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余凯在微博发了一条消息:时隔8年,重启微博,现在身份是地平线民工。
对于余凯的重返,大家都心照不宣,接下来地平线肯定会有大动作。而且此事至关重要,毕竟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地平线一直刻意又主动地保持着低调。而这一次,余凯选择主动从“镁光灯边缘”走到中间。
很快余凯就发布了好几条与地平线高阶智驾系统SuperDrive(简称HSD)相关的内容,其中一条是他与大众中国CEO贝瑞德在下着暴雨北京城区晚高峰,试乘地平线HSD。
余凯和贝瑞德坐的测试车是大众ID.4,但是他们所测试的HSD,首次量产上车的车型尚未公开。
大众与地平线自然是关系匪浅。2023年11月,地平线与大众合资成立酷睿程,双方分别持股40%和60%。该公司主要是为大众中国所有电动车型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主要算力芯片也采用地平线征程系列。
酷睿程成立后便迅速成为地平线2023年最大的客户,贡献了6.3亿元营收,占其总营收的40.4%,不仅极大推动了地平线销量和业绩,更重要的是,有了大众样板,地平线也打开了更大的合资和国际市场。
就在上个月,地平线宣布征程家族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出货量正式突破600万套,已获得全球超 30 家车企及品牌的前装量产合作,累计量产定点车型突破 270 款,量产上市车型超过 130 款。
在高工发布的 2024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和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份额榜单中,地平线分别以 33.73%、28.65% 的市占率获得双榜第一,持续领跑从低到高全阶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市场。
截至去年底,地平线总计获得过11轮融资,被行业戏称是“拿完了所有能拿的钱”。同时,作为第一家可以同国际同行掰手腕的国产芯片公司,在这个关注度本来就很高的赛道,市场对于地平线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和期待。
余凯曾说,地平线表面是看战略和技术,但实际的底层逻辑是,如何从一个阶段突破到下一个阶段,再突破到下一个阶段。而地平线也是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意识到真正商业的第一性原理,是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因为技术从来就不是护城河,客户才是。
“如果你赢了一把,怎么赢第二把?你赢了第二把,怎么赢第三把?如果这个生意本身是赚钱的,那在你睡觉的时候,一定有100家公司的CEO在想着怎么干死你。所以你还必须以一种难以被复制的方式去解决客户的需求和痛点,这就是护城河。”
在上周举办的地平线高阶智驾技术开放日上,余凯解释了其基于客户需求的“技术+产品+工程”的铁人三项体系,余凯说,地平线在做的,就是趴在地上,干充满泥泞的事情。
“只有这些事情,才能区分卓越公司和平庸公司,区分那些真正能够脚踏实地交付产品、和那些在这些年里最后泯然众人、慢慢消失的公司。”
软硬结合的非典型芯片公司地平线是一家自动驾驶芯片公司,而且是国内智驾芯片领域为数不多的、坐稳牌桌的佼佼者,这几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成立初期,地平线其实同时涉足 AIoT 和汽车两大业务领域。不过从2019年开始,地平线将重点聚焦在自动驾驶领域,把汽车以外的业务全部砍掉了。
后来余凯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因为一开始是不知道需求在哪,地平线做了很多AIoT的小业务,也稀释了不少资源。但创业中肯定是要保持一个扇面去向未来探测,该交的学费也得交。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余凯决定先聚焦汽车,因为他认为汽车是既有钱又对技术和智能有需求的赛道。把自动驾驶技术做到足够成熟,成本足够低,直至把自动驾驶行业击穿之后,才有可能去发展AIoT。
余凯的运气很不错,在2019年地平线推出第一款车规级芯片征程J2后,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智能化的爆发。而那时候,国内能够提供智驾方案的芯片公司,只有地平线。
此后地平线又陆续发布了车规级芯片征程J3和J5。不过余凯也提到,J2到5的产品一直集中在低阶智驾领域,是因为当时钱不够买A72、A78之类的CPU IP。所以即便号称高阶的J5的主力应用场景其实还是高速 NOA。
这似乎也可以理解去年余凯一直提醒行业说,城市 NOA 没那么快,大家要冷静。但也正是因为J5在城市NOA功能的缺位,后来英伟达Orin芯片几乎垄断了高阶智驾市场。
今年4月车展期间,地平线发布了J6 系列计算方案,覆盖从低阶到高阶的全部智驾需求,首批合作伙伴就有 10 个汽车品牌,包括上汽、大众、比亚迪、理想、广汽等。而且今年会交付首个前装量产车型,明年预计量产交付超10款车型。
