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两个五年就实现工业化,民国“黄金十年”却连大炮都不能造?

江舸 2024-07-10 18:28:53

本文内容与观点,均基于专业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注有文献参考来源。

1927年蒋介石在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建立了南京政府,这也是民国历史上首个由政党领导的统治机构,和之前的北洋政府完全不同,这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的十年时间内,虽然出现了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但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依然实现了高速发展,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上海。

在这个时期,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更成为了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也被一些历史爱好者誉为民国的“黄金十年”。

然而,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民国竟然连制造枪炮的能力都没有,其工业发展较之民国初期不进反退,这与人们对民国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苏联却用两个五年计划将自己从农业国改造成了工业国,两国之间为何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苏联的工业化改革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工业化改革过程中,取得了惊人成就的苏联是怎么做的。

在十月革命结束后,苏联共产党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列宁本希望带动整个欧洲共产主义的发展,但其他地区的革命进程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之后列宁和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托自身的力量进行,即以一国之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

他们一致认为,正在快速发展的苏联正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以及远东地区日本等国家的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苏联必须尽快提振经济,全面完成现代化的进程,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在经过几年的恢复之后,斯大林在1927年正式提出了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他强调苏联要集中精力搞工业化建设,并且要把重工业放在首位,因为只有拥有了自主开采矿产和生产大型机械的能力,才能让苏联摆脱其他国家的钳制。

此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工业化的时候,一般都会从轻工业开始发展。

因为相较于重工业,轻工业的入行门槛更低,利润更高,更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的累积,在国家逐渐富裕之后,他们才会把重点放到重工业的发展之上。

但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压力实在太大,他认为苏联没有时间等待初期资本积累,为此他利用贡税等制度从农业及轻工业中收集资金,全部投放到重工业建设之上。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才能够在十年时间里完成现代化改革,并发展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强国。

不过苏联在进行工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的公平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状况的出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首先是苏联农民的生活条件变得十分艰苦。

其次苏联的轻工业发展也遭到了一定打击,导致苏联国内出现了日用品短缺和饥荒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苏联能够完成这种工业化改革的前提,是政府有着极高的威望和权力,这才能有效将资源进行集中利用,这对于资本主义政府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种权威主义也使得社会自由度大大降低,抑制了人们的生产和创造热情。

民国黄金十年的工业发展

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现代工业化改革,目的是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西方列强的资本入侵,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始终处于迟滞不前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便在经济领域和西方各国进行了磋商和交涉,最大程度上解除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关税的控制,为进出口贸易扫清了障碍。

南京国民政府还在北京政府制定法规的基础上,完善了诸多条款,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自称为孙中山先生意志继承人的蒋介石,在工业发展路径上也沿袭了孙先生大力发展国有资产的路线,民国的工业发展似乎走在一条正确的路线上。

事实证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所谓的黄金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的工业产量屡创新高。例如,我国的棉布等工业制品产量在这段时间内翻了近三倍。

此外,南京政府在这十年里,成功建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国有工业资本,涵盖了矿产、钢铁、食品制造等多个领域。似乎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人们对民国工业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惊讶地发现,看似强大的民国工业体系在战争面前竟然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他们不但无法在战时为百姓提供生存保障,而且连最普通的枪炮都无法制造,这让国军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敌人,民国的黄金十年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笑话。

民国工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那么民国在这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究竟犯下了哪些致命错误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民国的货币政策是非常落后的。

从明清时代开始,我国的货币制度便逐渐向白银本位过渡,随着晚清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白银正式成为中国唯一的官方货币,但此时西方各国白银却逐渐褪去了货币的身份。

白银作为大宗货物,其在市场上流通的价格是会出现波动的,这就让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处于一会儿通胀,一会儿通缩的诡异处境之中。

而且中国国内又没有大型银矿,这让民国政府不得不进口白银,这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紊乱的货币环境对于工业的打击更加严重,许多工厂生产的货物最终换回的白银连生产成本都覆盖不了,更遑论赚钱了,在这种环境下大量小型工厂倒闭,这给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第二个原因则是民国政府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对于农民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农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这让国内的工业发展缺少长久的动力。

从南京政府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不断提高,大量百姓在收获庄稼后即将其全部卖掉来购买工业制品。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但也让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

在遭遇白银价格波动导致的经济危机时,农产品的价格迅速下跌,其幅度远大于普通工业品。

这让农民无力承担生活成本,只得举债维生,大量农民因此破产成为难民,严重打击了我国的工业品市场。

而且农业生产波动也会导致工业生产成本提高,导致民族工业无法积累资本,自然无法和外国企业抗衡。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民党当局没有认清危急的局势,没能把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改革的重点。

当时各地官僚为了经济指标,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轻工业的生产之中,国有资产控制的也多是此类企业。

这些企业在这十年里确实为他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其对于我国工业发展的作用却是非常负面的。

比如当时实业部管理的中国酒精厂,为了保证利润在国内依靠成本优势进行了低价倾销,这极大地伤害了其他民营企业的收入,导致不少工厂破产。

而这些国有企业赚取的利润也没有投入公共事业,而是被各级官员收进了自己的腰包。

国民党对于这些官员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惩戒手段,这最终导致整个官场腐败盛行,工业发展自然也成了空谈。

这些官员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纷纷将大手伸向了利润更高的轻工业领域,这让重工业领域的国有化改革进度迟迟没有进展。

抗日战争开战前我国绝大多数矿业公司和钢铁厂都被外国人掌控,原来的国有钢铁厂和军工厂也因为糟糕的环境纷纷破产,这最终也导致了民国政府在抗战中军备生产上的困境。

写在最后

如今我们每当提起民国的时候,人们总会把目光放在上海滩的十里洋场之上,那里的灯红酒绿也是人们将那个年代称为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

但实际上上海和其他口岸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掠夺之上的,而民国政府后来并没有将这些利润用在国家建设和工业化改革之上,而是加紧了对民族工业的压榨,这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更加困难。

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又如何能够完成工业化改革?更不消说和苏联的五年计划相比了。

参考资料:

杨敏敏:《前苏联工业化(1926-1938)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3年发表;

龚会莲:《变迁中的民国工业史(1912-1936)——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4月发表。

1 阅读:38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