才房。就说杭州临安,前段时间就发了公告,要在辖区内收购一批商品房,说是要用来做公租房。至于收购价?公告里只是虚晃一枪,提了个"评估价"的概念。

看到这,很多人不禁要问:这盘棋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这么着也能破解楼市这团乱麻?当真是"神操作"?还是"黔驴技穷"?

先别忙着下定论,这招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大伙想想,这阵子楼市成交惨淡,库存压力山大,开发商甚至资金链都出问题了,房子再卖不出去,那可不就更难收场了吗?据克而瑞统计,热点城市卖的新房里,超过一半都是往年的"老库存",三线城市这比例还要高,几乎七成都是"前任遗产"。照这势头,房价还得跌,到时候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房价一跌,老百姓手里这点家当就贬值了,到时候指不定会闹出什么幺蛾子。你看,光今年头三个月,全国法拍房就挂了20多万套,这要是房价继续跌,法拍房只会越来越多。所以说,从稳市场的角度看,有关部门要伸手干预,也不是没有道理。政府买房,盘活存量,提振信心,给房企"输血",说不准还能给刚需群体一个"安居梦",这一箭能射几个雕,听着就挺美。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别看这招挺刚,风险和隐患也不少。就说地方债务吧,那可不是个小数目。Wind数据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地方政府欠债36.48万亿,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的更不知道有多少。这种情况下,还大手笔收房,无异于火上浇油。一旦债务风险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财政的钱从哪来?到头来还不是老百姓买单?这种做法,究竟是在救市,还是在给地方埋雷?

更何况,这种做法,搞不好会让房企误判形势,反而更加肆无忌惮。本来有些房企就在高杠杆、高周转的路上越走越远,到头来却房子卖不动,资金链断裂。这要是轻易就能等来"输血",岂不是变相纵容它们铤而走险?从长远看,这是在培养房地产市场的"毒瘤"啊!

还有收购价的问题,也是个"黑洞"。说是参考"评估价",但谁来评估?评估标准是什么?在这利益盘根错节的房地产圈里,谁能保证不出幺蛾子?要是背后有什么猫腻,那可就是在践踏公平正义,糟蹋公信力。说到底,这种做法是在惠及民生,还是在惠及那些搞"暗箱操作"的人?

最关键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把这么多商品房变成保障房,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一线城市新房均价5万多一平,就算打个折,那成本也不低啊。纳税人的钱就这么花出去了,到底是补贴了刚需,还是补贴了房企?值得吗?

说到底,房地产这些年对经济的拉动,谁都有目共睹。但是,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又降了5.8%,已经连续13个月下降了。再看高科技产业,投资却增长了13.9%,成了投资增长的主力军。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不能再走房地产依赖的老路了,经济结构必须转型升级。与其寄希望于"收房救市"这种权宜之计,还不如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该改革的改革,该创新的创新,把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用好了,经济自然会有活力。只有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了,城市功能提升上去了,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

站在变局与新局的交汇点上,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触及灵魂的拷问:"收购商品房改造",究竟是在救市,还是在给地方埋雷?我们的钱究竟花在了刀刃上,还是补贴了房地产商的口袋?这一招,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还是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要的是一时的"回暖",还是长久的"健康"?

0 阅读:8

基歪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