与J6系列一起推向市场的还有HSD,地平线将二者搭配在一起,试图打造出软硬协同、极致高效的样板。地平线也开始不断强调自己并非只是芯片公司,用余凯的话来说,地平线其实是“一个非典型芯片公司,一个软硬结合的公司”。
余凯特意解释地平线产品和战略变化背后更深层的思考,他说,在地平线交付的600万套计算方案中,基本没有只是单颗芯片交付的。要让一个芯片能在不同场景使用,这中间涉及的不仅仅是硬件质量,还有工具链、中间件等等,需要跨越软硬件,从端到云的综合立体能力,这也是地平线很早就意识到的问题。
比如在在早期地平线与理想的合作中,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地平线不仅向理想提供芯片,而且还提供了感知算法,帮助理想快速追上行业的高速NOA水平。也正是软硬结合的合作样本,让行业中其他车企开始主动需求与地平线的合作。
这也让地平线充分地意识到,相比一颗芯片,更开放的工具链与软件服务,甚至白盒代码,才是车企真正想要的产品,而这可以是带动硬件并撬动业绩增长的更好的产品。
地平线的业绩也从侧面验证这种思路。比如其汽车业务产品解决方案,也就是售卖软硬件一体的产品,也包括HSD,从2021到2023年,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 44.6%、35.3% 和 32.7%。可以看得出来,硬件依旧是地平线主营业务。
而授权及服务业务则是提供算法、软件及开发工具链的授权,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从 2021 年到 2023 年,这部分收入的占比分别为 43.3%、53.2% 和 62.1%。这部分收入占比持续增长,显示了地平线同样在软领域的高歌猛进。
“我们是芯片公司里面最懂软件算法的,是软件算法里面最懂芯片的,是做软件算法+芯片的公司里面最懂车规的,我们一直玩铁人三项赛玩到现在。”余凯说道,“不懂软件的芯片公司是活不下去的。”
全世界范围内的“捅破天”的智能驾驶标杆地平线产品和战略变化的背后,一方面当然是行业技术的进步。在此次开放日上,地平线副总裁吕鹏表示,中国汽车高阶智驾技术的拐点已经到来,比如20万到30万的区间,和30万以上的区间的高端车型基本上都已经配备了高阶NOA的功能,不然就很难拥有足够的差异化和亮点。吕鹏认为明年将成为高阶智驾的决赛点。
另一方面高阶智能市场的提速,吕鹏认为是头部玩家的带动功不可没,比如特斯拉。余凯认为这些头部玩家“具备品类定义能力”,就像是PC时代的苹果。但安全起见,地平线不想做苹果,而是做跟随者,这也是为什么地平线直到现在才开始发力高阶智驾。
在地平线的判断中,高阶智驾竞争的胜负手,在于软硬结合系统的大规模量产能力。而智能驾驶真正要跨越鸿沟,首先就是要全场景。
这也是让余凯拉上贝瑞德一起宣传地平线HSD的重要原因。作为地平线接下来的重头戏,J6旗舰版搭配基于端到端技术的HSD打造的高阶智驾样板,一方面是要让好用的城区NOA产品加速量产普及,另一方面地平线也想通过全栈技术能力的灵活开放,提高产业研发与交付效率。
在地平线分享的数据中,今年上半年,整个城区全场景智驾的渗透率达到8.5%,但技术竞赛已白热化。吕鹏解释说渗透率只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产品不够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导致用户不喜欢用。
如何让高阶智驾好用而且用户爱用?地平线的思路是解决性能提升(Scale Up)和场景泛化(Scale Out)两大问题。通过建立面向量产的端到端世界模型,让HSD系统具备理解万物、拥有通用认知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对机器认知与交互能力的深度挖掘与提升。
“要以产品思维来做智能驾驶,以人为出发点,关注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地平线以优雅不怂、从容笃定为产品目标,打造全世界范围内‘捅破天’的高阶智驾系统行业标杆。”余凯说道。
余凯再次强调智驾技术的拐点正在出现,现在HSD的表现,三四年前不可想象,背后则是这些年的技术进步,包括算力、软件的进步都非常显著。
但另一方面,余凯一直认为技术本质是冲浪,是无法沉淀下来的,所以并不能构成一个企业护城河。真正构成护城河的是其他东西,比如苹果是对用户的洞察,英伟达则是生态。
“当你的客户在上面已经写了超过100万行代码的时候,它还能从英伟达的手掌心跑掉吗?跑不掉的,每一行代码都是天数。所以软件生态是极其强大的粘性。为什么操作系统公司值钱?操作系统的模式就是有生态。”
这也成为地平线重投软件系统的指导思想,余凯的想法是,如果地平线的智驾系统不能捅破天,也就是没有非常高的天花板,就无法支撑地平线的整个商业生态。
而实现的路径,就是靠大量的工程师在大量细节的场景里面,“做那些苦活脏活累活,才能去真正地构建护城河,构建壁垒,能够去打造无与伦比的产品。”
根据规划,地平线HSD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标准版量产方案,并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余凯表示经过九个月的开发,HSD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他相信量产后会呈现出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高阶智驾产品。
最终目标还是机器人上个月,坊间有消息说地平线已组建了一个约 50 人的具身智能团队,负责人为地平线副总裁、前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他是一直追随余凯的得力干将之一。
这个消息并不让人惊讶。其实2015 年地平线创立的初衷是做机器人,最初公司的名称就叫“地平线机器人”。
此前地平线已经有子公司 “地瓜机器人”,主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而这个新的具身智能团队,则主要研发具身智能软硬件。
对于地瓜和地平线的关系,余凯也有过解释:自动驾驶的资源投入,我不想做任何稀释,要全力以赴以十打一。这里面有一些核心能力会溢出到机器人领域,成立地瓜就是在不稀释地平线的资源下,把社会其他资源汇聚到地瓜上面,让机器人业务能够自在地长出来。
余凯相信机器人肯定是未来,而且是比PC与智能手机时代更大的科技浪潮,但是它的时间不会很快,它必须要取决于很多关键技术,包括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机械等。而搭载这些要素的汽车是实现机器人应用的必要路径,这也是现阶段地平线聚焦汽车的原因。
守株待兔,长期耕耘,这在汽车业务验证的宗旨,同样适用于机器人业务。
余凯曾解释过,因为每个商业闭环,比如说一个新品类的创造,几乎是需要有大师级的魔法才行。“乔布斯算一个,马斯克也算一个,但你千万不要假设你有这个能力。所以地平线是不去创造新品类的。”
这些品类创造者同样对机器人充满信仰。特斯拉的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是行业的先行者,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透露该机器人会在明年限量生产,他认为 Optimus 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25 万亿美元,是其汽车市场的数倍。人形机器人将是今后特斯拉主要的长期价值来源。
同时马斯克表示,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产品有望成为AI的下一浪潮,并且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将达到100亿至200亿台。特斯拉的目标是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的份额。
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黄仁勋说,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是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AI与机器人的融合,具有很好的想象空间。
英伟达也成立具身智能实验室,在今年3 月的 GTC 上,英伟达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单板计算机 Jetson Thor,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模型、软件。
余凯认为大家路径虽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比如特斯拉的路径是从汽车到汽车芯片到通用机器人芯片再到机器人,而地平线则是从通用机器人芯片落脚汽车芯片,但最后还是通用机器人。
这两年端到端和大模型技术在自动驾驶上的应用,以及关键硬件技术的迭代,让机器人从业者看到了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曙光。今年的机器人大会、人工智能大会甚至移动通信大会,人形机器人都是绝对主角,似乎所有人都相信终有一天充满机器人的时代终会到来,这也是地平线期待的未来。
车云小结2015年6初月余凯离开百度,7月才注册地平线。后来余凯回忆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工作就是和所有创业者一样,接受采访,找投资人。也正是在此期间,《车云》第一次采访了余凯,在这次采访中,余凯讲述了他的愿景。
“我要做的是把深度神经网络放置在芯片中,也就是机器人的大脑芯片,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真正的智能是要让每一辆车、每个电器都具有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控制的能力。”
后来在余凯所有与地平线相关的公开演讲中,这段话总会在其PPT的第二页出现,余凯说这基本上成为公司创世纪的圣经,也是地平线的信仰。
“我觉得一个企业一定要有信仰和愿景,中间你干很多兜兜转转的事情,但这个愿景会冥冥之中牵引你组织的整个行为,往你想要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